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祚:从濠州到紫禁城 > 第 9 章 粮储之策
换源:


       和州的晨雾还带着夏末的凉意,可东市的空气里却弥漫着一股焦躁的热气。朱榑踩着石板路走向市集时,远远就听到一阵压抑的喧哗——那不是往日市集的热闹,而是夹杂着哭腔与哀求的嘈杂。他加快脚步,只见街口那家平日里最热闹的“张记粮铺”前,围了足足几十号百姓,人人面带菜色,衣衫上打着补丁,有的老人手里攥着空空的布口袋,有的妇人怀里抱着饿得直哼哼的孩子,眼神死死盯着紧闭的粮铺门板。?

门板是用两块发黑的松木拼的,中间裂着一道指宽的缝,几根干枯的稻草从缝里探出来,像是无力的求救。门板中央贴着张泛黄的粗纸,上面“粮尽歇业”四个字是用炭笔写的,笔画歪歪扭扭,末尾还滴了几滴墨渍,不知是掌柜写时手发抖,还是不小心洒了墨。?

“张掌柜,您开开门吧!我给您磕头了!”一个穿着短褐的壮汉“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额头重重磕在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怀里的孩子约莫三四岁,小脸蜡黄得像陈年的纸,嘴唇干裂得起了一层白皮,闭着眼睛有气无力地哼着,小手紧紧抓着壮汉的衣襟,指节都泛了白。壮汉磕了三个头,额角渗出了血珠,可粮铺里依旧静悄悄的,只有风穿过门缝时发出的“呜呜”声,像极了百姓们憋在喉咙里的哭声。?

朱榑的心头像被重物砸了一下,脚步都沉了几分。他刚要上前,就见街角转出一队士兵,为首的正是常遇春。常遇春今日没穿铠甲,只披了件半旧的灰布短袍,可脸上的戾气比往日更重,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手里的马鞭被他攥得泛白。?

“都散了!”常遇春粗声喝道,声音像滚雷似的炸在人群里,“粮铺没粮了,在这儿围着能变出粮食来?再不走,别怪我按扰乱军纪处置!”他说着,扬起马鞭虚挥了一下,鞭梢划破空气发出“啪”的轻响。?

百姓们吓得往后缩了缩,可没人真的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上前:“将军,我们不是要闹事,只是孩子快饿死了……您就行行好,给我们点粮食吧?”?

常遇春看着老婆婆干裂的嘴唇和凹陷的眼窝,眼神软了几分,可语气依旧强硬:“老婆婆,不是我不给,是军中也没粮了!我总不能把士兵的口粮分给你们,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百姓们闻言,脸上最后一点希望也灭了,有人开始低声啜泣,有人蹲在地上抱着头,市集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死寂。朱榑走上前,扶住老婆婆的胳膊,轻声道:“老人家,您先起来,我们再想办法。”他转头看向常遇春,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常将军,粮铺怎么全歇业了?军中的粮草到底还够支撑多久?”?

常遇春叹了口气,伸手揉了揉发胀的眉心,指腹蹭到额角的旧疤——那是之前攻打和州时留下的。“别提了,”他声音里满是疲惫,“和州城里的存粮本就不多,攻克时又损耗了不少,现在库里只剩不到两千石粟米,按军中五千人算,每日每人两升粮,顶多撑十日。百姓手里的余粮早就吃完了,前几日还有人去城外挖野菜,可现在野菜都被挖光了,连树皮都有人剥着吃。昨天还有几个老兵偷偷来找我,说再吃不饱饭,兄弟们就没力气拿兵器了。”?

朱榑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穿越前母亲给他的,现在成了他唯一的念想。他太清楚粮荒的可怕了:军纪涣散尚可靠军法整顿,可没了粮食,士兵会哗变,百姓会逃亡,到时候别说抵御元军,就连和州这座刚到手的城池,都会变成一座空城。?

“走,我们去见叔父。”朱榑拉着常遇春的胳膊,脚步急促地向帅府走去。路上,他的脑子像转起来的车轮:和州周边多是被战火弃耕的荒地,土块坚硬得像石头,现在播种早已过了时节,就算开垦出来也来不及;向周边村镇征粮?那些村镇本就被元军搜刮过,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强行征粮只会激起民怨;向郭子兴求援?更是痴人说梦,郭子兴早就忌惮朱元璋的势力,巴不得他出乱子,好趁机夺权。?

两人赶到帅府时,正撞见徐达从里面出来。徐达手里拿着一张粮册,脸色凝重得像乌云:“你们来得正好,将军正为粮草的事犯愁呢。刚才斥候来报,元军大将也速儿带了三千人,在城外二十里的落马坡屯兵,看样子是想等我们粮尽后再来攻城。”?

朱榑和常遇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担忧。他们快步走进大堂,只见朱元璋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粮册,眉头皱得紧紧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案上还放着一个空了的陶碗,碗底沾着几粒没刮干净的粟米,显然是刚吃过饭,却没吃饱。?

“叔父。”朱榑躬身行礼,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侄儿有一计,或许能解粮荒之困。”?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火苗:“快说!只要能解粮荒,什么计策都行!”?

“侄儿提议,推行‘公私分仓’之法。”朱榑走到案前,语速不快却条理清晰,“首先,将军中现存的两千石粮草分出三成,也就是六百石,设立‘公仓’,由徐将军手下最公正的亲兵负责管理,在东、西、南、北四门各设一个放粮点,每日辰时到午时,按人头向百姓发放救济粮,每人每日半升粟米,先保住百姓的性命,稳住民心。”?

他顿了顿,见朱元璋没有反对,继续说道:“其次,鼓励百姓将家中剩余的粮食拿出一部分,存入‘私仓’。官府会给存粮的百姓发放竹制的凭证,上面刻着存粮的数量和日期,日后粮草充足时,可凭凭证加倍兑换——存一斗还两斗,同时还能减免次年一半的赋税。这样既能调动百姓存粮的积极性,又能让私仓成为公仓的补充,缓解粮草压力。”?

朱元璋皱了皱眉,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着:“分出三成军粮给百姓,军中的粮草就只剩一千四百石,按十日算,每日每人只能领一升四合粮,连半饱都不够。万一元军来攻,士兵们饿着肚子怎么打仗?”?

“叔父放心,这只是权宜之计。”朱榑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一幅简易的稻田图,“侄儿还有第二个办法——试种双季稻。和州位于淮河以南,气候比北方温暖,水稻生长期比北方短一个月。我们可以挑选城南那片靠近涧水的熟地,那里土壤肥沃,又方便浇水,赶在本月底前种下晚稻,用草木灰做肥料,再派懂耕种的百姓指导士兵耕作。晚稻生长周期短,两个月就能收获,虽然产量不如早稻,一亩地顶多收两石,但只要种上五百亩,就能收获一千石粮,足够军中支撑半个月,正好能撑到秋收。”?

“双季稻?”常遇春凑过来看了看图纸,满脸疑惑,“我打小在濠州长大,只听说过一年种一季稻,从没听过一年种两季的。这晚稻种下去,真能长出来?不会白白浪费种子吧?”?

“肯定能行!”朱榑语气坚定,为了让他们信服,还故意编了个理由,“侄儿小时候在乡野间跟着老农放过牛,听老农说过,南方有些地方气候暖,秋天也能种稻,只是要选早熟的种子,还得用草木灰肥田。我们可以先试种一百亩,要是能长出来,再扩大面积也不迟。而且,让士兵们参与耕种,既能缓解粮草压力,又能让他们有事可做,减少闲来生事的不满情绪,一举两得。”?

朱元璋盯着图纸看了半晌,又看了看朱榑笃定的眼神,终于拍案:“好!就按你说的办!常遇春,你立刻去粮库统计粮草,分出六百石设立公仓,再从军中挑选两千名手脚麻利的士兵,明天一早就去城南开垦荒地,准备种植晚稻。记住,要告诉士兵们,这稻子不仅是为了百姓,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种好了,大家都能吃饱饭!”?

“是!”常遇春领命,转身大步流星地走了,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朱元璋又看向朱榑:“榑儿,安抚百姓、推广私仓的事,就交给你了。你要多费心,务必让百姓们相信我们,愿意把粮食存进私仓。另外,你再去城郊找些懂耕种的百姓,越多越好,让他们指导士兵种稻,所需的种子和草木灰,都从粮库和工坊调派。”?

“侄儿定不辱使命!”朱榑躬身应道,心中松了一口气——至少眼下的粮荒,有了缓解的希望。?

接下来的几日,和州城内像是被按下了“忙碌键”。公仓的牌子很快就挂了起来,东门外的公仓前,徐达派来的亲兵穿着整齐的铠甲,手里拿着名册,按百姓排队的顺序登记、发粮。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领了半升粟米,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她小心翼翼地把米倒进布口袋,紧紧抱在怀里,嘴里不停地念叨:“孩子有救了,终于有救了……”?

私仓的推广也比预想中顺利。朱榑带着两个亲兵,挨家挨户地走访百姓。城西有个姓王的老农,家里藏着两袋粟米,是他去年省下来的种子。朱榑找到他时,老农正把粮食藏在床底下的土坑里,用木板盖着,上面还堆了些杂物。?

“王老伯,”朱榑坐在老农的土炕上,语气诚恳,“我知道这粮食是您的命根子,可现在城里粮荒,大家都快饿死了。您把粮食存进私仓,官府给您凭证,日后不仅能加倍兑换,还能减免赋税。等晚稻收获了,您的种子不仅不会少,还能多赚一倍,您看怎么样?”?

老农犹豫着,手在膝盖上搓了又搓:“公子,我不是不信您,只是这乱世,官府的话能作数吗?”?

朱榑从怀里掏出一枚铜制的令牌,上面刻着“朱元璋印”四个字:“老伯您看,这是我叔父的令牌,有了它,日后无论谁来管事,您的粮食都能兑现。要是官府不认,您就拿着令牌来找我,我朱榑保证,就算我自己饿肚子,也不会让您吃亏。”?

老农看着令牌,又看了看朱榑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信公子!我这就把粮食扛去私仓!”?

在王老伯的带动下,周边的百姓也纷纷把家中的余粮存进私仓。短短三日,私仓就收了八百多石粮食,不仅缓解了公仓的压力,还让百姓们对朱元璋的信任多了几分。?

城南的稻田里,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常遇春穿着短打,挽着裤腿,和士兵们一起在田里翻土。他手里的锄头抡得飞快,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泥土里,很快就没了踪影。士兵们起初还有些不情愿,觉得“当兵的不该种地”,可看到常遇春都亲自上阵,也跟着卖力起来。?

懂耕种的百姓们则在田埂上指导:一个老农拿着稻种,教士兵们如何挑选饱满的颗粒;一个中年妇人蹲在田里,手把手地教士兵们插秧,告诉他们“株距要留五寸,太深了芽长不出来,太浅了会被水冲跑”。朱榑也时常来稻田,手里提着个装着草木灰的布袋子,给士兵们演示如何施肥:“把草木灰撒在稻苗根部,既能肥田,又能防虫子,比只用粪肥管用。”?

这日午后,阳光正好,朱榑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拨开稻苗,查看根部的长势。刚种下的稻苗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在水里轻轻摇晃,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他正看得入神,忽然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朱元璋和徐达来了。?

朱元璋穿着一身青布便服,手里拿着一把扇子,走到田边,看着田里绿油油的稻苗,又看了看远处弯腰耕作的士兵和百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伸手拂过一株稻苗,指尖沾了点泥水,却毫不在意:“榑儿,你这粮储之策果然有效。前几日我去东门巡查,看到百姓们领粮时都在夸我们,军中的士兵也没再抱怨饿肚子了。”?

“叔父过奖了。”朱榑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常将军带头耕种,徐将军严格管理公仓,百姓们也愿意信任我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别说元军在城外屯兵,就算是更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徐达也笑着点头:“是啊,将军。昨天我去军营,听到几个士兵在说,等晚稻收获了,一定要多打些粮食,好好教训一下城外的元军,让他们知道我们义军不是好欺负的。”?

朱元璋欣慰地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长江,眼神里满是雄心壮志:“好!等我们稳住了和州,把晚稻收了,再积累些兵力,就南渡长江,攻占集庆。集庆是江南的重镇,粮多兵广,只要拿下它,我们就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再也不用看郭子兴的脸色,真正地逐鹿天下!”?

朱榑看着朱元璋眼中的光芒,心中也充满了期待。他知道,粮荒的缓解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南渡长江、决战陈友谅、消灭张士诚等无数挑战。但此刻,看着田里的稻苗、忙碌的百姓和充满干劲的士兵,他觉得一切都有希望。?

可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一个斥候穿着沾满尘土的铠甲,手里拿着马鞭,气喘吁吁地跑到朱元璋面前,“扑通”一声单膝跪地,声音带着几分慌张:“将军,不好了!濠州来消息,郭子兴元帅要亲自来和州视察,还带了两千多兵马,预计明日一早就到!”?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手指紧紧攥住了手里的扇子,扇骨被握得咯咯作响。朱榑也心头一紧——郭子兴这个时候来和州,还带这么多兵马,哪里是“视察”,分明是来夺权的!他下意识地看向朱元璋,只见朱元璋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杀意。?

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和州。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