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大秦摆烂皇子被沙雕系统卷成王 > 第22章 我让老百姓自己给自己加税,结果他们哭着要多交?
换源:


       晨雾未散时,陈家庄的打谷场上已围了一圈人。

王老汉攥着新领的竹制记账本,指节发白,本子边缘被他捏出了毛边:“官差说按这上面记,税就能自己定?我活了五十六年,头回听说官府让百姓自己割肉。”

“嘘——”蹲在石磨上的刘二婶伸长脖子往村口望,“老姜头来了!昨儿他在西头村算的那笔账,连李里正都直拍大腿!”

话音未落,两个戴方巾的算士挑着木牌走在前头,木牌上用红漆写着“民账核税,当面算清”;后头跟着个穿粗布短打的老头,腰间挂着算盘,正是膳监老姜头。

他老远就冲人群拱手:“各位老兄弟,今儿咱不玩虚的,就拿王大哥家的地说事!”

王老汉被点了名,慌得直搓手:“我家那五亩薯地……”

“甭慌!”老姜头从算士手里接过算盘,“您说,今秋收了多少?”

“十二石。”

“官定税是三石,对吧?”老姜头拨着算珠,“可您卖薯籽子得的钱,是不是拿了两贯?”

王老汉点头:“卖了九石薯,换了两贯钱。”

“那修渠的工匠,给您村挖了半里水渠,工钱是不是该出?”老姜头手指在算盘上翻飞,“工匠要三贯,村里凑了两贯,还差一贯——您说,这一贯该不该从多收的薯里出?”

人群里突然有人喊:“该!上回发大水,要不是那水渠,咱村得冲毁半片地!”

王老汉盯着算盘上的算珠,喉结动了动:“照这么算……我多交一石税,就能把修渠的钱补上?”

“您这一石,不是给官府,是给自个儿。”老姜头拍了拍账本,“您记上‘应缴四石,修桥用’,往后这钱咋花,您盯着官府的账册,对不上数就拿这账本说理——这账,是护家的刀!”

王老汉的手突然抖了,他摸出怀里的炭笔,在“应缴税额”栏重重画下“四石”两个字。

墨痕未干,旁边的张婶凑过来:“我家六亩地,今年收了十四石,要不也多交一石?给村东头的学堂买笔墨?”

打谷场上的议论声像滚水般沸腾起来。

远处,苏檀站在树后,看着这一幕,指尖轻轻掐了掐掌心。

她怀里还揣着刚写好的《记账三字经》——“一粒米,一笔清;多一钱,问官名”,墨迹未干,还带着松烟墨的香气。

这是她熬了三个通宵,把复杂的记账规则编成俚语,就为了让目不识丁的老农也能记住。

“苏才人。”身后传来徐衍的声音。

这位少府丞的官服皱巴巴的,显然连夜从县里赶回来,“三辅十八县的税单都汇总了,您看——”他展开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数字,“原官定税率平均是亩产两成,可民议税单里,七成村落定了两成半,还有三成定了三成!”

苏檀的瞳孔微微收缩:“他们疯了?”

“我也这么觉得!”徐衍急得直搓手,“方才去禀报殿下,他倒好,抱着茶盏直笑!您快跟我去看看,别是殿下被这数据冲昏了头——”

话音未落,前院传来嬴子羡的笑声:“徐大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算来了?”

两人进了正厅,就见嬴子羡斜倚在胡床上,脚边堆着十几卷税单。

他随手抛起一卷:“陈家庄,原税三石,民议定四石,备注‘修桥,不许官吏插手’;张里,原税两石半,民议定三石,备注‘养孤老’——徐大人可看出门道?”

徐衍凑近一瞧,突然瞪圆了眼:“他们……他们是自己要多交?”

“他们不是信官,是信‘自己的账’。”嬴子羡坐直身子,指尖敲了敲税单,“从前官说交多少就交多少,百姓总觉得被多剥了层皮;现在账在自己手里,钱花在哪儿明明白白,他们自然愿意多出一份‘安心税’。”

徐衍张了张嘴,突然听见外头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一名宦者掀帘而入,手里捧着明黄封匣:“赵中车府令急召,说十九皇子‘蛊惑民心,使民自立税规,形同割据’,请殿下即刻进宫。”

嬴子羡的笑意淡了。

他瞥了眼苏檀,后者微微颔首——早料到赵高会反扑。

三日后的咸阳宫外,晨雾里跪着百来个薯农。

他们人人抱着账本,脊背挺得笔直,嘴里齐声念着:“一粒米,一笔清;多一钱,问官名……”

宫墙内,始皇帝捏着苏檀塞在膳食盒里的密报,指节发白。

密报上记着某县令贪墨税粮的账册,每笔数目都对应着百姓账本上的记录,铁证如山。

“传朕旨意。”他将密报拍在案上,“斩那县令,悬首城门;再下诏书:‘民自议税,朕所许也。敢阻者,以逆论!’”

消息传到宫外,跪着的薯农们突然哭了。

王老汉抹了把泪,把账本贴在胸口:“官不护咱,咱有账护着!”

当夜,嬴子羡在书房展开新写的章程:“凡完成三个月连续记账之里,可申请‘税金自管’——税粮不入官仓,由民选‘公信团’保管,专用于本里修渠、赈灾、养孤。”

徐衍看着章程,脸色发白:“这、这不是架空县衙?”

“是逼他们从‘收税的狼’变成‘服务的狗’。”嬴子羡勾了勾唇,“狼吃人,狗才要讨饭吃——百姓要是能自己管钱,县令再想贪墨,就得先哄着百姓高兴。”

果然,三日后,二十七封县令的上书如雪片般飞入皇子府。

最上头那封写着:“愿主动配合民议税改,共商税事。”

系统界面突然泛起金光。

嬴子羡盯着浮现在虚空里的文字:【“民账核税制”施行满六十日,民意支持率超八成,触发最终审核。

请在七日内促成始皇亲笔批红“永为定制”。】

“陛下多疑,直接请批必拒。”嬴子羡揉了揉眉心。

“不如……让他‘自己想出来’?”苏檀突然开口。

她眼尾微挑,这是她动了心思的模样,“您不是让算士把税改实录编成话本吗?叫《百姓算账记》,悄悄送进宫里的书肆——”

三日后,阿房宫的偏殿里,始皇帝翻着一卷竹简。

竹简封皮写着《百姓算账记》,内容是陈家庄老农拿着账本跟县令对质,最后县令涨红着脸承认贪墨的故事。

翻到末页,一行小字跳入眼帘:“税出于民,理应归心。若民自肯纳,何须严刑督之?”

他放下竹简,望着窗外的宫柳。

风过时,柳枝轻扫窗棂,像极了子羡那天在御书房说的话:“陛下要的大秦,不该是百姓怕官,该是官怕百姓。”

“传笔。”他突然开口。

执笔宦者连忙捧上笔墨。

始皇帝沉思片刻,在竹简空白处写下:“此策……可试行于天下。”

与此同时,咸阳宫的书肆里,一个小宦官举着《百姓算账记》对同伴笑道:“你瞧这‘记账三字经’多有意思——‘一粒米,一笔清’,比咱们背的《秦律》好记多了!”

同伴凑过去看,嘴里不自觉跟着念:“多一钱,问官名……”

话音飘出宫墙,混着晨钟,散入渐亮的天光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