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苏杭,沈家别院。

这里成了靖边镇商队在江南的临时驻地。

自从望江楼宴会之后,整个江南商界都行动起来。

别院门口,从早到晚都聚集着人。

“秦船长!再卖给我们十块钢锭吧!我们福记铁匠铺愿意出双倍的价钱!”

“秦船长,我们东主说了,只要能买到一百斤‘神农粮种’,价钱您随便开!”

“秦船长……”

沈家派出上百名家丁,在别院外围组成了三道人墙,才维持住现场的秩序。

但这挡不住江南商人们的热情。

他们都想从这艘来自北方的船上,分到一杯羹。

靖边镇的钢材有多好,他们已经知道了。

第一批限量出售的五十块钢锭,被江南最大的几家兵器行和造船厂用高价买走。

其中一家兵器行的老师傅,当场用那钢锭打造了一把朴刀,然后用这把刀,砍断了自己铺子里最好的一把百炼钢刀。

整个过程,朴刀的刀刃没有出现缺口。

这件事,让所有商人更加想要得到这种钢材。

而比钢材更让他们想要的是那些叫做“神农粮种”的种子。

沈苍海动用自己的关系,找了一块城郊的贫瘠沙地,当着所有人的面,将种子种下。

在众人的观察下,仅仅三天,那些种子就发芽,长出了绿苗。

那绿苗的长势,比江南最肥沃的水田里种出的稻苗还要好。

这简直是奇迹。

对于那些拥有大量土地,但部分田地贫瘠、产出低下的地主来说,这种子就是最好的东西。

这意味着,只要有了这种子,家里的薄田就能变成良田,粮食产量就能增加。

这不是种子,这是能生出金子的宝贝。

别院内,一间书房里。

秦月在处理各项事务。

她按照兄长秦烈出发前的建议,没有被巨大的利益影响判断。

所有的货物,都分批次,限量拍卖出售。

每一次拍卖,都只放出很少的量。

这种销售方式,抓住了江南商人的心理。

每一次拍卖会,竞争都很激烈。

钢锭的价格,从一百两一块,升到了三百两。

粮种的价格,更达到了一两银子一斤,而且还买不到。

所有人都知道,靖边镇的船上,肯定还有更多的货物。

但秦月就是不卖。

她越是不卖,这些人就越是想买,价格也就被炒得越高。

一旁的沈苍海,看着这个年轻的女子,心里十分佩服。

他活了七十多年,见过很多人,但像秦月这样,有手段又有商业头脑的女子,他也是第一次见到。

他庆幸自己在望江楼上,选择了和靖边镇合作。

现在看来,他做对了。

与靖边镇合作,沈家得到的,不只是金钱。

十天后。

当最后一批货物,以一个很高的价格被拍卖出去后,这场席卷江南的商业活动,才结束。

清点收益的时候到了。

书房内,只有秦月和几名核心人员。

其中,从靖边镇跟船过来的老账房王伯,坐在主位上。

他的面前,放着很多账本。

这位在靖边镇管了一辈子账,没出过一文钱差错的老先生,此刻拿着算盘的手在抖。

他的额头上都是汗。

他手中的算盘,发出的声音断断续续。

一滴汗水,从他的鼻尖,落在账本上,晕开了一个墨点。

王伯停下了手。

他抬起头,看着秦月,张了张嘴,说不出话。

他用还在抖的手,指了指账本上那个他反复核算过,却依旧不敢相信的最后数字。

“王伯,多少?”

秦月问道。

“五……五……”

王伯的喉咙像是卡住了。

“五万两?”旁边一个年轻的船员问道。

在他看来,一趟船能赚五万两白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整个靖边镇一年的税收,除去各项开支,能剩下两三万两,都算是好年景了。

王伯却摇了摇头。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力气,说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

“是……是五……十五万两!”

“扣除所有成本……净赚……白银,十五万两!”

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那名年轻船员傻在原地,张着嘴,说不出话。

就连几名亲卫,也都停止了动作。

十五万两白银!

这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大乾王朝国库年收入的一部分。

而他们,只用了一艘船,十天的时间,就赚到了。

王伯说完那个数字,整个人瘫在椅子上。他看着秦月,喃喃自语。

“总管他……他这是派我们来通商吗?他这分明是派我们来江南印钞票啊……”

在所有人的震惊中,只有秦月,脸上没有变化。

好像这十五万两,在她眼中,只是一个数字。

她站起身,走到桌前,拿起那几张由江南最大的钱庄“四海通”开出的银票,看了一眼。

然后,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再次吃惊的决定。

“王伯,你带人去,用这笔钱,把我们之前看好的所有东西,全部买下来。”

“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棉布,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还有,告诉沈家主,他答应我的两百名纺织工匠,我要双倍!四百人!连同他们的家眷,只要愿意跟我们去靖边镇的,安家费,我出双倍!”

“工钱,也比他们在江南,高三成!”

有了钱,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返航的日子到了。

苏杭码头,再次聚集了很多人。

只是这一次,人们的脸上,不再是好奇,而是羡慕。

“靖边一号”那庞大的钢铁船身上,堆满了各种货物。

最显眼的,是甲板上站着的人群。

那是四百名江南最优秀的纺织工匠,以及他们近千名家眷。

他们脸上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讨论着那个传说中富饶、强大、而且公平的北方城镇。

秦月站在舰桥上,与前来送行的沈苍海,签订了最后一份合作文书。

这份文书,打通了靖边镇与整个江南的商业通道。

从此以后,靖边镇的钢材和特产,将通过沈家的渠道,销往大乾各地。

“启航!”

随着秦月一声令下,巨大的汽笛声响起,“靖边一号”开始缓缓离开码头。

就在这时,码头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一名身穿秦家商行服饰的斥候,骑着一匹快马,冲开人群,在岸边拼命挥手。

“船长!急报!来自北方的最高等级急报!”

秦月立刻下令:“停船!放下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