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大明留学生 > 第三十四章 开店规划书
换源:


       香港的冬夜,海风带着寒意吹进娄家公寓的窗户。

朱熹坐在书桌前,台灯下摊着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

有数据、有草图、有密密麻麻的批注,这是他数周来穿梭于港岛、九龙街巷的成果,一份逐渐成型的创业计划。

他指尖划过笔记本上“快餐”两个字,眼神坚定。

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他踩着沾满油烟的皮鞋,走遍中环写字楼、湾仔大排档、油麻地屋邨后,反复权衡得出的结论。

“朱熹,又在看你的计划书啊?”娄振华端着一杯凉茶走进来,看见朱熹伏案的模样,忍不住打趣,“我看你这认真劲,比当年准备考高中的晓娥还上心。”

朱熹抬起头,接过凉茶笑了笑:“娄先生,做生意跟做菜一样,得提前把料备齐,不然开火了才发现少东少西,就来不及了。”

他指着笔记本上的分析,跟娄振华解释,“我选快餐,一是因为操作相对简单——不用像大酒楼那样慢火煨炖,更注重出餐速度和标准化,我能把系统教的厨艺拆成步骤,就算是新手,跟着流程也能做出来;二是香港人太赶了,中环的白领午餐只有半小时,码头的苦力恨不得蹲在路边就把饭吃了,快餐正好能嵌进他们的节奏里。”

娄振华点点头,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你说得有道理。不过香港的快餐生意可不好做,茶餐厅、冰室到处都是,你怎么跟他们抢生意?”

“我想过了。”朱熹翻到菜单设计那一页,上面列着“叉烧滑蛋饭”“黑椒牛柳意面”“番茄牛腩焗饭”等菜品,每道菜后面都标着食材配比和成本,“香港华洋杂处,口味也杂。我既做粤式的叉烧、烧鹅,也做西式的焗饭、意面,还能自己创新,比如把北方的酱爆鸡丁改成适合香港人口味的‘豉油鸡粒饭’,这样能吸引更多人。而且快餐成本低,就算初期赚得少,也容易扩张,等有了资本,再开第二家、第三家。”

娄振华看着笔记本上细致的成本核算,忍不住赞叹:“你连每斤叉烧的酱料成本都算进去了,比我当年开工厂时还细致。”

朱熹笑了笑,继续翻笔记本:“光有方向不行,还得把细节捋清楚。”

他指着“选址评估”那一页,上面画着几个区域的草图,标注着“早高峰人流量”“竞争对手数量”“租金预估”,“我重新跑了几个地方:中环边缘靠近写字楼,上班族多,但租金贵;湾仔闹市人多,可竞争对手也多;铜锣湾是新兴商业区,家庭客和年轻人多,租金适中;还有几个大型屋邨附近,居民多,消费稳定。我还没拿定主意,想再看看这几周的人流数据。”

“选址确实关键。”娄振华接过笔记本,仔细看着,“我给你个建议,别选太市中心的位置,租金太高,新手扛不住。可以选靠近地铁站或公交站的地方,人流量有保证,租金还能低些。”

“谢谢娄先生,我记下来。”朱熹立刻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优先考虑交通枢纽附近”。

接下来的几天,朱熹更加忙碌。

他不仅完善计划书,还开始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他找娄家介绍的会计师咨询证照办理,会计师拿着清单,一条一条跟他说:“开餐饮店要办《食物制造厂牌照》《消防安全证书》,还要去税务局登记税务,卫生署会定期检查厨房卫生,一点都不能马虎。”

朱熹认真记着,时不时提问:“厨房的排烟系统有什么要求?员工需要办健康证吗?”

“排烟系统要符合环保标准,不能影响邻居;员工必须有健康证,每年要体检一次。”会计师耐心解答,毕竟咨询也是要收费的,“你最好找个有经验的装修队,提前把厨房布局规划好,免得后期整改麻烦。”

在供应链方面,朱熹跟着娄家的佣人去了九龙的食材批发市场。

他在一家猪肉摊前停下,跟摊主聊起来:“老板,你这儿的叉烧肉怎么卖?要是每天都来拿货,能不能便宜点?”

摊主笑着说:“后生仔,你要多少?每天能要五十斤以上,我给你算便宜两块钱一斤。而且我能保证新鲜,早上四点到货,你六点来拿,正好赶上准备早餐。”

朱熹点点头:“我考虑一下,过几天给你答复。”

他又去了酱料店,跟老板商量:“我想要一种特制的豉油,咸淡适中,带点甜味,你能不能做?”

老板尝了尝朱熹带来的样品,说:“可以是可以,但要先调几次样品,你满意了我再批量做。”

回到公寓后,朱熹把这些信息都整理进计划书里。

他还在“人员架构”那一页,详细写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厨师负责掌勺,帮厨负责切菜、备料,收银要熟悉菜单和价格,服务员要及时收拾餐桌。

他甚至还写了简单的培训方案,计划亲自教厨师做核心菜品,确保每一份饭的味道都一样。

“表哥,你这计划书比我们学校的作业还详细。”娄晓娥凑过来看,忍不住惊叹,“你连员工的薪酬都想好了?底薪加提成,还包午餐?”

“这样能留住人。”朱熹解释,“香港的服务业人员流动性大,待遇好点,员工才会用心做事。”

夜深了,朱熹看着完善的计划书,长长舒了一口气。

笔记本上的每一页,都写满了他的心血……

从选址到菜单,从供应链到人员管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清清楚楚。

他想起前世在大明,自己厌烦政务,一心只想做木工;可现在,面对这份充满数字和条款的创业计划,他却充满了干劲。

香港这个全新的地方,不仅让他找到了新的方向,还激发了他深藏已久的规划与掌控力……

就像当年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只不过现在,他要“治理”的是自己的快餐店。

窗外的香港灯火通明,朱熹知道,他的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

但他有信心,凭着这份扎实的准备,还有自己的厨艺和能力,一定能在这座城市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