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湛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洛阳太学,他对太学洛阳太学已有所了解。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最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粹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校,而是兼有布政祭祀和学习的一个综合政府机构。夏商周太学的称谓也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夏为东序,在商则为右学,在周代名为上庠。
太学真正成为国立中央大学,是自西汉时期的武帝开始的。西汉时期,雄才大略的武帝继位之初,广招贤才,寻求治国方略。武帝非常赞赏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即把儒家学说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同时武帝还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开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就这样,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太学,在古都长安正式创立。最初的太学规模非常小,只设五名五经博士,只有五十名博士弟子。博士就是今天的老师,博士弟子就是今天的学生。所学课程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礼记》是一部中国古代典章制度选集,《周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春秋》是一部中国春秋时期编年体史书。这五经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在对已有的古代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和删定后编订而成的,被后代编者奉为儒家经典。这五经同时也是孔子做为教育家对弟子进行传授时专用的读本,这也是最初太学老师被称为五经博士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学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汉元帝时期太学有博士弟子已达千人,汉成帝时期博士弟子增至三千人。西汉末年,王莽秉政,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笼络广大儒生,在京城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城南修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一下子暴增至万余人,同时,王莽还颁布了一项新政,就是世家弟子可直接进入太学学习。以前博士弟子都是由中央教育机构太常推荐和地方政府包括县府;国府;郡府举荐,而且进入太学要经过政审,考试,面试等好几道程序,而现在大批世家弟子则可以免试直接进入太学。
太学的发展随政局动荡时有兴衰。尤其是战争,不仅没有了正常的学习机会,甚至可能连学校也会由于战火变成一片废墟。
现在的洛阳太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也屡遭战火破坏又多次重建。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不久,声势浩大的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重创王莽政权,太学也没能躲过战火被夷为平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立即着手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重建太学。刘秀也曾是太学生,自然深知太学的重要性。
到了东汉末年,大军阀董卓弄权,废少帝立陈留王为汉献帝,迁都长安。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描述:“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官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人乘势掘民坟冢殆尽。”在董卓屠城逃离之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古城洛阳成为一片废墟。离皇宫不远的太学也同样因这次劫难而惨遭破坏。
董卓之乱后,接着又是持续多年的军阀混战最后演变成三国争霸。直到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才又重新修缮恢复了洛阳太学。
现在是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毕竟夏侯湛是穿越者,除了大学时期对洛阳太学的有一些大概了解之外,对此时洛阳太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在与潘安和左思聊天的时候,常说一些令左思和潘安感觉莫名其妙的话,虽然场面有点尴尬,但为了尽快多进入角色,夏侯湛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通过初始短暂的聊天,夏侯湛也知道现在的洛阳太学的一些具体情况,就是洛阳太学的诸多管理仍然沿用西汉末年王莽实施的办法和规定。
王莽是一个改革家,他曾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王莽常常被现代人称为穿越者,主要是缘于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现代社会理念高度相似。而且还有部分发明创造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这一说法虽然缺乏历史实证,但其实施的改革措施的确突破了封建社会的常规架构:
1:土地国有化和平均分配
王莽建立新朝后,把土地收归国有,禁止私人买卖,并按家庭人口来分配土地,这一政策于近现代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很相似,这在当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背景下显得极为激进。
2:废除奴隶制度
禁止奴婢买卖,主张人人平等,并立法惩罚杀害奴隶的行为。
3:货币与经济调控
频繁改革货币体系,试图统一货币和抑制通货膨胀。
推行政府定价,限制商业囤积,建立类似于现代物价局似的调控机制。
4:重视科技与发明
王莽支持该井度量衡,并让人研制出与现代游标卡尺高度相似的测量工具,比西方早月一千七百年。
总之王莽推行的改革措施已经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
虽然他的改革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均以失败告终。但在教育方面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官宦子弟都可以直接进入太学的政策,影响深远,使接受系统教育不再是极少极少数人的特权,这对普及全民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洛阳太学现有太学生近万名,博士也有五十多人。所学课程已不是最初的五经而是九经。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诗经》《尚书》和《易经》。
入学年龄一般不小于八岁,毕业年龄没有限制。因为正常情况下,一个太学生从入学到全部九门课程学完,一年结业一门课,九年就可以毕业。但有的太学生只单修一门课,修完就走人;也有的太学生,学到七十岁甚至八十岁仍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全部结业,他们仍在太学继续学习。
因为都是世家弟子,潘安和夏侯湛都是直接进入太学的,左思则是通过县府举荐才进入洛阳太学的。当然县府举荐后还需要国,郡等上级审核。
左思的家庭条件很一般,潘安的庭条件较好。但他们两都住在学校。夏侯湛家庭条件最好,他没住校舍,而是选择在太学附近租住。
虽然左思和潘安都住在太学的宿舍,但他们住的可不是单间宿舍,而是有家人陪伴的家庭式宿舍。左思是和他的阿母住在一起,潘安也是和他的阿母还有阿哥住在一起。毕竟左思、潘安的年龄还太小,就是潘安的阿哥潘释也只比潘安大两岁,他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做饭洗衣起居等都是由他们自己的阿母负责打理和照顾。
夏侯湛是来自大户人家的子弟,个人又喜欢清静,选择在离太学不远的地方租住,租住的是单门独院。不过夏侯湛也不是一个人租住,他的阿父还为他雇了几个佣人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由于太学博士的授课时间大都集中在上午,有两个课时,一个课时为一个时辰。下午的时间一般都是太学生自己支配,或自习,或走亲访友,或游戏娱乐完全由自己做主。
第二节课上完刚好是午时,放了学,左思,潘安通常结伴回宿舍,夏侯湛则直接回太学外租住的房屋。
此时夏侯湛边走边想:“有朋友的感觉真好,两年了,我终于有朋友了。可能是上天可怜我太孤单,有意送给我一个朋友!”
夏侯湛出太学大门没走多远,就又折了回来。他想:“反正下午又不上课,饭可以一顿不吃,难得今天结识了新朋友,不如现在再回去和潘安再多聊聊。我来太学已经两年了,凭直觉潘安应该是我在太学愿意交往的第一人!”
夏侯湛再次来到太学。太学呈东南走向布局,太学正门的外墙边间隔的立着许多黑色大石碑。每块石碑高约三米二,宽约一米一,厚有约三十厘米。石碑上是用大篆,小篆和隶书等多种字体镌刻的《尚书》,《春秋》和《左传》等经书的内容,石碑的前后两面都有文字,这些石碑被称为石经碑。夏侯湛在心中描写这些石碑时用的当然是现代的计量单位。
门卫在检查了夏侯湛的身份卡片后随即放行,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中国老师的鼻祖孔子先生的巨型雕塑,另外还有介绍孔圣人和他的十大子弟的相关文字的石碑。绕过石碑,北面就是非常熟悉的上课区,这里有教室和老师的书房,呈东西向布局。正中是一个大型广场,南面就是住宿区,也是东西走向,与北面的上课区域相对而立。
洛阳太学上课区面积大约有三万多平方米,住宿区的面积也有五万多平方米,再加上广场,总面积约有十二万平方米之多。夏侯湛心想十二万平方米放在现代,太学的规模着实不小,与自己但年就读的学校大小差不多。
夏侯湛向住宿区走去,放眼望去,是绿树环绕的一大片房屋,一大片房屋的上空炊烟袅袅。夏侯湛对太学的住宿区不太熟悉,以前从没有来过这里。走近一看,一间挨着一间的一排排长龙似的房屋都呈东西方向整齐地横列着。前面部分是单间住宿,家庭住宿的房间在后面。
刚才听潘安说他就住在十五行二十一号,找到潘安所说的门牌号,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正在门前忙碌着,与潘安的长相有几分相似,夏侯湛猜想她应该就是潘安的阿母。于是就走上前问到:“大娘你好,请问潘安在吗?“在,在!”潘安的阿母边说边进了屋。
不一会儿,潘安就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是夏侯湛,先是一愣,接着就问道:“你怎么还没有回去?”,“没有,只是想再和你聊聊,可以吗,你在忙什么,午饭吃过了吗?”,夏侯湛轻轻地问道。
“还没有。”潘安如实地回答说。
“对不起,打扰你吃饭了!”夏侯湛满含歉意的说。
”没有关系,你不是也还没有吃饭吗。”潘安说道,随后两人都笑了。
“我想和你再聊一会,怎样?”,夏侯湛满含歉意地说道,潘安肯定得点了点头。
俩人就一起边走边聊。先是在广场,而后又来到了上课的地方,相比刚才有些热闹的住宿区,这里这时候显得格外的落寞,偶尔才会看到人影晃动但又很快消失。教室、老师的书房错落地掩映在绿荫中,这些树很高大,枝繁叶茂,榆树和柳树居多。
潘安和夏侯湛顺着石经穿梭在绿树中,穿梭于繁花间,穿梭在教室和老师的书房边,边走边聊,不知走了多久,累了,就一起走进太学图书馆。
太学的图书馆很大,分两部分。一是竹简部,二是手抄部。看到图书馆内人很多,不方便聊天,稍事休息后,夏侯湛和潘安就又悄悄地走了出来。
没有走多远,他们突然发现来到了一个湖水环绕的大型房屋,上面有一块牌匾,匾额上是用隶书字体镌刻着“辟雍”两个大字,辟雍的正面正对太学广场,辟雍还有太学广场都处在整个太学的中轴线上。
“这是皇帝来太学讲学的地方”夏侯湛不无感慨地说到,“反正我来太学已经两年了,还从没有见到皇帝来过太学。”
“当,当,当。”沉闷的钟声再次响起,“未时到,我们又聊了一个时辰,我该回去了,明天再见吧。”夏侯湛说到。
“很高兴与你相识,今天我们聊得很开心,你是大哥,以后请多多帮助!”潘安笑着说到。
“好!”夏侯湛肯定地说道。
尔后两人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