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宴散后第三日,春雨淅淅沥沥落了下来,细密的雨丝裹着暖意,将皇宫的青砖黛瓦洗得发亮。沈若初刚在御书房与萧玉轩敲定完西域农具调拨的明细,户部尚书周正便捧着奏折匆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陛下,皇后娘娘,江南各州府递来奏报,说这场春雨来得及时,稻种已陆续下田,但部分州县缺少耕牛,农户们担心误了农时,恳请朝廷支援。”
萧玉轩接过奏折翻看,眉头微微蹙起:“江南是奉国粮仓,农时绝不能误。周尚书,户部库房中是否还有储备的耕牛?”周正躬身回道:“回陛下,去年漠北进贡了两千头牦牛,虽不如江南水牛适合水田耕作,但稍加驯养也能使用。只是江南路途遥远,若用马车运送,恐需月余才能抵达,怕还是会耽误播种。”
沈若初闻言,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忽然想起庆宴上李默提及的南通国水路:“周尚书,南通国临海,与江南多有水路相通,且他们的货船常年往来,熟悉河道。或许我们可以向南通国借道,用商船运送耕牛——商船速度比马车快,且水路平稳,耕牛损耗也小。”
萧玉轩眼睛一亮,当即点头:“这主意好!南通国与我朝交好,借道之事想必不难。朕这就让人拟信,派使者快马送往南通国都城,同时让江南各州府准备好码头,待耕牛一到便能即刻分发。”沈若初补充道:“另外,可让工部派几名工匠随行,教农户如何驯养牦牛适应水田,再带上些治疗牛病的药材,免得耕牛途中染病。”
周正领命而去后,沈若初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春雨,忽然想起西域的旱灾:“玉轩,西域虽有粮草与农具支援,但他们常年以游牧为主,耕种经验不足。不如从江南调派十名有经验的老农去西域,手把手教他们开垦梯田、选种育苗,这样才能让粮食真正种得活、收得多。”
萧玉轩从身后轻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赞同:“还是你考虑得周全。朕这就下旨,让江南布政使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农,月底前务必启程。对了,昨日收到暗卫传回的消息,沈将军在大夏京城一切安好,夏景琰虽卸了她的兵权,却也没为难她,只是将她安置在城郊的别院休养。”
沈若初心中一松,嘴角露出一丝浅笑:“那就好。姐姐在北境守了十一年,也该好好歇歇了。等这边的事安顿好,或许我们可以派人去大夏,看看能否接她回奉国——毕竟,这里才是她的家。”
两人正说着,内侍来报,说南通国使者李默求见。沈若初与萧玉轩对视一眼,连忙让人请他进来。李默依旧身着宝蓝织金袍,只是这次脸上带着几分喜悦,手中捧着一卷文书:“陛下,皇后娘娘,我国国王已批复了联合剿匪章程,还特意嘱咐臣带来了南通国水师的布防图,以便两国战船更好地配合巡查。另外,国王听闻奉国要向江南运送耕牛,特意让人传话,说南通国的货船随时可借调,且会派熟悉河道的水手协助,确保耕牛安全抵达。”
萧玉轩接过布防图展开,见上面详细标注了南通国沿海的哨所与巡逻路线,心中十分感激:“李使者,南通国如此仗义,朕与皇后娘娘都记在心里。待江南春耕之事落定,朕定会让人备上厚礼,答谢南通国国王的相助。”沈若初也道:“此次借道运送耕牛,若有任何需求,李使者尽管开口,朝廷定会全力配合。”
李默笑着摆手:“陛下与皇后娘娘客气了。奉国与南通国唇齿相依,帮奉国便是帮南通国——江南粮食丰收,我朝也能买到更多稻米;东南商道安稳,两国商船往来更顺畅,百姓都能得实惠。”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到沈若初面前:“对了,皇后娘娘,我国公主听闻娘娘精通医术,且在北境救了许多士兵,特意写了封信,托臣转交给娘娘,想向娘娘请教些妇幼保健的法子。”
沈若初接过信,见信封上绣着精致的海浪花图案,心中泛起暖意:“替我多谢南通国公主。我稍后便回信,将妇幼保健的药方与护理方法详细写下,再让太医院准备些常用的药膏,随信一同送去。”
李默逗留至午后才离开,临走前,萧玉轩特意嘱咐他:“待联合剿匪之事启动,朕会派水师都督赵磊与你对接。赵都督经验丰富,定能与南通国水师配合默契,护得东南沿海安稳。”李默躬身应下,带着随从踏上了返回南通国的路程。
送走李默后,沈若初与萧玉轩又召集工部、兵部的官员,商议江南耕牛运送的细节。工部尚书陈明提议:“皇后娘娘,商船运牛需在船舱铺上干草,再隔出小隔间,避免耕牛拥挤受伤。另外,可在每个隔间放置水槽与食槽,派专人沿途喂食,确保耕牛抵达时体力充足。”兵部尚书则道:“臣会派一队禁军护送商船,防止途中遭遇海盗或劫匪,确保耕牛万无一失。”
商议至暮色四合,各项事宜终于敲定。沈若初走出御书房时,春雨已停,天边挂着一道淡淡的彩虹。她望着远处的宫墙,忽然想起庆宴上各国使者的笑脸,想起江南农户期盼的眼神,想起西域百姓对粮食的渴望——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让她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想法:盛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一件事、一个人,慢慢拼凑起来的。
两日后,奉国使者带着萧玉轩的亲笔信抵达南通国都城,南通国国王当即下令,调派二十艘最大的货船前往漠北,同时让沿海各码头做好接应准备。江南各州府也迅速行动起来,清理码头、搭建临时牛棚,农户们听闻朝廷要送耕牛来,都拿着锄头、镰刀在码头等候,脸上满是期待。
又过了十日,第一批载着五百头牦牛的商船抵达江南苏州码头。当船舱门打开,健壮的牦牛踏着木板走下来时,码头瞬间响起欢呼声。老农们围着牦牛细细查看,工部派来的工匠立刻上前,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给牦牛套上犁具,如何调整耕作的力度。苏州知府笑着对护送的禁军统领道:“有了这些耕牛,今年的稻子定能丰收!多谢朝廷,多谢陛下与皇后娘娘的牵挂!”
与此同时,西域的十万石粮食与五千套农具也顺利抵达。十名江南老农刚下马车,便被西域百姓围了起来——他们捧着晒干的野果,递着温热的奶茶,用不太流利的中原话说着“谢谢”。老农们也不耽搁,第二天便带着西域百姓去田间,教他们翻土、选种,手把手演示如何将种子播撒到湿润的土壤里。西域使者站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感激:“奉国不仅给了我们粮食与农具,还教我们如何耕种,这份恩情,西域百姓永远不会忘记。”
消息传回京城时,萧玉轩与沈若初正在御花园查看新栽的秋菊。听闻江南耕牛顺利分发、西域春耕有序展开,两人相视一笑。沈若初摘下一朵刚开的雏菊,别在发间:“玉轩,你看,春雨润了江南,也润了西域,再过几个月,江南定是稻浪翻滚,西域也能收获第一批粮食。”
萧玉轩伸手拂去她发间的雨珠,语气温柔:“这都是你的功劳。若不是你提议借道南通国、调派老农去西域,这些事也不会这么顺利。”沈若初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朝廷各部门齐心协力,是南通国仗义相助,更是百姓们盼着好日子的心——有了这些,才能把事办成。”
正说着,内侍来报,说太医院院正求见,递上了给南通国公主的回信与药膏。沈若初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确认妇幼保健的方法都写得详细易懂,才让人密封好,交由使者送往南通国。她望着使者远去的方向,心中忽然生出几分期待:待东南海盗肃清、西域粮食丰收,奉国与各国的往来定会更加密切,到那时,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稳日子,才是真正的盛世。
春雨又悄悄下了起来,细密的雨丝落在秋菊的花瓣上,凝成晶莹的水珠。御花园里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只留下满院的花香与暖意——这暖意,不仅裹着春日的温柔,更藏着帝后二人护国安民的初心,藏着各国携手同行的期盼,一点点漫过奉国的山河,漫向更远的远方。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