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金风云录 > 革弊安邦,皇孙立威
换源:


       耶律延禧平定萧余里也之乱后,在朝中的声望日隆,耶律洪基对他愈发信任,几乎将所有朝政都托付于他。这日早朝,耶律延禧身着储君朝服,站在御座旁,接过耶律洪基递来的奏疏,目光扫过殿中百官,沉声道:“近日查得地方州府苛捐杂税繁多,百姓困苦不堪,今日便议一议‘减税宽民’之策。”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萧德率先出列,躬身道:“皇太孙殿下,减税虽能安抚百姓,可国库空虚,若再减免赋税,恐难以支撑边境军备与皇室用度,还望殿下三思。”萧德是前朝老臣,素来保守,且其家族在地方经营多年,名下田产众多,减税政策难免损害其利益。

耶律延禧早已料到会有人反对,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账本,递到萧德面前:“萧尚书可看清楚,去年国库收入虽有减少,可宗室贵族与地方官员贪墨的钱财,远超国库缺口。单是耶律乙辛党羽抄没的家产,便足以填补半年的军备开支;若再严查地方官员私设的苛捐杂税,国库不仅不会空虚,反而能有余力赈济百姓。”

萧德接过账本,见上面详细记载着贪腐官员的姓名、贪墨数额,甚至连他家族暗中加收的“盐铁附加税”都赫然在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慌忙跪地:“老臣……老臣不知家族竟有此事,还请殿下恕罪!”

耶律延禧看着他惊慌的模样,语气缓和了几分:“萧尚书若能约束族人,主动退还贪墨的钱财,此事便可既往不咎。但若执迷不悟,休怪本宫依法处置。”萧德连忙磕头谢恩,心中暗自庆幸——皇太孙虽年轻,却心思缜密,手段强硬,绝非易与之辈。

解决了反对声音,耶律延禧当即下令:废除地方私设的“人头税”“车马税”等十余项苛捐杂税;降低田税,将往年“十税三”改为“十税一”;同时要求宗室贵族与官员不得强占百姓良田,已占有的必须限期归还,否则严惩不贷。

旨意下达后,地方百姓欢声雷动。中京郊外的农户王老汉,捧着官府退还的半亩良田契书,老泪纵横地对儿子说:“咱大辽有这样的皇太孙,以后的日子有盼头了!”

可政策推行到南京道时,却遇到了阻碍。南京道留守萧挞不也(与此前被冤杀的萧挞不也同名,为其堂弟),是耶律乙辛的远房亲戚,虽未参与谋反,却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不仅强占百姓良田千亩,还私自加收“商税”,百姓敢怒不敢言。当朝廷派去的官员要求他退还良田、废除苛税时,萧挞不也竟将官员扣押,还放出话来:“南京道是我的地盘,皇太孙的旨意,到不了这里!”

消息传回中京,耶律延禧勃然大怒。萧兀纳连忙劝谏:“殿下,萧挞不也在南京道经营多年,手握兵权,若贸然出兵,恐引发兵变。不如先派使者前往交涉,若他仍拒不奉诏,再出兵不迟。”

耶律延禧却摇了摇头:“萧太傅,若此次纵容萧挞不也,日后其他地方官员定会纷纷效仿,朝廷旨意将形同虚设。今日我必亲往南京道,让他知道,大辽的律法,无论在何处,都必须遵守!”

次日,耶律延禧亲率三千禁军,前往南京道。临行前,他特意交代萧兀纳:“若本宫十日之内未归,便即刻派人前往西京道调兵,务必平定南京道之乱。”萧兀纳虽忧心忡忡,却也知道耶律延禧的决心,只得点头应允。

耶律延禧率军行至南京道边境时,萧挞不也早已派五千士兵驻守在关隘,阻拦禁军入境。禁军将领耶律石柳请战:“殿下,让末将率军强攻,定能突破关隘!”

耶律延禧却摆了摆手,登上关隘前的高台,对着守军高声道:“将士们!你们皆是大辽的子民,父母妻儿都在家中等你们平安归来。萧挞不也强占百姓良田,私扣朝廷官员,已是谋逆之举。你们若助纣为虐,日后定会被株连九族;若能幡然醒悟,归顺朝廷,本宫可既往不咎,还会论功行赏!”

守军士兵大多是南京道本地人,家中亲人早已对萧挞不也的暴政怨声载道。如今听耶律延禧这么一说,纷纷犹豫起来。有几个士兵对视一眼,突然放下武器,高声喊道:“我们愿意归顺朝廷!”其余士兵见状,也纷纷放下武器,打开关隘,迎接耶律延禧入城。

萧挞不也得知守军倒戈,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带着亲信逃往城外的庄园。耶律延禧率军入城后,第一时间释放了被扣押的朝廷官员,然后下令追查萧挞不也的下落。百姓们得知皇太孙亲自前来,纷纷涌上街头,提供线索——有人说看到萧挞不也逃往了西郊的庄园,有人说他带着金银财宝准备投奔西夏。

耶律延禧根据百姓提供的线索,率军前往西郊庄园。萧挞不也见无路可逃,便组织亲信负隅顽抗。耶律石柳率军强攻,双方激战半个时辰,萧挞不也的亲信死伤惨重,他本人也被生擒活捉。

耶律延禧坐在庄园的正厅,看着被押上来的萧挞不也,冷冷道:“萧挞不也,你强占百姓良田,私扣朝廷官员,抗拒王命,可知罪?”

萧挞不也仍想狡辩:“殿下,老臣只是一时糊涂,还请殿下饶命!”

“糊涂?”耶律延禧拿出百姓的诉状,扔在他面前,“这些百姓因你失去家园,甚至有人饿死街头,你一句‘糊涂’便能抵消所有罪行?”他当即下令,将萧挞不也押回中京,交由大理寺审讯,同时派官员清查南京道的田产,将被强占的良田尽数归还给百姓。

消息传回中京,耶律洪基大喜,亲自到城门口迎接耶律延禧。他握着耶律延禧的手,感慨道:“延禧,你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朕可以放心了。”

耶律延禧却躬身道:“祖父,孙儿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大辽的江山,还需要祖父与孙儿共同守护。”

经此一役,耶律延禧在地方上的威望也大大提升。各地官员再也不敢轻视朝廷旨意,纷纷主动清查贪腐,废除苛捐杂税。耶律延禧趁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军事上,整顿禁军,淘汰老弱残兵,加强边境防御;在经济上,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开放边境贸易,增加国库收入;在吏治上,设立监察御史,严查贪腐官员,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改革推行一年后,大辽的局势渐渐好转。边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收入也较往年增加了三成。朝中大臣对耶律延禧愈发敬佩,就连此前持观望态度的宗室贵族,也纷纷表示支持。

可耶律延禧深知,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日,他在东宫书房翻阅奏折时,发现一份来自东京道的密报——东京道女真部落近年来势力日渐壮大,其首领完颜阿骨打多次拒绝向辽朝进贡,还暗中吞并周边部落,有谋反之心。

耶律延禧眉头紧锁,将密报递给萧兀纳:“萧太傅,女真部落素来臣服于我大辽,如今完颜阿骨打竟敢如此放肆,若不加以约束,恐成大患。”

萧兀纳接过密报,神色凝重道:“殿下所言极是。女真部落骁勇善战,且与我大辽有旧怨。当年耶律乙辛专权时,曾多次欺压女真部落,索要贡品,完颜阿骨打早已心怀不满。如今他们势力壮大,若再放任不管,日后必成心腹之患。”

耶律延禧沉吟片刻,道:“朕意派使者前往东京道,斥责完颜阿骨打,要求他即刻入朝进贡,否则便出兵征讨。”

萧兀纳却摇了摇头:“殿下,如今我大辽虽局势好转,却仍需休养生息,不宜轻易出兵。不如先派使者前往探查虚实,同时加强东京道的军备,若完颜阿骨打拒不归顺,再出兵不迟。”

耶律延禧觉得有理,便命翰林学士耶律大石为使者,前往东京道。耶律大石是辽朝宗室子弟,才华横溢,且熟悉女真部落的情况,是出使的最佳人选。

耶律大石临行前,耶律延禧特意嘱咐他:“耶律学士,此行务必查明完颜阿骨打的动向,若他有谋反之心,务必尽快回报。同时,你可暗中联络女真部落中的亲辽势力,为日后应对变局做准备。”

耶律大石躬身领命:“殿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送走耶律大石后,耶律延禧站在东宫的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他知道,女真部落的崛起,或许将是大辽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他作为大辽的储君,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才能守护好这片江山。

萧兀纳走到他身边,轻声道:“殿下,如今朝中局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即便女真部落有异动,我们也有能力应对。您不必过于忧虑。”

耶律延禧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太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辽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绝不能再重蹈覆辙。我定会竭尽全力,让大辽重现往日的辉煌。”

此时的夕阳,正缓缓落下,将中京的宫殿染成金色。耶律延禧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挺拔。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心中有百姓,有江山,有祖母和父亲的期望,他便无所畏惧。

而远在东京道的完颜阿骨打,此时正站在松花江畔,望着滔滔江水。他手中握着一把钢刀,眼中满是野心:“辽朝已非昔日可比,如今耶律延禧虽有才干,却也难以挽回辽朝的颓势。待时机成熟,我定要率领女真儿郎,推翻辽朝,建立属于我们女真的王朝!”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耶律延禧与完颜阿骨打之间的较量,也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