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祚:从濠州到紫禁城 > 第 12 章 渡江备战
换源:


       和州城外的长江边,连日来都是一片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数十个铁匠铺沿着江岸铺开,炉火熊熊,映得江面通红。王老铁光着膀子,手里的铁锤重重砸在烧得通红的铁板上,火星溅起半尺高,落在他满是老茧的胳膊上,他却浑然不觉,只是盯着铁板上逐渐成型的船钉,嘴里念叨着:“不行,这钉子不够尖,钉进船板里容易松。”?

朱榑蹲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根打磨好的铁锥,递过去说:“王师傅,您试试这个法子。把钉尖打成三棱形,再用砂纸磨光滑,钉的时候先在船板上钻个小孔,这样不仅好钉,还能防止船板开裂。”?

王老铁接过铁锥,眯着眼看了看三棱形的尖端,又用手指摸了摸,惊讶地说:“公子,您这法子好啊!三棱形的尖儿能扎得更深,钻小孔还能省力气,我这就让徒弟们改!”说着,他把铁锤往铁砧上一放,招呼徒弟们过来,手把手地教他们打磨三棱钉。?

打造战船的难题,远不止船钉这一件。徐达看着江面上几艘刚造到一半的木船,眉头皱得紧紧的。这些船都是按传统样式造的,船身窄小,吃水浅,稍微有点风浪就容易摇晃,更别说载着士兵和粮草渡江了。“朱兄弟,这船要是就这么造下去,别说跟元军的战船对抗,能不能安全渡江都难说。”徐达指着船身,语气里满是担忧,“你看这船底,太平了,遇到暗流容易翻;船帆也只有一面,逆风的时候根本走不动。”?

朱榑绕着木船走了一圈,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他找来一根木炭,在地上画了一艘船的草图,指着草图对徐达说:“徐将军,咱们可以把船底改成‘V’字形,这样吃水更深,能抵御更大的风浪;再在船尾加一面小帆,逆风的时候调整角度,就能借风的力气前进。另外,在船两侧加几个木桨孔,要是没风,士兵们还能划桨,速度也能快不少。”?

徐达蹲在地上,盯着草图看了半天,眼睛越睁越大:“这‘V’字形的船底,真能稳当?加小帆和木桨孔,会不会影响船的承重?”?

“放心,”朱榑拍了拍胸脯,“‘V’字形船底能把水流分开,减少阻力,反而更稳;小帆用轻质的帆布做,木桨孔只在船侧下方,不会影响承重。咱们先改一艘船试试,要是效果好,再让其他船都按这个样式改。”?

徐达立刻让人把工匠们叫过来,按照朱榑的草图修改战船。工匠们一开始还不太愿意,觉得“从来没这么造过船”,可等第一艘改良后的战船下水试航时,所有人都服了——“V”字形船底在江面上稳如磐石,就算遇到风浪,也只是轻微摇晃;加了小帆后,逆风时船速比以前快了一倍,划桨孔也让船在无风时能灵活移动。徐达站在船头,感受着船身的平稳,忍不住对朱榑竖起了大拇指:“朱兄弟,你这脑子真是好用!有了这样的船,渡江就有把握了!”?

战船的问题解决了,水军训练又成了新的难题。常遇春招募了不少渔民,这些人虽然熟悉水性,却不懂如何在战船上作战;而原来的士兵们,大多是旱鸭子,别说在船上打仗,光是站在摇晃的船板上,就晕得站不稳。?

这天清晨,江面上雾气蒙蒙。常遇春看着士兵们在船上的模样,气得直跺脚——渔民出身的士兵们拿着鱼叉,在船上东躲西藏,不知道怎么配合;旱鸭子士兵们则扶着船舷,脸色惨白,有的甚至还吐了起来。“这怎么打仗啊!”常遇春扯着嗓子喊,“元军的战船要是来了,咱们还没开打,自己先乱了!”?

朱榑走过来,递给常遇春一杯水,笑着说:“常将军别急,训练得一步一步来。渔民们懂水性,咱们教他们用兵器,练配合;旱鸭子士兵们先练在船上站稳,再学划桨和简单的作战动作。”他指着江面上的浮标,“咱们可以在水里放些浮标,让旱鸭子士兵们在船上练习瞄准浮标扔石头,既能练平衡,又能练准头;渔民们则分成小队,在船上练习用长枪刺杀,模拟和元军对战的场景。”?

常遇春觉得这法子可行,立刻按朱榑说的安排训练。一开始,士兵们还是手忙脚乱——有的旱鸭子士兵扔石头时没站稳,差点掉进江里;有的渔民小队配合不好,长枪都戳到了自己人。可练了几天后,情况就好多了:旱鸭子士兵们能在船上稳稳地站着,扔石头也越来越准;渔民们组成的小队,能默契地配合刺杀,动作整齐划一。常遇春看着江面上训练的士兵们,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朱兄弟,还是你有办法!照这么练下去,用不了多久,咱们的水军就能派上用场了!”?

粮草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朱榑带着亲兵,走遍了和州周边的村镇,劝说百姓们捐粮。有个叫李大柱的村民,家里有三亩地,今年的麦子收成不错,却一直犹豫要不要捐粮。朱榑找到他时,他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一个麦饼,一口一口地啃着,眼神里满是纠结。“大柱,我知道你担心捐了粮,家里人不够吃。”朱榑坐在他身边,语气诚恳,“可你想想,要是元军打过来,咱们的粮食会被元军抢走,家人也可能遭殃。现在捐粮支持义军,咱们打下集庆,就能有更多的地种,到时候不仅能把捐的粮补回来,还能多收不少!”?

李大柱放下麦饼,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站起身说:“公子,我信你!我家还有二十石麦子,我这就拉去私仓!”在李大柱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们也纷纷捐粮,有的捐麦子,有的捐粟米,还有的捐了自家腌的咸菜和腊肉。短短半个月,私仓的粮食就攒到了五千多石,加上公仓的存粮,足够一万士兵吃三个月了。?

可就在备战工作顺利推进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元军大将也速儿带着五百艘战船,正在长江上游巡逻,看样子是想封锁江面,阻止义军南渡。?

朱元璋接到消息后,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帅府的大堂里,气氛又变得凝重起来。徐达皱着眉头说:“也速儿的战船比咱们多,士兵们也都是常年在江上作战的,咱们的水军刚训练没多久,怕是打不过他们。”?

常遇春握着拳头,咬牙道:“怕什么!大不了跟他们拼了!咱们的战船改良过,士兵们也练得差不多了,未必就打不过元军!”?

朱元璋看向朱榑,问道:“榑儿,你有什么办法?”?

朱榑想了一会儿,说:“叔父,也速儿的战船虽多,可他们是巡逻,船上不会带太多粮草,肯定不敢长时间封锁江面。咱们可以先派几艘小船,假装要渡江,吸引元军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到下游去;然后再派主力战船,趁着上游兵力空虚的时候,快速渡江。另外,咱们在船上装些火油和柴草,要是元军来追,就用火攻,烧他们的战船!”?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徐达,你负责带领主力战船,准备渡江;常遇春,你带领几艘小船,去下游吸引元军;榑儿,你负责在船上准备火油和柴草,再安排士兵们熟悉火攻的流程。咱们后天夜里就行动,趁着夜色渡江,打元军一个措手不及!”?

“遵命!”三个人齐声领命。?

出发前的那天晚上,朱榑站在长江边,望着滔滔江水。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角,远处传来士兵们训练的呐喊声,还有工匠们打磨兵器的叮当声。他知道,明天夜里的渡江战役,将是他们摆脱困境、开拓未来的关键一战。虽然元军的战船还在江面上巡逻,虽然前路充满了未知,但他心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满的期待。?

王老铁拿着一把刚打磨好的三棱刀,走到朱榑身边,把刀递给他说:“公子,这把刀您拿着,锋利得很,要是遇到元军,也能防身。”朱榑接过刀,刀身闪着冷光,握在手里沉甸甸的。他看着王老铁布满老茧的手,又看了看江面上灯火通明的战船,心里满是感动。?

“王师傅,谢谢您。”朱榑轻声说。?

“谢啥!”王老铁笑了笑,“咱们都是为了能过上好日子,只要能打下集庆,别说打一把刀,就算让我再打造一百艘战船,我也愿意!”?

朱榑望着远处的长江,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顺利渡江,拿下集庆,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夜色渐深,江面上的风也越来越大,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奏响前奏。一场决定义军命运的渡江之战,即将拉开帷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