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汉帝国:四百年兴衰风云录 > 第十三章 文帝即位
换源:


       长安城的秋意比代地迟了半月,却裹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血腥气。

太尉周勃踏着晨露走出北军大营时,见周勃过来,他忙掀开车帘。

“北军已尽数归心,未央宫的宿卫也换了咱们的人。”周勃粗哑的嗓音里带着一丝紧绷的疲惫,“只是少帝刘弘毕竟顶着孝惠嫡子的名分,虽查实为吕氏所抱养,若不早立新主,恐生变故。”

陈平闻言,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可立的藩王名号。阶下的文武百官已围成几簇,窃窃私语。

颍阴侯灌婴率先开口:“齐王刘襄在济南举兵伐吕,连下三城,论功当立!”

话音刚落,便有几位曾随灌婴平叛的将领附和,声浪瞬间压过了其他议论。

“不可!”郎中令贾寿突然出声,他曾任楚国相,深知齐王母族驷钧的性子,“驷钧素有‘暴徒’之名,当年在齐地,竟因乡邻争执便拆人房屋。若立齐王,他日驷氏必如吕氏般擅权,诸位忘了吕禄、吕产的祸乱吗?”

这话如一盆冷水浇下,附和灌婴的人顿时噤声。又有人提议淮南王刘长,说他是高帝现存最年幼的儿子,血脉最亲。

陈平却缓缓摇头:“淮南王年幼,其舅父赵兼野心不小,前日还派人送金饼给未央宫的宦官,这般急于攀附,恐非良善之辈。”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时,廷尉张释之捧着一卷《汉律》上前,声线沉稳如钟:“《律》载‘立嗣以长,治国以仁’。代王刘恒乃高帝第四子,如今长子刘肥、次子刘盈已逝,三子刘如意被害,代王便是在世最长;且代王在代地十五年,轻徭薄赋,百姓称其‘仁君’,其母薄姬早年为织室宫女,家族无势,断无外戚专权之患——此等君主,才合社稷之需。”

周勃听着,突然攥紧了腰间的剑鞘。

他想起去年入代地犒军时,见代王府的院墙竟有多处斑驳,府中仆役不过十人,刘恒自己还在府后开垦了半亩菜园。这般节俭仁厚的性子,远比野心勃勃的齐王、年幼无知的淮南王稳妥。他与陈平交换了个眼神,两人同时颔首——就立代王。

三日后,谒者仆射张释之亲自带着群臣的联名奏疏,快马奔赴代地。

彼时代王府的后园里,薄姬正手把手教刘恒的长女刘嫖采桑,刘恒则在一旁翻晒秋收的粟米,粗布衣衫上沾着不少谷糠。

“长安的事,素来复杂。”薄姬放下桑钩,快步走到儿子身边,紧紧握住刘恒的手腕,“你父王崩后,咱们母子能在代地安稳度日,全靠‘不争’二字。如今他们迎你回去,是福是祸,还未可知。”

刘恒连夜召来王府属臣商议。郎中令张武是最早跟随他的老臣,此刻眉头拧成了疙瘩:“周勃、陈平皆是高帝旧将,当年随高帝南征北战,手段狠辣。如今他们诛了吕氏,手握兵权,突然迎立代王,恐是想找个容易控制的君主。依臣之见,不如称病推辞,先看看长安的动向。”

“张公此言差矣!”中尉宋昌突然起身,目光灼灼,“秦亡之后,天下诸侯争帝,最终却归了刘氏,为何?因天下人皆认刘氏为正统。诸吕擅权时,齐王举兵,胶东王、淄川王响应,连长安的宿卫都暗中助咱们刘氏,可见民心向刘。如今群臣迎立代王,是因代王仁厚,能安天下,并非想控制大王。若大王推辞,反而会让天下人失望。”

刘恒坐在案前,手指轻轻敲击着竹简——那是代地百姓呈上来的陈情表,上面写满了对轻徭的感激。

他沉默良久,终是叹了口气:“我并非怕担责,只是怕重蹈孝惠皇帝的覆辙,让百姓再受战乱之苦。”

当晚,刘恒命人请来代地最有名的卜者,在王府正厅设下卜坛。龟甲在火中“噼啪”作响,裂纹逐渐蔓延,最终竟呈现出“大横”之象——这是帝王之兆!卜者跪地惊呼:“此乃‘夏启继禹’之卦,意为大王将承天命,继刘氏大统!”

即便如此,刘恒仍未松心。

他派舅父薄昭秘密前往长安,薄昭乔装成商贩,混在入长安的粮车中,一路观察动静。

到了长安后,薄昭直奔周勃府邸,周勃听闻他来,亲自到府门外迎接,拉着他的手走进内室,屏退左右后,从袖中取出一份密诏——那是群臣联名向宗庙发誓的文书,上面写着“若有负代王,愿受族诛”。

“薄公可看清楚了,”周勃的眼眶泛红,他指着文书上的朱砂印,“这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列侯们的印信。我们迎立代王,绝非为私,而是为了刘氏社稷,为了天下百姓。”

薄昭拿着密诏,连夜赶回代地。当他将文书呈给刘恒时,刘恒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秋霜。“舅父所见,长安的百姓可有恐慌?”他轻声问道。

“百姓们都在盼着新君即位,早日安定。”薄昭答道,“我在市集上见有人卖胡饼,还说‘若代王来,咱们的税怕是能再少些’。”

刘恒这才松了口气,次日便下令整理行装。

启程那日,代地的百姓自发在城外送行,有人捧着粟米,有人提着陶罐,哭着叮嘱:“大王若当了皇帝,可别忘了咱们代地的苦日子。”

刘恒翻身下马,对着百姓深深一揖:“若我能归朝,必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车驾行至长安城外渭桥时,刘恒突然下令停车。“宋昌,你先入城探察。”

他望着远处的长安城墙,语气凝重,“若未央宫的宿卫已换,群臣在宫前等候,我再入城不迟。”

宋昌领命,快马奔向长安,半个时辰后便折返回来,脸上带着喜色:“丞相、太尉率文武百官已在未央宫前等候,宫卫也全是咱们刘氏的人,并无异样。”

刘恒这才驱车前行。到了渭桥,周勃率群臣跪地迎接,手中捧着天子玺符。“臣等恭请代王即位,承刘氏大统!”

百官齐声高呼,声音震得渭水泛起涟漪。刘

恒却翻身下车,扶起周勃,笑着说:“今日天色已晚,且先回代王府歇息。明日再议即位之事不迟。”

众人皆是一愣,陈平却率先反应过来,连忙附和:“大王所言极是,即位乃大事,当择吉日。”其实刘恒心中自有考量——若在渭桥受玺,恐会被人说成“急于称帝”;回王府再议,既能彰显谦逊,也能让群臣安心。

次日清晨,代王府外挤满了文武百官。

陈平手持玺符,再次恳请刘恒即位:“大王乃高帝在世长子,仁厚闻名天下,若大王不受,天下百姓无主,社稷危矣!”

刘恒三次推辞,见群臣伏地不起,甚至有人哭出声来,才缓缓接过玺符,沉声道:“既然诸位以社稷为重,朕便不敢推辞。”

当日午后,刘恒率群臣入未央宫。

他刚踏入宫门,便下令:“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宿卫宫中。”这两道命令下达得又快又准——南北军是长安的禁军,郎中令掌宫中宿卫,握住了这两支力量,便等于握住了长安的安全。

次日清晨,刘恒在未央宫前殿正式即位,是为汉文帝。

晨光透过殿外的梧桐叶,洒在他的龙袍上,金色的丝线泛着柔和的光。

群臣山呼万岁时,刘恒望着阶下的百官,突然想起代地百姓送行的场景,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朕即位之初,当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赐牛酒,允许百姓欢聚五日;此前因吕氏之乱被牵连的官员,皆赦免无罪。”

话音落下,殿内外一片欢腾。

秋风穿过未央宫的回廊,卷起地上的落叶,也吹散了诛吕之乱的阴霾。

周勃站在群臣之中,望着新帝的背影,突然想起高帝刘邦当年在咸阳宫的模样——同样的意气风发,同样的心怀天下。

他知道,大汉的好日子,要来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