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晚年时,上到宫廷下到民间,都信“巫蛊”这东西。武帝本来就怕老、怕死、多疑,听多了“巫蛊能咒死人”的说法,夜里总做噩梦,梦见无数小木人举着针朝他扑来,醒来时冷汗能把龙袍浸透。
汉武帝时期“巫蛊之乱”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其导火索是丞相公孙贺家出的乱子而起。
公孙贺本不想当丞相,当年武帝让他上任时,他趴在地上哭着磕头:“皇上,我就是个武将,当不了丞相啊!”
可武帝非要他当,一来公孙贺是卫子夫的姐夫,算自己人;二来他没什么野心,好控制。
没成想,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偏是个不争气的。这小子仗着老妈是卫皇后的姐姐,在长安城里横着走,喝酒闹事、抢民女是常事,后来竟胆大包天,挪用了北军的军饷一千九百万钱。
北军是保卫长安的精锐,军饷被挪用,这事捅到武帝那儿,武帝当即下令把公孙敬声抓进了大牢。
公孙贺急得头发都白了。他知道武帝晚年脾气暴躁,儿子要是真按律处置,肯定是个死。
正巧那会儿长安城里出了个通缉犯朱安世,这朱安世是个江湖游侠,专偷权贵家的东西,还敢写匿名信揭发官员贪腐,武帝派人抓了他好几年都没抓到。
公孙贺一看,觉得这是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就跑到宫里求武帝:“皇上,只要您饶了敬声,我保证把朱安世抓回来!”
武帝那会儿正愁抓不到朱安世,就答应了他。
公孙贺动用了家里所有的关系,连江湖上的朋友都找遍了,折腾了半个月,还真把朱安世堵在了一个破庙里。
朱安世被绑进丞相府时,看着公孙贺冷笑:“丞相,你抓我容易,想救你儿子,难!”
公孙贺没当回事,直接把朱安世扔进了大牢,就等着武帝放儿子。
可他没想到,朱安世在牢里没闲着,托人给武帝递了封告状信,信里写得明明白白:“公孙敬声跟阳石公主私通,两人还在甘泉宫的驰道旁埋了巫蛊木偶,上面刻着皇上的名字,咒皇上早死,好让公孙家掌权!”
甘泉宫是武帝夏天养病的地方,驰道是他专用的路,这地方埋木偶,简直是在他眼皮子底下咒他。
武帝一看信,当时就炸了。他立马派御史大夫暴胜之去查。暴胜之是个出了名的“酷吏”,办案只认证据,不管人情。
他带着人去甘泉宫驰道旁一挖,还真挖出了两个刻着武帝名字的桐木人,木人胸口插满了针,看着就渗人。
武帝下旨,把公孙贺父子关入诏狱,没过多久,就双双死在牢中。
但武帝还不解气,他觉得公孙家敢搞巫蛊,肯定跟卫家有关联。没过多久,他又下了一道旨:阳石公主、诸邑公主(都是武帝和卫子夫的女儿),还有卫青的儿子卫伉,全都因“参与巫蛊”被处死。
可这只是开始。武帝越查越觉得不对劲,总觉得宫里到处都是巫蛊,连睡在身边的妃子,他都怀疑是不是在枕头下藏了小木人。
他把宫里的方士都叫来,让他们“驱邪”,方士们装模作样地跳了几天舞,最后说:“皇上,宫里的巫蛊之气太重,得找个懂行的人彻底清查!”武帝一听,立马想到了江充。
可江充心里却打着小算盘。他知道太子刘据性子温和,跟自己的狠辣脾气完全不一样,而且自己之前弹劾过太子的手下,太子肯定记恨他。万一将来太子登基,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
现在武帝多疑,正好是个机会,只要把“巫蛊”的脏水泼到太子身上,让武帝废了太子,自己就能永保富贵。
江充找武帝说:“皇上,宫里的巫蛊之气,怕是藏在深宫里,得彻底查,从后宫开始查,不管是妃子还是太子,都不能放过!”
武帝那会儿已经被恐惧冲昏了头,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你去查,查到谁,严惩不贷!”
江充带着人,拿着武帝的圣旨,在宫里横冲直撞。
查了半个月,江充觉得时机到了,带着人直奔太子宫。太子刘据知道江充来查,心里虽然不舒服,但也没当回事。
他没搞过巫蛊,不怕查。可江充的手下,在太子宫里挖了整整一天,最后在东宫的偏殿里,“挖”出了几个刻着武帝名字的桐木人,还有一卷写满诅咒的帛书。
太子当时就懵了,他看着那些小木人,手都在抖:“这不是我的!我没刻过这个!”
江充冷笑一声,手里拿着帛书:“太子殿下,证据确凿,你还想狡辩?跟我去见皇上吧!”
太子急得团团转,赶紧去找他的老师石德商量。石德是个老臣,经历过文景时期的事,他看着太子慌乱的样子,说道:“江充是奉了皇上的旨,但他现在假传圣旨、栽赃陷害,你要是不反抗,就是等死!不如先把江充抓起来,再派人去甘泉宫跟皇上解释清楚。”
太子本来不想动武,可江充的手下已经开始捆东宫的侍从,他一看没办法,只好咬牙下令:“调东宫的卫兵,把江充抓起来!”
东宫的卫兵都是跟着太子多年的人,一听太子有令,立马冲上去把江充按在地上。江充还想喊,太子拔出剑,指着他的鼻子:“江充,你栽赃陷害,离间我和父皇,该当何罪?”
江充吓得腿软,可还嘴硬:“太子,你敢杀我?这是抗旨!”太子一怒之下,一剑砍了江充的头。
江充的手下苏文,是个油滑的人,他一看江充被杀,撒腿就跑,一路跑到甘泉宫。
武帝正在养病,苏文跪在地上,哭着喊:“皇上!太子反了!他杀了江充大人,还派兵围了东宫!”
武帝皱着眉:“不可能,太子那么温和,怎么会反?肯定是怕江充查他,闹了点小乱子。”他派了个叫常融的宦官,去东宫看看情况。
可这常融是苏文的朋友,早就跟苏文串通好了。他根本没进东宫,就在宫外转了一圈,回来就对武帝说:“皇上,太子真反了!他拿着剑在东宫门口喊,要杀进甘泉宫!我差点被他砍了!”
武帝这下彻底怒了,他这辈子最恨别人背叛,尤其是自己的儿子。
他立马下诏,让丞相刘屈氂带着大军去平叛,还说:“谁要是敢帮太子,跟太子同罪!”
丞相刘屈氂是个没主见的人,接到圣旨后,他赶紧召集长安的守军,可守军将领问:“丞相,太子是皇上的儿子,我们要是真跟太子打仗,将来皇上后悔了,怎么办?”
刘屈氂也慌了,只好派人去问武帝:“皇上,真要跟太子动武吗?”武帝气得把杯子摔了:“太子反了!他就是个反贼!杀!”
太子这边,本来只有东宫的几百个卫兵,根本打不过丞相的大军。第五天傍晚,太子的军队终于撑不住了。他看着身边倒下的人,知道自己败了。
石德说:“殿下,先逃出去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太子点点头,带着两个儿子和几个亲信,从长安的南门逃了出去。
武帝听说太子逃了,气得浑身发抖,下了全国通缉令:“谁能抓住太子,赏钱百万!谁敢藏太子,诛九族!”
各地的官员接到命令,立马派兵搜查。太子一路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躲在一个姓郑的农户家里。这农户是个老实人,知道太子是好人,就把家里仅有的粮食拿出来给太子吃,还帮太子打听消息。
可没过多久,消息还是走漏了,湖县的县令知道太子藏在这儿,想邀功,就带着几百个官兵围了农户家。
太子站在屋里,听着外面的喊叫声,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他抱着两个儿子,眼泪掉了下来:“爹对不起你们,让你们跟着我受苦了。”
两个儿子才十几岁,却很懂事:“爹,我们不怕!”太子摸了摸儿子的头,转身关上门,在房梁上系了根绳子,上吊自杀了。
官兵冲进来时,看见太子的尸体,还有两个吓得发抖的孩子。县令怕夜长梦多,下令:“把这两个孩子也杀了!”就这样,太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全都没了。
宫里的卫子夫皇后,听说太子死了,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后,武帝派来的宦官拿着圣旨,说:“皇后纵容太子谋反,收回皇后印玺,打入冷宫!”
卫子夫看着那枚陪伴自己几十年的皇后印玺,突然笑了,她笑自己当初瞎了眼,嫁了这么个无情无义的人;笑自己护不住儿子,护不住女儿;笑卫家满门,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
她打发走宦官,在椒房殿里摆上自己最爱的衣服,对着镜子梳了最后一次头,然后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场“巫蛊之乱”,前前后后牵进去好几万人。长安城里的官员,一半以上都被牵连。有的因为跟太子说过话,被定为“同党”;有的因为跟江充有过节,被诬告“搞巫蛊”;还有的因为没及时出兵帮丞相,被定为“失职”。
连丞相刘屈氂,后来也因为跟贰师将军李广利密谋,想立昌邑王为太子,被武帝发现后,腰斩于市。
可等杀红的眼慢慢冷却下来,武帝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有一天,他在宫里散步,看见一个宫女在偷偷哭,手里拿着一个小木人。
武帝本来想发火,可宫女吓得跪在地上说:“皇上,这是我求子的木人,不是巫蛊啊!”
武帝看着那个小木人,突然想起,之前江充查出来的木人,好像跟这个不太一样,江充的木人上都刻着自己的名字,而民间的木人,大多是求平安、求子的。
就在这时,一个叫田千秋的小官,上书给武帝。田千秋是高寝郎,负责看守高祖刘邦的陵墓,平时连见武帝的机会都没有。
可他胆子大,在奏疏里写:“皇上,太子当年起兵,是因为怕江充陷害,不是真的想反。就像老百姓家里,父亲要是被人欺负,儿子肯定会帮父亲,太子只是做了儿子该做的事啊!”
武帝拿着这封奏疏,看了一遍又一遍,眼泪突然掉了下来。他想起太子小时候,总跟在自己身后,喊“父皇”;想起太子长大后,每次自己打仗回来,都劝自己“别再折腾老百姓了”;想起太子之前写的辩解信,自己当时根本没看完就扔了……
他赶紧派人去重新调查巫蛊案,这一查,真相终于出来了——江充的手下供认,那些刻着武帝名字的木人,是江充让他们偷偷埋在太子宫里的;苏文也承认,常融是跟自己串通好,骗了武帝。
武帝越想越后悔,气得把桌子都掀了。他下令:把江充的家人全部处死,江充的尸体挖出来,挫骨扬灰;把苏文绑在长安的桥上,活活烧死;那个撒谎的宦官常融,也被拖出去斩了。可这些都换不回太子和孙子的命。
为了纪念太子,武帝在湖县建了一座“思子宫”,宫里的摆设,跟太子宫一模一样,连太子平时用的笔、砚台都放得好好的。
他还在长安城里修了一座“归来望思台”,每次路过,都要站在台上望一会儿,嘴里喃喃自语:“据儿,你回来吧,父皇错了……”可风一吹,只有他的声音在空荡的台上传来传去,没人回应。
更让他揪心的,是太子的孙子刘病已。太子死的时候,刘病已才几个月大,还在襁褓里,就跟着被抓进了监狱。
武帝一开始没想起这个曾孙,直到后来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他才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不管有罪没罪,都杀了!”
当时负责看守监狱的,是廷尉监丙吉。丙吉是个好人,知道刘病已是太子的孙子,是无辜的。他把刘病已抱到一个干净的牢房里,找了两个刚生完孩子的女囚,让她们给刘病已喂奶。
等武帝派来的使者到监狱时,丙吉堵在门口,说:“皇上的曾孙在这儿!普通人都不能随便杀,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
使者没办法,只好回去禀报武帝。武帝听了,愣了半天,说:“这是天意啊!”就没再提杀犯人的事。丙吉就这样,偷偷保护了刘病已好几年,直到武帝去世。
两年后,武帝下了一道“轮台罪己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皇帝自我批评的诏书,里面写着:“朕之前派兵攻打轮台,是朕的错;朕重用酷吏,搞巫蛊之查,让老百姓受苦,也是朕的错……从今以后,要让老百姓好好种地,休养生息,不再折腾。”
这道诏书,算是武帝对自己晚年过错的忏悔,也让这场由多疑引发的血雨腥风,真正画上了句号。
可巫蛊之乱留下的隐患,却影响了汉朝几十年。太子没了,武帝年纪大了,只能从剩下的儿子里选继承人。他最喜欢小儿子刘弗陵,觉得这孩子聪明,像自己小时候。
可刘弗陵才七岁,武帝怕自己死后,刘弗陵的老妈钩弋夫人专权(就像吕后那样),竟然找了个借口,把钩弋夫人杀了。
临死前,武帝把霍光、金日磾等大臣叫到床边,托孤给他们,让他们辅佐刘弗陵。
刘弗陵登基后,就是汉昭帝。可昭帝命短,二十一岁就死了,还没留下孩子。霍光等人只好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可刘贺太荒唐,登基才二十七天就被废了。
这时候,丙吉站出来,对霍光说:“太子还有个孙子叫刘病已,现在在民间,这孩子仁厚,适合当皇帝。”霍光一听,就派人把刘病已接回宫里,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登基后,终于为爷爷刘据平反,恢复了太子的封号,还把卫子夫的皇后名分追了回来。他知道爷爷的悲剧,是因为多疑,也知道老百姓的苦,所以在位时,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还严惩贪官污吏,让汉朝重新兴盛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一场血雨腥风的悲剧,最后却孕育出了一个盛世。
可那些在巫蛊之乱中死去的人,阳石公主、卫伉、太子刘据、卫子夫,还有几万无辜的老百姓,却永远回不来了。
就像长安城里的“归来望思台”,终究只是武帝晚年的一场空叹,提醒着后人:帝王的多疑,能毁掉一个王朝,也能毁掉无数人的性命。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