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八岁太子,老朱求我监国 > 第10章 黄焖泥鳅,参加辩论会!
换源:


       朱标站在水泡子里,看着岸边脸色黑如锅底的朱元璋,心里直打鼓,却没敢上岸。

朱元璋见他满身泥污,裤腿挽到膝盖,活像个乡下野小子,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太子当的,竟跑到泥坑里折腾!看朕不把你屁股打开花!”

朱标却脚底抹油似的往后退了两步,心里门儿清——朱元璋爱面子,绝不会亲自下泥坑抓他,这是他最后的“保护伞”。

僵持了片刻,朱标主动举起手里装泥鳅的竹篮,笑着递过去:“父皇,儿臣不是瞎折腾,是为了给您补身体才捉泥鳅的!”

他还搬出“古医书”当借口:“儿臣之前看医书,上面说泥鳅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益胃暖脾,还能除湿祛黄。母后最近总说胸闷,吃了也有好处!”

朱元璋本就注重养生,一听这话,眼里的怒火消了大半,上前两步接过竹篮翻看,皱着眉问:“这泥里的东西,真有这么好?”

徐达在一旁看得清楚,赶紧打圆场:“陛下,不如咱们去附近的农庄,让标儿露一手!要是做得不好吃,再罚也不迟啊!”

朱元璋琢磨了一下,觉得这话在理,点头应允:“行!就依你,去农庄试试——要是不好吃,看朕怎么收拾你!”

朱标松了口气,赶紧爬上岸,小初子递来布巾,他胡乱擦了擦脸上的泥,跟着朱元璋往农庄走。

到了农庄,朱标立马切换成“大厨模式”,指挥赵实:“先把泥鳅倒进清水里,滴几滴香油,让它们吐吐泥!”

“再切点葱姜蒜,拿点料酒、酱油、香醋,一会儿爆香用!”

赵实不敢怠慢,赶紧按吩咐忙活,没多久就把食材备齐了。

朱标亲自上手,先把吐净泥的泥鳅处理干净,然后让赵实起锅烧油,等油热了,放进葱姜蒜爆香,再把泥鳅倒进去翻炒。

“加两勺酱油提鲜,一勺香醋去腥味,再倒点清水,没过泥鳅就行!”

他站在灶台边,指挥得有模有样,连朱元璋都忍不住凑过来多看了两眼。

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阵阵香味,勾得人直流口水。

朱元璋凑到锅边,皱着眉嘀咕:“这泥里的东西,能好吃吗?”

他早年行军时,曾吃过没处理干净的泥鳅,满是土腥味,至今想起来都犯恶心。

可等赵实把黄焖泥鳅盛进盘子里,金黄的泥鳅裹着浓稠的酱汁,香味更浓了,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放进嘴里。

嚼了两下,他眼睛瞬间亮了——肉质细嫩,酱香浓郁,一点土腥味都没有,比鱼肉还鲜!

朱元璋没说话,手里的筷子却没停,一口接一口地吃,连盘子里的酱汁都想舔干净。

徐达也不甘示弱,拿起筷子抢食,嘴里还嚷嚷:“陛下您慢点吃,给臣留两口!这泥鳅做得也太香了!”

三人围着盘子,你一筷子我一筷子,没一会儿就把一盘黄焖泥鳅吃了个精光。

饭后,朱标让赵实把剩下的泥鳅收拾干净,装进食盒里,还拿出纸笔,写了一张“黄焖泥鳅做法”的纸条。

他把食盒和纸条递给朱元璋,笑着说:“父皇,这泥鳅您带回宫给母后,按这做法做,对她的胸闷有缓解作用。”

朱元璋接过食盒,看着纸条上工整的字迹,心里的火气彻底消了,嘴上却还硬着:“算你有心!今日就不罚你了,下次出门必须跟朕说,再敢偷偷跑出来,看朕怎么收拾你!”

朱标连忙点头:“儿臣记住了,下次肯定跟父皇报备!”

返程的马车上,朱元璋靠在车壁上,突然开口:“对了,两日后卢家要办辩论会,邀请了寒门士子和世家子弟切磋学问,你也去看看。”

他语气带着不容拒绝:“别总想着玩,学学人家怎么讨论学问,多涨涨见识!”

朱标心里吐槽:明明是抓包,还找这么冠冕堂皇的借口,父皇也太好面子了!

嘴上却不敢反驳,乖乖答应:“儿臣知道了,到时候一定去。”

两日后,卢府张灯结彩,门口挂着红灯笼,一派热闹景象——范阳卢家是明初有名的世家,常通过接济寒门士子、举办辩论会巩固地位。

寒门士子们早早地就到了,见卢家家主卢青亲自出府,纷纷上前见礼:“见过卢大人!”

可卢青连眼皮都没抬,径直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到一辆雕花马车前,躬身行礼:“臣卢青,拜见太子殿下!”

寒门士子们当场愣住,你看我我看你,眼里满是震惊——原来马车上的人是当朝太子朱标!

朱标掀开车帘,从马车上下来,跟着卢青走进府门。

刚跨过门槛,就听见一声清脆的惊呼:“是你?你怎么会来这里?”

朱标愣了一下,顺着声音看去,心里纳闷:这是谁啊?怎么会认识我?

……

朱标顺着那声惊呼回头,一眼就认出了说话的人——正是卢青的嫡女卢婉洁,之前在紫金山猎场还见过一面。

卢青见状,吓得赶紧呵斥卢婉洁:“放肆!怎敢对太子殿下无礼?还不快跪下请罪!”

卢婉洁被父亲一骂,脸色涨得通红,却还是梗着脖子,没立刻下跪。

朱标连忙摆手,笑着打圆场:“卢大人不必苛责,我跟婉洁姐姐之前在猎场见过,算半个熟人,不用这么拘谨。”

他怕耽误辩论会,又催促道:“咱们赶紧去辩论会现场吧,别让士子们等久了,人家来一趟也不容易。”

卢婉洁冷着脸,没说话,却默默跟在众人身后,一同往府里的厅堂走。

辩论会现场早已坐满了人,分成了两边——左边是穿绫罗绸缎的世家子弟,右边是穿粗布衣衫的寒门士子,中间留着一块空地当“辩论台”。

这次辩论的主题是“州县设置利弊与改革”,由卢青主持。

世家代表白兰屏(京城名士,出身太原白氏)率先站起身,清了清嗓子,语气带着傲气:“依我看,地名不能改,州县也不能合并!”

他给出理由:“地名承自宋元,改了容易让百姓混乱;而且地方官员多是开国功臣子弟,合并州县会削减他们的职权,这不是寒了功臣的心吗?”

话音刚落,左边的世家子弟们就纷纷喝彩,拍着桌子喊“白先生说得对”,场面闹哄哄的。

寒门代表吴桐(应天乡试举人,出身贫苦)也站起身,声音带着紧张却很坚定:“如今全国州县数量比元朝还多一倍,官员冗余得厉害,百姓赋税越来越重,管理也乱得很——再不改革,迟早要出乱子!”

白兰屏却冷笑一声,眼神满是不屑:“你读书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治理地方吗?现在倒嫌官员多了,难不成是怕自己没官做,故意挑事?”

这句话戳中了吴桐的痛处,他本就出身贫苦,最怕被人说“图功名”,当场语塞,涨红了脸,说不出反驳的话。

左边的世家子弟们笑得更欢了,右边的寒门士子们却都低着头,满脸憋屈。

就在这时,朱标从人群后走了出来,声音还带着少年人的稚嫩,却格外清晰:“白先生说官员多是为了治理地方,可庞大的官员群体,靠谁养活呢?”

白兰屏没把这个“黄口小儿”放在眼里,脱口而出:“自然是国库出钱,难不成还让百姓养?”

朱标又追问:“那国库的钱,又从哪里来呢?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吧?”

白兰屏不耐烦地答:“当然是百姓纳税!这还用问?”

朱标当场抛出数据,语气条理清晰:“洪武三年,全国有410万户(除了隐户瞒报的),常驻京营与边境兵马共80万,平均五户要养一个士兵,每年得200万户的税收才够;剩下的210万户,还要养活全国数千名官员、宗室——白先生觉得,百姓真能负担得起吗?”

白兰屏被问得一愣,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话,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刚才的傲气全没了。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病急乱投医地喊道:“那就裁军!把兵马削减一半,不就能减轻百姓负担了?”

朱标立马反驳,声音更响了:“百姓纳税,是为了让国家保护他们不受外敌侵扰、不受匪患劫掠!”

“若裁军,北方鞑靼打过来、南方倭寇上岸,谁来护百姓安全?没有安全保障,百姓凭什么心甘情愿纳税?”

这句话直指白兰屏的逻辑漏洞,右边的寒门士子们瞬间爆发出掌声,连卢青都忍不住点头,觉得这话说得在理。

卢婉洁站在旁边,见白兰屏被怼得说不出话,忍不住插嘴:“百姓向朝廷纳税,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交税就是造反!哪来这么多理由?”

朱标转头看向她,语气严肃却没带恶意:“婉洁姐姐,你这话就错了——百姓纳税与国家护民,是相互依存的‘舟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就算读再多书,也只是死读书,读了也没用。”

卢婉洁被怼得满脸通红,咬着嘴唇,再也不敢说话了。

朱标趁热打铁,提出早就想好的改革建议:“其一,合并全国州县,设立十三布政使司,把冗余的官员裁掉,减少开支;”

“其二,设按察使巡查地方,监察官员的政绩和贪腐情况,十年一轮换,让他们互相监督举报,贪污的严惩不贷!”

在场懂政务的寒门士子和卢青等人,眼神瞬间变得炙热——这方案切中了当前的要害,比他们之前讨论的周全多了。

有几个世家子弟被驳得恼羞成怒,站起身指着朱标叫嚣:“你一个黄口小儿,懂什么治国?快滚出卢府,别在这丢人现眼!”

朱标冷笑一声,语气带着不屑:“不用你们赶,我自己走。”

临走前,他随口吟出一句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吟完转身就走,留下满场寂静——寒门士子们拍手叫绝,世家子弟们气得脸色发绿,半天没缓过劲。

司礼监的王公公一直悄悄在旁边看着,把朱标在辩论会的表现,连带着那句诗,一字不落地转述给了朱元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