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民俗传承日的前一天,晨光刚把展厅的玻璃窗擦得透亮,诸葛青正蹲在“龙城守护”展区调整界域罗盘碎片的展柜——玻璃柜里,“天、地、人”三盘残片拼成了大半的“门”形图案,旁边摆着老陈爷爷留下的铜片字条,苏晓冉剪的槐树叶剪纸贴在展柜侧面,风一吹就轻轻晃。
“诸葛青!快来看!”苏晓冉抱着爷爷的旧罗盘跑过来,罗盘盘面的界域纹被擦得发亮,“我爷爷说这罗盘的‘天心十道’是老手艺,博物馆馆长刚才说要放在C位,让大家都看看咱们巷子里的老物件!”
赵磊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给孩子们准备的简易罗盘材料——硬纸板、马克笔、红绳,都是他和修鞋大爷一起剪好的:“修鞋大爷说给每个孩子的材料包上都系个小铜铃,跟我模型上的一样,摇着响,孩子们肯定喜欢!”
三人正围着展柜忙活,展厅入口突然传来一阵皮鞋声——一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个黑色公文包,身后跟着个穿职业装的助理,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目光扫过展柜里的界域碎片,眼睛一下子亮了。
“这位是?”男人走到诸葛青身边,递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盛景文化投资王海涛”,“我是做文化藏品投资的,听说你们有明代界域罗盘的残片,特意过来看看。”
诸葛青接过名片,指尖触到冰凉的铜版纸,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这人的眼神里没有对民俗的好奇,只有对“藏品”的打量,像在估价。“我们的碎片是用来展示民俗传承的,不是藏品。”他把名片递回去,语气平淡。
王海涛却没接,反而从公文包里掏出份合同,摊开在展柜上:“小兄弟,别这么急着拒绝。我知道这碎片对你们有意义,但民俗也得‘活’起来不是?我出五十万,把这三盘碎片和你手里的老罗盘都买下来,放在我的私人博物馆里,供更多人参观,比在这儿摆着强。”
“五十万?”赵磊凑过来看合同,眼睛瞪得溜圆,“这么多钱?能买多少糖糕啊!”
苏晓冉赶紧拉了拉他的袖子,小声说:“不能卖!这是老陈爷爷和大家一起找的碎片,是守护龙城的,不是用来卖钱的!”
王海涛笑了笑,从助理手里拿过平板电脑,点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各种老物件的拍卖记录,清代罗盘、民国风水碑拓片,价格都标得极高:“你们看,好的民俗物件就得有好的归宿。我私人博物馆的安保是最好的,还能给碎片做专业修复,让纹路更清晰,这不比你们自己瞎摆弄强?”
“瞎摆弄?”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修鞋大爷扛着工具箱走进来,手里还拿着给展柜补缝的铜丝,“我们巷子里的物件,就算用布擦、用手摸,也比你们用机器折腾强!这碎片是老祖宗传下来守龙城的,不是你们有钱人的玩物!”
张婶也拎着个保温桶跟进来,桶里装着刚炸好的界域纹糖糕,热气从桶缝里冒出来:“王老板,尝尝我们巷子里的糖糕,甜而不腻,是用老槐树的花蜜做的。这民俗啊,就像这糖糕,得有烟火气,不是放在玻璃柜里标个价就叫传承——你给再多钱,也买不走我们巷子里的心意。”
王海涛的脸色沉了沉,收起合同:“各位别激动,我是真心想保护这些老物件。你们想想,博物馆人多手杂,万一碎片丢了、坏了,多可惜?我私人博物馆有24小时监控,还有专业团队看管,这才是真的保护。”
“保护?”周明拿着本《龙城古迹考》从楼梯口走下来,书页上还夹着老陈爷爷的旧照片,“去年你收购的清代罗盘,转头就卖给了海外收藏家,说是‘保护’,其实是倒卖吧?民俗物件不是商品,是一个地方的根,你把根挖走了,我们还怎么跟孩子讲龙城的故事?”
王海涛的脸一下子红了,又强装镇定:“周老师,话不能这么说。文物流通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它的价值,总比烂在巷子里强。再说,我给的价格不低,足够你们巷子里修修路、整整早点摊,改善生活不好吗?”
“我们的生活不用你改善!”修鞋大爷把工具箱往地上一放,掏出里面的老铜锤,“这锤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修了三十年鞋,没卖过;张婶的糖糕摊摆了二十年,靠手艺吃饭,也没卖过;诸葛小子他们找碎片,靠的是心,不是钱——你那五十万,在我们眼里,不如孩子们听民俗故事时的笑声值钱!”
林宇这时也带着两个警察走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王老板,我们接到举报,你涉嫌倒卖国家三级保护文物,麻烦跟我们回局里配合调查。”
王海涛脸色煞白,往后退了一步:“你们别冤枉人!我就是来看看,没想买什么碎片!”
“是不是冤枉,查了就知道。”林宇示意警察上前,“你公文包里的合同,还有平板电脑里的拍卖记录,都是证据——民俗传承不是生意,更不能违法,你这心思,用错地方了。”
警察把王海涛带走时,他还在挣扎:“我出一百万!不,两百万!你们把碎片卖给我,我保证不往外带,就放在本地!”
没人理他,展厅里只剩下大家的呼吸声。张婶打开保温桶,给每个人递了块糖糕:“别气了,吃块糖糕甜一甜。这种人不懂民俗的好,只知道用钱衡量,咱们别跟他一般见识。”
诸葛青接过糖糕,咬了一口,豆沙的甜混着槐花香,心里的气一下子散了。他走到展柜前,看着里面的界域碎片,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泛着柔和的光——这不是冰冷的藏品,是老陈爷爷藏在书店暗格里的心意,是修鞋大爷在老码头挖碎片时的汗水,是苏晓冉剪了无数次的槐树叶,是赵磊粘了又粘的铜丝,是巷子里每个人的守护。
“明天孩子们来,我要跟他们讲老陈爷爷留碎片的故事,”苏晓冉摸着展柜里的字条,眼睛亮晶晶的,“还要讲咱们怎么在老码头找龙头桩,怎么用艾草驱邪,让他们知道民俗不是老古董,是咱们身边的故事。”
赵磊点点头,把简易罗盘材料包放在展台上:“我教他们做罗盘时,要告诉他们‘乾、坎、艮、震’对应的方向,还要教他们认槐树叶,说老槐树能聚阳气,守护咱们龙城。”
周明翻开《龙城古迹考》,指着里面的界域碑拓片:“我明天给大家讲碑纹的来历,讲明代道士怎么用罗盘守护界缝,让大家知道咱们现在做的,是在续上老祖宗的传承,不能断。”
修鞋大爷走到展柜旁,用铜丝把展柜的缝隙补好:“我明天就守在这儿,谁要是想碰碎片,我就用这铜丝提醒他——这是咱们巷子里的宝贝,得好好护着,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拿走。”
大家围在展厅里,一边收拾明天要用的东西,一边讨论着给孩子们的讲解词,阳光从玻璃窗洒进来,落在界域碎片上,落在糖糕的热气里,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诸葛青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明白——所谓民俗传承,不是把老物件锁在玻璃柜里,是把它们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把守护的初心传给下一代,是让巷子里的烟火气,伴着老物件的温度,一直延续下去。
傍晚离开博物馆时,林宇送他们到门口,手里拿着份文件:“王海涛的案子我们会彻查,以后不会再有人来打碎片的主意。明天民俗传承日,局里会派同事来维持秩序,你们放心给孩子们讲故事。”
“谢谢林警官,”诸葛青接过文件,里面是王海涛倒卖文物的初步调查结果,“有你们在,我们更放心了。”
几人往武侯巷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糖糕还冒着余温,口袋里的铜铃偶尔碰出清脆的响声。张婶说要回去多炸点糖糕,明天给孩子们当零食;修鞋大爷说要把工具箱里的小铜锤带来,给孩子们演示老手艺;苏晓冉说要把爷爷的旧罗盘带来,让孩子们亲手摸一摸;赵磊说要把他的模型放在展厅门口,让孩子们第一眼就能看到。
诸葛青走在中间,手里攥着老陈爷爷留下的铜片字条,上面“续守龙城”四个字被夕阳照得格外清晰。他知道,明天的民俗传承日,不会有高价收购,不会有商业算计,只有孩子们的笑声,只有邻里的心意,只有民俗最本真的样子——不是商品,不是藏品,是刻在骨子里的守护,是融在烟火里的传承。
回到巷口,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是在为他们鼓掌。张婶的糖糕摊前又排起了队,修鞋大爷的铁皮棚里亮着灯,苏晓冉家的窗户透出剪纸的影子,赵磊的笑声从巷尾传过来。诸葛青站在巷口,看着这熟悉的烟火气,心里满是踏实——只要这群人还在,只要这份初心还在,龙城的民俗,就永远不会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