95书阁 > 现言小说 > 苏设计师的重生逆袭路 > 第十一章 锦绣拦路
换源:


       苏晚指尖划过桌上摊开的非遗工坊名录,宣纸上印着的十处红圈,像缀在国土地图上的星火。她指尖停在“江南绣韵工坊”那行字上,笔尖轻轻点了点——这是最后一家待签约的工坊,也是联盟里最核心的刺绣技艺传承地。

“晚总,江南绣韵的周馆长回消息了。”助理小林抱着平板快步进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慌张,“他说……暂时不能跟我们签联盟协议了。”

苏晚握着笔的手顿了顿,抬眼时眼底还带着几分对未来的憧憬,此刻骤然凝住:“暂时?理由呢?我们上周通电话时,他还说要把祖传的宋绣针法融入联盟的‘纹样共享库’。”

小林把平板递过去,屏幕上是周馆长发来的简短文字:“已与盛景文创达成独家合作,后续非遗相关项目均由其主导,望理解。”

“盛景文创?”苏晚皱起眉,这个名字她有印象,是半年前突然在文创圈冒头的外资企业,主打“国风年轻化”,但推出的产品总带着股生硬的西式拼接感,比如把京剧脸谱印在oversize卫衣上,却连脸谱的色块寓意都没搞懂。

她指尖在桌面上敲了敲,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周馆长是江南绣韵的第三代传人,一辈子守着老工坊,最看重“传承不丢根”,之前多次拒绝过资本的注资,怎么会突然跟盛景文创签独家合作?

“查。”苏晚抬眼,语气斩钉截铁,“立刻去查盛景文创的背景,还有他们最近跟其他非遗工坊的接触情况,尤其是面料供应商那边,我们跟江南绣韵合作的真丝,是不是走的常记和宏远两家?”

小林应声而去,苏晚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国风传承基地”的施工围挡——那是她和顾沉舟一起选的地址,计划建成集工坊、展厅、教学室于一体的园区,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能走进生活的手艺。她想起上周苏奶奶还拿着老绣绷跟她说:“晚晚,等基地建好了,我就去教孩子们盘扣,让他们知道老手艺不是老古董。”

正想着,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顾沉舟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保温袋。他今天没穿西装,卡其色休闲装衬得他少了几分商场上的冷硬,多了些温和。

“刚从工厂过来,给你带了热乎的蟹黄汤包。”他把保温袋放在茶几上,抬头就看见苏晚皱着的眉,“怎么了?脸色这么差。”

苏晚走过去,把平板上的消息给他看:“江南绣韵黄了,跟盛景文创签了独家。我总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顾沉舟接过平板,指尖划过“盛景文创”四个字,眼神沉了沉:“这家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叫高俊彦,是华尔街回来的资本玩家,上个月还联系过我的面料厂,想高价买断我们独家代理的云锦面料,被我拒了。”

他顿了顿,看向苏晚:“我让人查过,他们最近在密集接触国内的非遗工坊,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艺的——不是想做传承,是想控股工坊,垄断传统纹样的版权,然后改造成符合西方审美的快消品,赚一波热度就走。”

苏晚的心猛地一沉。她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非遗不是用来圈钱的工具,那些纹样里藏着的历史、故事、匠人精神,一旦被资本拆解成冰冷的商业符号,就彻底丢了魂。

“还有个更棘手的事。”顾沉舟拿出手机,调出一份报表,“常记和宏远两家丝绸供应商,刚才给我发消息,说未来三个月的真丝配额都被盛景文创包了,我们跟江南绣韵合作的那批面料,可能要断供。”

苏晚倒吸一口凉气。联盟首批要推出的“宋韵系列”服饰,全靠江南绣韵的宋绣和常记的顶级真丝支撑,一旦面料断供,不仅项目要延期,已经谈好的博物馆联名展览也会受影响。

她走到沙发边坐下,指尖掐了掐眉心,却没露出丝毫慌乱——重生这几年,她经历过林薇薇的抄袭、陈景明的背叛,早就不是那个会被轻易打垮的软萌设计师了。

顾沉舟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咖啡,掌心轻轻覆在她的手背上,温度透过皮肤传过来,让人莫名安心:“别慌,我的海外面料仓库里,还有一批从意大利进口的真丝,跟常记的品质差不多,我已经让人连夜调过来,明天就能到港,暂时能补上缺口。”

苏晚抬眼看向他,眼底有暖意涌动。不管她遇到多大的坎,顾沉舟永远是那个能给她托底的人。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顾沉舟的指尖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语气严肃,“高俊彦不止想要资源,更想毁掉真正的国风传承——他觉得我们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模式不赚钱,想把非遗改造成他眼里的‘流量商品’。江南绣韵是关键,周馆长手里有不少濒临失传的老纹样,绝不能让他落到高俊彦手里。”

苏晚点头,心里已经有了决定。她拿起手机,拨通了周馆长的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那边传来周馆长略显疲惫的声音:“苏总……”

“周馆长,我想跟您见一面。”苏晚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就今天,我亲自去江南,不为逼您签约,只是想跟您聊聊——聊聊宋绣的传承,聊聊您父亲当年守着工坊的不易。”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周馆长叹了口气:“……好吧,我在工坊等你。”

挂了电话,苏晚起身拿起外套,顾沉舟也跟着站起来:“我陪你去。高俊彦那边可能会有动作,我在你身边,放心。”

两人驱车赶往江南,四个小时的车程里,苏晚翻看着小林发来的调查结果——盛景文创给了周馆长一笔巨额“合作费”,还承诺帮工坊翻新设备、请“网红导师”培训绣娘,条件是所有纹样的版权归盛景所有,且绣娘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创新”。

“这哪里是合作,分明是买断。”苏晚冷笑一声,“周馆长不是贪钱的人,这里面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顾沉舟握着方向盘,眼神锐利:“高俊彦很擅长用‘情怀’包装算计,或许他抓住了周馆长的软肋——比如工坊里的老绣娘待遇问题,或者工坊的资金周转困难。”

下午三点,车子终于停在江南绣韵工坊门口。青瓦白墙的院子,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是周馆长父亲手书的“江南绣韵”四个字,透着岁月的厚重。

苏晚推开车门,刚走进院子,就听见里面传来争执声。一个穿着西装、梳着油头的男人正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份合同,对着周馆长指指点点。

“周馆长,我劝您别不识抬举。”男人的声音带着傲慢,“盛景给您的条件,够您把工坊翻修三遍,还能给绣娘们涨工资。跟苏晚合作?她能给您什么?空口白话的‘传承’?”

周馆长脸色涨红,手里紧紧攥着一块老绣绷,指尖都泛白了:“高总,我做非遗不是为了钱!这些纹样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苏晚脚步一顿,心里瞬间清楚——这个男人,就是高俊彦。

高俊彦也看到了苏晚,转头时脸上露出一抹假笑,上下打量着她,眼神里带着轻蔑:“这位就是苏晚苏总吧?久仰大名,听说你搞了个‘非遗联盟’,可惜啊,这年头光有情怀没用,还得看资本肯不肯赏饭吃。”

苏晚没理他的挑衅,径直走到周馆长身边,目光落在他手里的绣绷上——绷子上是半幅未完成的宋绣“百鸟朝凤”,金线绣的凤凰羽翼细腻得能看清纹路,是周馆长父亲的遗作。

“周馆长,我记得您说过,这幅‘百鸟朝凤’是您父亲花了三年时间绣的,当年为了找合适的金线,跑遍了江南的银楼。”苏晚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穿透力,“您还说,您小时候跟着父亲学绣,父亲总跟您说,绣娘的针脚里藏着良心,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丢了老祖宗的规矩。”

周馆长的眼眶瞬间红了,握着绣绷的手微微颤抖。

高俊彦见状,脸色一沉,上前一步挡在苏晚和周馆长之间:“苏总,这是我和周馆长的事,你插什么手?江南绣韵已经跟盛景签了意向书,你再怎么说也没用。”

“意向书不是合同,周馆长还有选择的权利。”苏晚抬眼看向高俊彦,眼神里没有丝毫怯意,“高总口口声声说帮非遗,可你连宋绣的‘盘金绣’和‘平针绣’都分不清,就要改纹样;连绣娘需要三个月才能绣好一幅屏风,都嫌慢,要改成机器绣——这不是帮传承,是毁传承。”

高俊彦被戳中痛处,脸色变得难看:“我是商人,要考虑盈利!你们这种慢悠悠的模式,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盈利不是错,但不能以毁掉非遗为代价。”苏晚拿出手机,调出联盟的规划图,递给周馆长,“周馆长,您看——联盟会成立专项基金,帮工坊改善设备、提高绣娘待遇;我们的‘纹样共享库’会明确版权归属,工坊拥有绝对的使用权,我们只是搭建平台,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好手艺。上个月蜀锦工坊加入后,他们的‘团花锦’已经被做成了高端礼服,绣娘们的收入翻了一倍,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周馆长看着规划图,手指轻轻拂过上面“宋绣传承室”的标注,眼里渐渐有了光。

高俊彦急了,上前就要抢手机:“周馆长,你别听她胡说!她就是个小公司,撑不了多久!盛景是外资企业,资源比她多得多!”

“资源多,不代表心是正的。”顾沉舟这时走了进来,站在苏晚身边,气场全开,“高总,你上个月想买断我的云锦面料,是想用来做什么?哦,我忘了,你是想把云锦印上卡通图案,做成童装——可惜啊,云锦的织造工艺是世界级非遗,不是你用来赚快钱的工具。”

高俊彦看到顾沉舟,脸色骤变——他知道顾沉舟的背景,也知道自己斗不过他。

周馆长深吸一口气,突然把手里的意向书撕成了碎片,掷在高俊彦面前:“高总,对不起,这合作我不签了。我守着这家工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是为了对得起我父亲,对得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高俊彦愣在原地,看着满地碎片,脸色铁青:“好,好得很!你们给我等着,我不会就这么算了的!”说完,他狠狠瞪了苏晚一眼,转身狼狈地走了。

院子里恢复了安静,周馆长握着苏晚的手,眼眶通红:“苏总,谢谢你。刚才我差点就糊涂了,忘了自己的初心。”

“您没糊涂,您只是太想让工坊好起来了。”苏晚笑了笑,拿出联盟协议,“周馆长,现在,您愿意跟我们一起,守住这份传承吗?”

周馆长用力点头,接过笔,在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夕阳透过院子里的老槐树,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协议上那行“江南绣韵工坊”的字迹上,温暖而坚定。

苏晚看着周馆长,又看向身边的顾沉舟,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高俊彦不会善罢甘休,但只要她守住初心,只要有顾沉舟在身边,有这些志同道合的匠人一起,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她拿出手机,给苏奶奶发了条消息:“奶奶,江南绣韵签了,等基地建好了,您就能来教孩子们盘扣了。”

很快,苏奶奶回复了一条语音,声音里满是笑意:“好,好!奶奶等着,到时候给孩子们做最好的绣线!”

苏晚听着语音,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阳光落在她脸上,映着眼底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传承的坚守,更是历经风雨后,依旧不曾熄灭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