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战地记者靠韭菜盒子干停世界大战 > 第21章:韩松的选择
换源:


       车灯扫过墙角的瞬间,灰烬被气流卷起,像一群受惊的蛾子扑向夜空。韩松趴在十米外的断墙后,摄像机镜头正对着那扇歪斜的木门。

他没动,连呼吸都压到了最低——刚才那一幕他看得清楚,小孩蹲在墙根,往土里埋东西,动作鬼祟得像藏弹药,可手里捏的分明是块破木板。

他回放录像,画面定格在木板上歪歪扭扭的字:“战地美食节”。旁边还画着锅,插着小旗,旗上写着“饺子”“红菜汤”。

韩松盯着看了三秒,忽然笑出声,又赶紧捂住嘴。这图要是发推特,底下评论肯定刷“这孩子是和平大使转世吧”。

卫星电话在这时候响了,震得他裤兜发烫。

“韩松,两小时内交素材。”主编声音劈头盖脸砸过来,“要爆炸,要尸体,要眼泪。别他妈又给我拍什么炊烟袅袅的文艺片。”

“刚停火,尸体还没凉透。”韩松低声回,“拍了容易挨枪子。”

“那就等他们再打起来!你去挑点火药桶,拍个对射,我标题都想好了——《顿巴斯的早餐:从炮弹到煎蛋》。”

电话挂了。韩松把手机塞回去,抬头望向那间破屋。烟囱还在冒烟,风一吹,烟歪成个问号。

他摸出备用存储卡,把刚才录的全拷了一遍。他知道按规定,这种“非冲突画面”该删,可手指就是下不去手。

他调出昨天拍的另一段:周卫国站在灶台前,手里捏着个韭菜盒子,递给三个兵。

镜头拉近,俄方那个下士咬了一口,嘀咕了句什么。韩松放慢速,字幕组后来打的翻译飘在画面上:“我妈也这么捏褶。”

五秒后,乌军老兵抬头:“我们叫它月亮饼。”

屋里没人接话,可镜头扫到玛露霞时,她正低头笑,手里的锅铲在锅沿敲了两下,像在打拍子。

韩松把这段反复看了四遍。十年前他在叙利亚拍的第一个片子,也是类似场景——一个八岁孩子蹲在废墟里啃半块干饼,眼神空得像被挖走过魂。

那天他剪片子时,导播说:“这孩子没救了,镜头多停两秒,观众才懂战争多残酷。”

可现在这个叫瓦西里的小孩,埋木板时眼睛亮得像能点火。

他忽然觉得恶心。不是因为战区的臭水沟,也不是因为主编那套“流量密码”,而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拍的,全是死人怎么倒下,却从没拍过活人怎么站起来。

他重新架好摄像机,镜头穿过半塌的窗框,对准厨房后门。

周卫国正教一个俄军士兵捏面皮,手把手地教,俩人脑袋快碰一块儿了。

那兵手法笨拙,褶子歪得像被狗啃过,可周卫国没笑,还点头说“不错”。

韩松按下录制键,又停。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不是任务,是站队。

卫星电话又响了。这次是系统提示:上传通道将在三小时后关闭。主编的最后通牒弹出来:“两分钟冲突剪辑,否则撤资质。”

他打开剪辑软件,新建项目。

第一段,他放上瓦西里的草图,配上字幕:“一个九岁孩子的和平提案”。

第二段,是士兵争调料拌嘴,一个说“这辣椒粉太冲”,另一个回“你们乌军口味淡得像喝白水”。

第三段,是火漆信被烧的画面,灰烬飘起,镜头跟着升空,最后定格在墙上那排小瓶子:洋葱、腌黄瓜、辣椒粉,标签歪歪扭扭。

最后一幕,他放了那句没剪进正片的对话,放大音量,重复两遍。

“做了饭的人,还能下得去手开枪吗?”

标题他打了五个字:《战地厨房》。

不是“战地厨房:一场未被允许的和平”。太煽情,主编一眼就能嗅出叛逆味。

他要的是看起来合规,内里带刺——就像那锅韭菜盒子,外表金黄酥脆,咬一口,辣油直冲脑门。

他删掉预设的“炮击伤亡”粗剪版,手指悬在上传键上,停了五秒。

窗外,周卫国还在教人包饺子。那个俄军士兵终于捏出个像样的褶,咧嘴笑了。

周卫国拍他肩膀,说了句什么,镜头太远,听不清。但韩松猜得到,八成是“不错,有天赋”。

他按下上传。

系统提示:文件已提交至CNN内部审核库。

紧接着,短信发出去:“我要报道真正值得被看见的东西。”

主编没回。韩松也不指望他回。他拔下存储卡,塞进贴身口袋,又把备用卡塞进鞋垫夹层。他知道接下来可能被撤资质,甚至被驱逐,但无所谓了。

他收拾设备,准备撤离。临走前最后看了一眼那间破屋。灯还亮着,窗上人影晃动,像在开会。

他想起瓦西里埋木板时的动作——踩实了两脚,还用手拍了拍土,好像在说:这事得有人记住。

韩松转身钻进越野车,发动引擎。后视镜里,那盏灯越来越小,最后被夜色吞没。

他打开导航,目的地输入“安全区”。车子刚拐上主路,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系统自动回复:您提交的素材已进入初审流程。

他把手机扔到副驾,手搭在方向盘上,忽然想起什么,又拿起来,翻到相册最后一张——瓦西里蹲在墙根,手里捏着弹壳,脸上全是土,可眼睛亮得吓人。

他盯着看了两秒,退出相册,黑屏映出自己的脸。

嘴角是翘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