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第2章 朱允熥:我才是嫡子啊!
换源:


       黄子澄这番话,可谓字字诛心,恶毒至极。

一开口便要给朱允熥扣上“谋反”这顶足以株连九族的大帽子!

要知道,在洪武朝,“谋反”二字乃是天大的罪名,只要这顶帽子真扣实了,别说皇太孙之位,朱允熥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难说。

毕竟,朱元璋纵然对血脉后裔疼爱容忍,可“谋逆”触碰的是帝王最根本的底线,绝非“疼爱”二字能轻易化解。

这世间万物,咱朱元璋赐下的才是你的;

咱不赐,哪怕是分毫你也不能抢。

尤其储君之位,更是朱元璋一言而定,敢“抢”便是“逆”,便是“反”。

黄子澄话音刚落,朱允炆眼底深处飞快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得意,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勾了勾:三弟啊三弟,你孤身一人,怎敌得过我这边人才济济?

只盼着你识趣些,乖乖认输服软,日后我真登基了,看在兄弟情分上,或许还能给你个闲散王爷做做,保你一世安稳。

满朝百官也都摆出了“看戏”的姿态,文官队列里那些本就偏向朱允炆的人,更是等着看朱允熥如何被“谋反”的罪名压垮;

中立派则眼观鼻、鼻观心,谁也不愿掺和这储位之争,免得引火烧身。

武将队列中,凉国公蓝玉、郑国公常茂几人,几次都要跨步出列,嘴唇动了动想为朱允熥辩解,可话到嘴边又硬生生憋了回去。

一来,朱允熥虽说是常氏嫡出,却打小在吕氏身边长大,与他们这些常家、蓝家出身的淮西勋贵本就不算亲近,贸然出头怕落个“结党营私”的嫌疑;

二来,他们是沙场征战的武将,耍刀弄枪不在话下,可跟这些满肚子“之乎者也”、奸猾似鬼的文臣辩论,简直是自讨苦吃,以往吃亏的次数多了,也摸透了“文官嘴炮难敌”的道理;

三来,连他们也觉得,今日朱允熥说的那些话确实过分,倒像是得了失心疯一般,竟敢劝陛下“退位”,这般言论本就授人以柄。

故而,蓝玉与常茂对视一眼,见彼此都没开口的意思,便也熄了为朱允熥辩解的心思。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朱元璋此刻并未暴跳如雷,没说要杀朱允熥。

若是朱元璋真因那番大逆不道之言动了杀心,他们就算拼着触怒龙颜,也定会站出来求情:

再怎么说,朱允熥也是常氏的亲儿子、朱标的亲骨肉,看在常遇春和朱标的面子上,皇太孙之位保不住,性命总不能丢!

至于大殿西侧站着的几位年长亲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更是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甚至眼底还藏着几分“乐见其成”的笑意。

他们个个都不傻,明眼人都能看出老父亲朱元璋打心底里想把储君之位交给朱允炆,可他们这些做儿子的,哪有甘心看着侄子越过自己继承大统的?

之所以没发作,不过是碍于朱元璋的威严,不敢表露半分不满罢了。

如今有朱允熥这个“傻子”跳出来搅局,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心底里甚至在无声呐喊:闹得再大些!最好让今日的立储朝议彻底作废,让局势变得更混乱些,他们才有浑水摸鱼的机会

——毕竟,只要储位一日不定,他们这些亲王就还有机会。

是以,几位有意争储的亲王只顾着看热闹,别说帮朱允熥,没在一旁添油加醋就不错了。

御座之上的朱元璋,也没出言打断这僵局,只是静静看着殿中局势发酵。

他倒要看看,今日这与往日“怯弱胆小”判若两人的朱允熥,会如何应对“谋反”的指控。

是真的性情大变,还是往日里一直在藏拙?

又或者,背后有旁人在暗中操控,推着他出来搅局?

无数念头在朱元璋心头飞速闪过,他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眸子,也愈发冷冽深邃,仿佛要将朱允熥从里到外看个透彻。

可让满殿文武都没想到的是,面对黄子澄那咄咄逼人的指控,朱允熥非但没慌,反而面色依旧平静,甚至还微微颔首,语气从容地回怼:“黄侍读此言差矣!我此举,非是谋反,而是为朱家血脉和睦计,为大明江山稳固计,为天下黎民百姓安宁计,不得不如此!”

这话里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唯有我朱允熥登基,朱家血脉才能避免日后的自相残杀,大明江山才能长治久安,天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一番话出口,奉天殿内瞬间陷入诡异的沉默,众人听得一阵无言:

这三皇孙的自信,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朱允炆嘴角控制不住地微微抽搐,心里暗自腹诽:三弟啊三弟,你这迷之自信要是能分我一半,我也不至于在皇爷爷面前总显得束手束脚!

朱樉、朱棡、朱棣几人更是不约而同地仰头望天,嘴角扯出几分无奈的弧度,仿佛在说“这侄子真是敢想”。

其余百官也反应各异,有惊讶,有讥讽,还有些人开始暗自琢磨朱允熥这话里的分量。

倒是御座上的朱元璋,眼中飞快闪过一道精芒。

面对满朝文官的压力,这孩子竟能面不改色、侃侃而谈,倒是让他生出了些许兴趣:

到底是什么底气,让他敢说出这般“大言不惭”的话?

黄子澄见朱允熥非但没被吓住,反而还敢“拔高自己”,当即冷笑一声,顺着朱允熥的话头赶蛇上棍,语气带着几分讥讽:“三皇孙殿下既然如此深明大义,那便不该阻止陛下册封允炆殿下为皇太孙才是!

一则,如今允炆殿下在皇孙中为嫡为长,合该继承储位;

二则,允炆殿下素来谦逊仁厚,行事端方,德才兼备,乃是日后仁君的不二之选。

唯有立允炆殿下为皇太孙,才是真正为天家血亲和睦计,为大明江山计,为天下黎民百姓着想啊!”

“哗!”

黄子澄话音刚落,奉天殿内瞬间炸开了锅,附和之声此起彼伏,几乎要掀翻殿顶:

“黄侍读所言极是!三皇孙殿下若真为大局着想,便不该说出今日这般悖逆之言!”

“允炆殿下仁厚有德,又懂礼法,哪是三皇孙殿下能比的?”

“依臣看,三皇孙定是昏了头,才敢来抢允炆殿下的皇太孙之位!”

“是啊!陛下英明,允炆殿下才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

一时间,朝堂上下议论纷纷,十有八九都站在朱允炆这边,看向朱允熥的眼神里满是不赞同。

当然,这些开口附和的官员,本就是朱允炆的嫡系心腹,或是早就投靠了吕氏阵营的文官,此刻不过是借“附和”向未来的储君表忠心罢了。

那些真正的中立派,依旧保持着沉默,谁也不愿轻易站队,只等着看局势进一步发展。

最上方的朱元璋眼睛微微眯起,目光紧紧盯着朱允炆,像是在审视,又像是在期待。

他倒要看看,面对这些比刀锋还锋利的言论,朱允熥会是何种表情,会不会就此退却认输。

朱樉、朱棡、朱棣几人则在心里暗叹可惜: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允熥就算再能辩,也该没借口了吧?今日这局,怕是要输了。

蓝玉、常茂等人看着朱允熥那道单薄的身影被满殿非议声包裹,心头也不是滋味,手掌不由握紧,只等着再没人帮朱允熥,他们就站出来替他道个歉,给这孩子一个台阶下。

可就在蓝玉的脚刚要迈出队列时,朱允熥却率先开了口。

他先是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满是委屈与不甘,像是积压了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随即抬高声音,一字一句说出了让整个奉天殿瞬间陷入死寂的话:“其实,我才是嫡子啊!”

所有人都愣住了,连呼吸都忘了——这话是什么意思?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朱允熥又朗声道,声音清亮如钟,传遍殿宇:“《皇明祖训》有云:‘储君必立嫡,无嫡立长,庶子不得越序’!我朱允熥,乃先太子妃常氏嫡出第三子;

而允炆二哥,其生母原是东宫侧妃吕氏,后来虽被扶正为继妃,可终究非元配嫡脉!

若皇爷爷今日立允炆二哥为太孙,便是违背祖制,恐难服宗室之心,更会寒了满朝勋贵之意啊!”

说这话时,朱允熥的余光先是扫过满脸错愕的朱允炆,再依次掠过朱樉、朱棡、朱棣几位亲王,最后落在蓝玉、常茂等淮西勋贵身上。

被他扫过的几人,只觉得头皮一阵发麻,浑身都不自在,仿佛心底的小心思都被他看穿了一般。

这番话一出,奉天殿内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黄子澄张了张嘴,竟一时无言以对——无他,朱允熥说的全是实话,半点掺不得假!

朱允熥是嫡子吗?

是!他的生母常氏是朱元璋亲自册立的太子元妃,身份名正言顺。

朱允炆出生时是庶出吗?

也是!

吕氏当年确实是侧妃,直到常氏薨逝后才被扶正——这是铁打的事实,谁也没法否认。

就算吕氏后来成了继妃,可“扶正”终究是“继”,不是“元配”,这便是朱允炆绕不开的把柄!

黄子澄短暂地陷入了失神,脑子里飞速运转,却怎么也想不出反驳的话。

总不能睁眼说瞎话,否认《皇明祖训》和东宫旧例吧?

御座上的朱元璋,先是满脸错愕,随即陷入了沉默,最后看向朱允熥的眼中,竟多了几分真切的心疼。

尤其是朱允熥那声“我才是嫡子啊”,像一根细针,狠狠戳中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个孩子,这些年怕是受了不少委屈吧?

可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无奈。

往日里,朱允熥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性子又怯弱胆小,见了人总是低着头,连话都说不利索,久而久之,宫里宫外甚至有人私下议论,怀疑他是不是朱标的亲儿子。

时间久了,大家讨论储君之事时,自然而然就把他忽略了;

再加上朱允炆平日里“仁厚”的戏演得足,又有吕氏在一旁帮衬,朱元璋才会动了“立朱允炆为太孙”的心思。

而朱允炆,此刻脸色已经惨白如纸,连嘴唇都失去了血色。

朱允熥这番话,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

他把自己“庶出”的痛处和缺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再撒上盐使劲揉搓,最后拿到烈阳下暴晒,疼得朱允炆心肝都像是被人攥在手里狠狠揉捏,几乎要喘不过气。

他嘴唇哆嗦着,手指着朱允熥,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允熥…你…你怎能…如此胡言?你…我…皆是父亲的亲子,我母妃…早已被扶正,如今你我…都是嫡出啊…何来嫡庶之分?”

“扶正?”朱允熥斜睨了朱允炆一眼,随即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里满是讥讽,“我母妃常氏薨逝之后,你母妃吕氏才被扶正为继妃。允炆二哥,你出生于洪武十年,彼时你母妃尚是东宫侧妃,这些事,东宫《太子起居录》里都写得明明白白,一字一句,皆有记载!嫡庶之分,乃是天定的纲常,岂容你我随意混淆?”

“《太子起居录》”这五个字,像是一道惊雷,狠狠劈在朱允炆头上。

他只觉得眼前一黑,身体猛地一个踉跄,若不是身旁的太监及时扶住,怕是当场就要栽倒在地,晕厥过去。

满朝百官也开始眼神异样起来,交头接耳的声音压得极低:“这么说…允炆殿下出身时,确实是庶出?”

“话是这么说,可吕氏后来扶正了啊…不过三皇孙硬要这么论,也不算错…”

“这下有意思了,嫡庶之争摆上台面,陛下该如何决断?”

连一直想帮朱允炆的黄子澄,都短时间内找不到反驳的话——《太子起居录》是东宫的官方档案,由专门的史官记载,半点假都掺不得,朱允熥拿这个作证据,谁也没法辩驳。

朱棣、朱樉、朱棡几人眼中则飞快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兴奋,彼此交换了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事情有转机”的期待。

若是朱允熥真能凭“嫡子”身份扳回一局,那储位之争就有意思了,他们这些亲王的机会,不就更大了吗?

朱元璋看着殿中局势,心中却生出了几分欣慰。

朱允熥这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能引《皇明祖训》为据,又能拿《太子起居录》作证,这般能言善辩,倒是给了他不小的惊喜。

看来这孩子,也不像宫外传言那般怯弱胆小、无能无用啊!

若是如此…那储君之位,似乎没必要这么快就定下来?

这个念头一旦在朱元璋心头升起,便像生了根一般,再也挥之不去。

要知道,他最中意的储君,自始至终都是刚刚离世三个月的太子朱标;立朱允炆,不过是“矮子里拔将军”的不得已之举。

若不是以往朱允熥表现得太过差强人意,朱元璋断然不会“有嫡不立”,偏要强行扶正吕氏、抬举朱允炆!

毕竟,比起朱允熥这“根正苗红”的嫡子身份,朱允炆的“继妃之子”终究是隔了一层,存在天然的缺陷。

而一个帝王若是有缺陷,日后很可能会成为敌人攻击的把柄,甚至引发朝廷动荡、江山动乱。

故而,若朱允熥真有才能,且能胜过朱允炆,那他自然会成为朱元璋心中储君的首选,朱元璋也会把对朱标的所有偏爱与期望,都寄托在这个“真正的嫡孙”身上。

当然,这些念头还只是刚在朱元璋心间冒头的苗头,具体如何决断,还要看朱允熥接下来的表现。

武将队列那边,蓝玉、常茂等人早已心头一阵滚烫,兴奋得手心都冒出了汗——他们甚至忍不住开始畅想:难不成,朱允熥真能凭着“嫡子”身份,在这场储位之争中逆风翻盘,最终夺嫡成功?

若是真能如此,那对他们这些淮西勋贵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

常家是朱允熥的外家,蓝家又是常家的姻亲,朱允熥若能继位,他们这些老勋贵的地位,定然能更稳固!

一时间,几人按捺不住地蠢蠢欲动,恨不得立刻站出来为朱允熥摇旗呐喊,帮他彻底压下朱允炆的气焰。

朱允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脸色愈发惨白,嘴唇哆嗦着,目光急切地投向站在文官队列中的另一位老师——兵部郎中齐德(后由朱元璋赐名“齐泰”)。

自始至终,齐泰都没吭声,此刻见自己全力支持的学生投来这般殷切又无助的目光,心中既无奈又焦急。

方孝孺、黄子澄已经落了下风,若是他再不出手,朱允炆的“嫡出”身份怕是要被朱允熥彻底推翻了!

犹豫片刻,齐泰终究还是深吸一口气,从文官队列中跨步出列,对着御座躬身行礼。

他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了。

朱允熥见状,心中不由得觉得好笑,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这算什么?建文三杰齐上阵,非要跟自己死磕到底吗?

也好,既然你们都要跳出来,那我便陪你们好好辩一辩,倒要看看你们“建文三傻”,能说出什么话来,难不成还能颠倒黑白、扭转嫡庶不成?

而齐泰也没让朱允炆失望,他站直身子,目光避开朱允熥刚刚抛出的“嫡庶”话题,一开口便避重就轻,试图将朝堂议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