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玉树临风是潘安 > 第四章 魏高贵乡公莅临太学
换源:


       原本说是在年底来太学,却迟迟不见皇帝人来。博士和太学生们是盼了又盼,可博士总是在说皇帝来太学的时间又延迟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让博士和太学生们都很失望,开始怀疑这个登基不久的皇帝是不是也只是说说而已,也许和前一位皇帝一样不会真来。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新皇帝日理万机,是真忙。

就在潘安左思进入太学的第二年,晚春的一天上午,博士突然通知大家,高贵乡公真的就要来太学了,这次是真的。得到当今圣上即将亲临太学讲学的通知后,太学生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心想终于可以亲眼见到皇帝一面,此生也不枉为太学生。

接到皇帝即将要来太学的通知后,雇工们便开始忙碌,但短时间内,要保证整个太学规整清洁,有些难度。所以全体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擦得擦,抹的抹,连大门外面围墙边的大石碑都被擦得一尘不染,虽然天气有些冷,很不好擦,但太学生们还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想了很多办法,很快整个太学的就面貌焕然一新。

皇帝出行,安全第一,一部分皇家卫队的人也已提前进驻太学。

虽然即将临近清明,但今年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天气仍没有转暖的迹象,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早早就来到大门口的博士和太学生们,在瑟瑟发抖中不停地跺脚搓手取暖。辰时,在万众瞩目中皇帝的车队终于现身太学门口。随后,皇帝在随从的簇拥中,在侍卫的保护下,缓步迈进太学大门。

皇帝的车队本来可以直接进入太学,虽然随从以及太学领导极力请求,但皇帝执意下车歩行进入太学。皇帝的这一举动,使博士和广大太学生们心中立即对这个皇帝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

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皇帝的突然驾到,就像一缕温暖的春风,瞬间驱走了大家身上的寒意。

博士和太学生们立即列队欢迎,皇帝走过欢迎队列也向博士和太学生们挥手致意,然后,皇帝在太学领导的引领下走向辟雍,博士和太学生们就跟在后面。来到辟雍,在皇帝还没有正式开始讲课之前,太学生们纷纷悄悄谈论起见到皇帝的感受。

“真的就和传说中的一样,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辟雍是皇帝讲课的教室,但它更像是一个讲坛,这个讲坛有皇帝的座椅,在皇帝座椅前面有一块空地,但这个空地不是太大,最多也就能够站个二三十人。博士们就站在这个地方,以便皇帝与博士讲学和问讯。在这个教室正中有一个门,这个门正对太学广场,门口就站着传话的人和侍卫。

太学生们整齐列队间隔地站在广场上,当然太学生们听到的只是传话人口口相传的有关皇帝和博士的对话。真真皇帝与博士对话的声音,站在外面的太学生是听不到的。而且离皇帝的距离越远,要听到皇帝和博士的对话所需经过的传话人就越多。

见此情景,夏侯湛心中不免哀怨叹息。在古代学习和交流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哪像现在,有电喇叭,也有视频,还有现场直播,方便快捷,而且还有感同身受的效果,真庆幸自己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

授课一开始,皇帝首先把自己来晚的原因向大家作了简单的解释并请大家谅解。

讲课正式开始,皇帝的第一个问题是:“古代的圣人得神明之助,观天理,察人世,因而推演出阴阳八卦。后来的圣贤又把它扩展到六十四卦,同时又推衍出数量繁多的爻。凡天地之间的大义,无所不包。但这部书的书名却前后不一,夏时称《连山》,殷代又称《归藏》,到周朝时称《周易》《易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易经》博士淳于俊回答说:“远古时代,伏羲氏依据燧皇之图而创八卦,神农氏又将其演变至六十四卦,此后经黄帝尧帝和舜帝又有些变化,三代都依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故易者,即交易也。称它为《连山》,是形容它好似大山一样吞吐云气连接天地;把它称为《归藏》,意思是说天下万事莫不隐于其中。”

皇帝接着又问道:“如果说是伏羲氏依据燧皇氏的八卦图创立的《易经》,那孔子为何不说是燧人氏之后的伏羲作《易经》昵?”淳于俊却答不出来。

完全听明白这个对话,对潘安和左思来讲有一定难度,虽然他们以前可能也接触过《易经》,但他们俩并没有像夏侯湛那样在太学博士的辅导下扎扎实实地学习了一年,况且夏侯湛现在正在为这门课作结业准备。

博士就是老师,《易经》博士就是教《易经》的老师,简称为易博士,相当于今天的专家。术业有专攻,那时候的老师就是某一经典的专家,他们长期甚至一辈子专注于研究某一经典,并为此著述立说,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研究这部经典的专家。这个专家可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因为作了长期研究或写了一部相关研究方面的书,就能成为这部经典的博士,这个博士是需要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这个权威机构就是太常。只有经过太常的认证和聘任,才能在太学任职博士,

皇帝接着又问道:“孔子为《易经》作传,分别是《彖转》和《象传》,郑玄也为《易经》作经注。虽然他们是不同时代的圣贤,他们的见解却是相同的。但让我不明白的是,孔子的注解和《易经》的正文是分开的,而郑玄则把自己的注释和孔子的传文放在一起,这又是怎么回事?”

淳博士回答说:“郑玄把自己的注文和孔子的传文放在一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易经》学习者。”

皇帝又说“既然你说郑玄把传和注合在一起是为了方便学习,那孔子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传和文王所作的《易经》也合在一起呢?”

淳博士回答说:“孔子可能担心把他的传和《易经》并在一起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没有这么做。还有就是圣人以不合表示自己的谦虚。”

皇帝立刻问道:“圣人以不合表示谦虚,那郑玄为何独独就不谦虚呢?”淳博士回答说:“圣上所问的这个问题,臣下实在无法回答。”

皇帝又问道:“《易经》中《系辞》说皇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远古时期伏羲神农之世还没有衣裳,圣人以德教化天下,为什么两者差距这么大?”

淳博士回答道:“远古三皇时期,人少而兽多,得到的兽皮羽毛就已经足够人们穿用了。而发展到皇帝时期,则变成了人多而兽少,人们不得不制作衣裳并根据季节的变化来穿着。”

皇帝再问道:“在《易经》中乾代表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这不是说又和微小的东西一样了吗?”

淳博士回答说:“圣人取其意象,故有时可远,有时可近,近者取其眼前的各种事物,远者则取天地。”

讲完《易经》,皇帝又和博士们谈论《尚书》。这时候夏侯湛才明白,原来皇帝到太学来讲学,是自己当学生,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拿出来,向博士们请教。在这以前夏侯湛一直以为,皇帝来太学讲学也像博士平时授课一样,由皇帝来给博士和太学生们讲课。

皇帝又问道:“孔子说过‘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所以至善至美,在于他顺应和参照了天意,遵循古代的做法并不是尧的目的。现在我们探究其含义以明确尧帝的圣德,舍弃大而言其小,这可以说是作者的目的吗?”

《尚书》博士庾峻回答说,“臣只尊奉老师教过的说法,不能理解更深的含义,至于这两种说法如何统一起来,则取决于圣上自己的判断。”

接着,皇帝可能想到了尧舜时期四岳举鲧之事,突然问道:“做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德才兼备,公正无私,明察秋毫。今王肃说‘由于尧不了解鲧,所以对他加以试用,’如此说来圣人在观察人物,考虑问题时也有不足的地方,是不是?”

廋峻回答说:“虽然圣人的贤明非常人可比,但他们毕竟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禹曾说过这样的话,善于识人者是哲人,对帝王来说把这件事做好是很不容易的,但尧帝还是改正了自己用人不察的失误,最终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舜,所以他不愧为圣人。”

接着,皇帝就和群儒探讨起《尚书》中的“有鲧在下曰虞舜”这句话的意思来。皇帝说:“在尧做首领的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又有四凶在朝为虐,当时急需选拔任用贤明的君主来解救受难百姓。舜当时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影响,世人也都知道他是一个有仁德的贤者,可他却长期没有得到重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庾峻回答说:“当此时,尧帝也曾多次问询四岳以征求贤者,禅让自己的帝位。四岳却告诉他如果选一个仁德不足的人会辱没他的英明。而后尧又让他们举荐那些贫贱无名的贤士,于是他们就举荐了舜。所以说舜被四岳举荐,还是因为尧。尧之所以这样做可能也是为了让全天下人都满意!”

皇帝又说:“尧早已知道舜的贤明却一直不提拔,同时对一些忠臣也未见重用,最后还是让四岳向他推荐贫贱无名的贤者时才举荐了舜,这岂不是说尧帝并不着急选用贤士治理天下来解苦难百姓?”

庾峻摇着头说:“这个问题愚臣无法回答。”

接着高贵乡公就说:“《尚书》上说‘君王对百姓施以恩泽,百姓就会深深感激难以忘怀。’我将牢记并饯行。”

巳时到,皇帝不得已宣布今天的讲学结束。同时皇帝还对博士们深表谢意,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

送走皇帝,同学们就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开始议论纷纷。夏侯湛潘安和左思也聚在一起。

“好像皇帝早已把这些经书都背得滚瓜烂熟了。”潘安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夏侯湛接着说道“皇帝真不简单,他不仅读的经书多,而且读得深,看问题的角度也和我们一般人不同。”左思则不假思索得脱口而出道“他将来肯定是一个知识渊博,任人唯贤,广施仁政的明君!”。

潘安说:“从今往后,我们应该发奋学习,为将来在明君领导下,施展才华,报效国家。”

夏侯湛马上提醒他说:“听起来你们说的是没错,但十年后的皇帝还是不是高贵乡公就很难说了。”

听到夏侯湛如是说,潘安和左思都一脸茫然。

其实,对于高平陵之变,夏侯湛与潘安和左思的年龄差异,决定了三个人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认知程度不同。夏侯湛年龄比潘安和左思要大两岁,又因夏侯家族和曹氏家族的特殊关系,夏侯湛早已明白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极大地削弱了曹氏宗亲势力,现在的权利基本在司马家族的掌控之中,离完全取而代之就差一步而已。对此,潘安和左思没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夏侯湛、潘安和左思三个人也由于各自家庭状况的不同,对高平陵之变给他们三个人未来造成的影响的认知也不完全一样。通过与阿父的书信往来,虽然阿父没有告诉他太多,但夏侯湛现在心中对高平陵事件对夏侯家族的影响已经非常清楚。由于夏侯家族和曹世家族的特殊关系,曹氏势力逐渐势微,夏侯湛未来的仕途肯定将充满艰辛;对潘安的影响,看起来是积极的方面较大,因为潘安的阿父潘芘现在是琅琊国的内史,而司马懿的第九子司马伦是琅琊国的郡王,就凭这个关系,潘安未来前景光明。左思与夏侯湛和潘安就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左思的阿父只是一个县府小吏,无论是司马家族还是曹氏家族掌权,对左思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因此现在夏侯湛、左思、潘安对时局的关心程度和心理状况明显不同,夏侯湛对自己的未来深感沮丧和忧虑,潘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左思则知道自己只有努力学习,至于自己的将来只能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