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巷的晨光刚把石板路晒得暖融融的,张婶的糖糕摊前就排起了小长队——今天的糖糕格外特别,每个糖糕的表面都用豆沙画了片小小的槐树叶,是张婶特意学的新花样,说要给明天博物馆展览的“小礼物”。
“诸葛小子,快来!”张婶看到诸葛青从巷口走来,隔着排队的人群就挥起手,手里还拿着个刚炸好的糖糕,槐树叶的纹路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刚出锅的,你尝尝这新花样,明天带去展览,让城里人也尝尝咱们巷子里的味道!”
诸葛青走过去,接过糖糕,指尖触到油纸的温热,咬了一口——豆沙的甜混着槐树叶的清香气,比平时的更有滋味。“好吃!张婶您这手艺,比博物馆的点心还地道。”他一边擦嘴角的糖汁,一边往修鞋大爷的摊位走,大爷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个小镊子,小心翼翼地给赵磊的罗盘模型调整铜丝。
“你看这铜丝,昨天粘的有点松,我给加了点松香,能粘得更牢,”修鞋大爷抬起头,眼镜滑到鼻尖,他用袖子蹭了蹭额角的汗,“博物馆人多,小孩说不定会碰,得弄结实点,别到时候指针掉了,丢咱们巷子里的脸。”
赵磊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支细毛笔,正给模型的“天池”描红漆,听到这话赶紧点头:“谢谢大爷!我昨天回家跟我妈说您帮我修模型,我妈还让我给您带了罐茶叶,说是我爸出差带回来的,您尝尝。”他从书包里掏出个小铁罐,罐身上印着“龙井”二字,还没开封。
修鞋大爷接过铁罐,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你这孩子,还跟我客气!我一个修鞋的,喝不惯这么好的茶,留着你自己喝,读书累了提神。”
苏晓冉这时拎着个布包跑过来,马尾辫上的槐树叶被风吹得晃来晃去,布包里装着爷爷昨晚整理的“宝贝”——一本泛黄的线装日记,封面上写着“武侯庙观主手札”,是爷爷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里面记着民国时期守护界域碑的事。
“诸葛青!你看我爷爷找到的日记!”苏晓冉把日记递过来,手指点着其中一页,“这里写着‘界域纹需以阳气养,槐叶、朱砂、雄黄酒为引’,跟咱们之前用的方法一模一样!明天展览的时候,把日记复印件带上,就能跟大家讲清楚怎么守护界域纹了!”
诸葛青小心地翻开日记,纸页已经脆得怕碰,上面的字迹是毛笔写的,工整有力,记着每次给碑上油、用槐叶擦拭的日期,最后一页还画了个简易的“养纹图”,标注着“每月初一、十五,取老槐叶煮水,擦碑纹三遍”。“这日记太珍贵了!”他抬头看向苏晓冉,“周专家肯定没见过这个,明天带去博物馆,绝对能让展览更出彩。”
正说着,老陈爷爷拄着拐杖从书店走出来,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信封上印着“民国二十三年”的字样。“诸葛小子,你过来看看这个,”老陈爷爷把信封递给诸葛青,“昨天整理旧书,从一本《风水辨》里翻出来的,里面是张界域罗盘的手绘图纸,比你们找到的碎片更完整,说不定能用上。”
信封里的图纸是用宣纸画的,边缘已经发黄,上面详细标注了罗盘的“天、地、人”三盘构造,“地盘”上的定位片位置,刚好和修鞋大爷找到的铜片形状一致。“这图纸能跟铜片对应上!”诸葛青兴奋地把图纸铺在修鞋大爷的工作台上,“你看这里,定位片的位置,跟您找到的铜片一模一样,说明咱们的铜片就是从完整罗盘上下来的!”
修鞋大爷凑过来看,手指点着图纸上的铜片位置:“难怪这铜片能认方向,原来有这么大用处!明天展览的时候,把图纸和铜片放一起,大家一看就明白。”
张婶这时端着个搪瓷盆走过来,盆里装着刚做好的糖糕,每个糖糕上都有槐树叶的纹路:“别光顾着说,先尝尝这糖糕,我多做了些,明天装在纸袋子里,袋子上印着‘武侯巷’三个字,让去展览的人都知道咱们巷子的名字。”
大家围在一起,吃着糖糕,看着日记和图纸,阳光洒在工作台上,把铜片、图纸、糖糕都染成了暖黄色。周明的车这时停在了巷口,他摇下车窗,手里拿着展览的流程表:“诸葛青!苏晓冉!赵磊!馆长刚说,想在展览最后加个‘巷子里的故事’环节,让你们跟来参观的人讲讲找碎片、修模型的事,你们准备准备,明天上午十点开始!”
“没问题!”赵磊举起手,手里还沾着红漆,“我来讲模型怎么修的,还有修鞋大爷帮我用铜丝加固,张婶给我做糖糕!”
苏晓冉也点头:“我来讲爷爷的日记,还有武侯庙的老故事,让大家知道咱们的老槐树和武侯庙是一家人。”
诸葛青看着大家,手里握着那本旧日记,心里满是感动——这场展览,从最开始的罗盘模型、风水地图,到后来的老照片、铜片、日记、图纸,再到张婶的糖糕、修鞋大爷的铜丝,每一样都带着巷子里的温度,每一样都是大家的心意。
中午,大家一起在巷口的馄饨店吃饭,刘叔特意给他们做了“全家福馄饨”,里面加了虾仁、香菇、青菜,还卧了个荷包蛋。“明天你们去博物馆,肯定累,多吃点,”刘叔笑着给每个人碗里加了勺汤,“我儿子也会去看展览,到时候让他给你们拍照,回来给我看看。”
吃完饭,大家分头准备明天的东西——苏晓冉回家把日记复印好,在复印件旁边写了爷爷的回忆;赵磊回家给模型装了个小底座,上面贴了张纸条,写着“武侯巷赵磊制作,修鞋大爷帮忙加固”;修鞋大爷则把铜片和图纸装在一个小木盒里,木盒上刻了片槐树叶,是他用下午的时间慢慢刻的;张婶把糖糕装进印着“武侯巷”的纸袋子里,每个袋子里还放了片干槐树叶,说能留个纪念。
诸葛青则和周明一起去博物馆,跟馆长对接“巷子里的故事”环节。馆长看到日记和图纸,眼睛都亮了:“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民俗传承’展区的C位,旁边摆上你们的模型和糖糕,让大家不仅能看,还能听,能尝,能感受咱们龙城的烟火气。”
傍晚回到巷口,大家都在张婶的早点摊前集合,把准备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复印好的日记、装在木盒里的铜片和图纸、带底座的罗盘模型、装着糖糕的纸袋子,摆了满满一桌子,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
“明天肯定会顺利的,”张婶看着这些东西,笑着说,“咱们巷子里的人一起用心准备的,肯定能让大家喜欢。”
修鞋大爷点点头,掏出个小铜铃,挂在模型上:“这铃一摇,就像咱们巷子里的声音跟到了博物馆,让老物件们也听听咱们的热闹。”
赵磊抱着模型,轻轻摇了摇铜铃,“叮铃铃”的声音在巷口响起,引得路过的小孩都停下来看,眼睛亮晶晶的。
诸葛青看着眼前的一切,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铜铃的声音、大家的笑声、远处馄饨店的香味,混在一起,成了武侯巷最动人的声音。他知道,明天的展览或许不会有多轰轰烈烈,但一定会被很多人记住——因为它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藏着最温暖的心意,藏着一群普通人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守护。
回到出租屋,诸葛青把明天要带的东西整理好,放在书包里——日记复印件、铜片木盒、还有张婶塞给他的两个糖糕,特意叮嘱他明天早上吃。他掏出手机,给林云发了条微信:“明天展览十点开始,带了巷子里的心意,等你来捧场。”
林云很快回复:“肯定到!我跟局里的同事说好了,明天一起去,给你们当‘保镖’,顺便听听巷子里的故事。”
诸葛青收起手机,看着窗外的老槐树,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落在书包上。他知道,明天会是很忙碌的一天,但也会是很温暖的一天——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他有一群可爱的邻居,有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家,有一条值得守护的巷子。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