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夜色浓得化不开,像打翻的墨汁泼满了小城。城西面粉厂那高大的、沉默的轮廓隐在黑暗中,只有后墙一道锈迹斑斑、仅供工人进出的小铁门,发出“吱呀——”一声令人牙酸的呻吟,被推开一条缝。
一个瘦削的身影几乎是挤了出来,背上驮着一个鼓鼓囊囊、沉甸甸的大面口袋,五十斤重的中筋面粉压得他脊背深深弯下去。他喘着粗气,小心翼翼地将面袋卸下,又转身从门缝里拖出第二个同样沉重的口袋。冰冷的铁门寒气透过单薄的衣衫,他却早已出了一身热汗,额发湿漉漉地贴在额角。
是高远。
他像做贼一样警惕地扫视着寂静的街道,只有远处一盏昏黄的路灯投下模糊的光晕。他把两个面口袋费力地交叉绑在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在呻吟的“二八”大杠后座上,用麻绳捆了又捆。做完这一切,他才长长舒了口气,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在冰冷的夜风中蒸腾起淡淡的白气。
蹬上车,链条发出“咔哒、咔哒”干涩的抗议声,在死寂的凌晨格外刺耳。夜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带着深秋般的寒意,但他贴身的衣衫早已被汗浸透。这两袋“救命”的面粉,是他用三斤宝贵的鸡蛋,从厂里值夜班的磨面工老张头那里换来的“人情”——老张头偷偷从即将封存的“损耗”里挪出来的。
高远心里清楚得很,从明天起,**面粉价格将如同脱缰野马!**“价格闯关”的政策虽未正式公告天下,但风声早已在供销社、食品厂这些系统内部悄然传递。像面粉这种基础物资,首当其冲!他必须抢在所有人反应过来、抢在抢购风潮席卷之前,囤够第一批“弹药”!这凉皮摊,是他立足、造血的根本!
车轮碾过坑洼的路面,每一次颠簸都让后座的面粉袋发出沉闷的摩擦声。高远的心,却比这车轮滚得更快。
五点三十分,天边刚泛起一丝蟹壳青。百货大楼那庄严的苏式门廊还沉睡在阴影里,巨大的国徽在晨曦中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大楼东门墙角,一辆油漆剥落、露出锈迹的破旧三轮板车静静停着。
车板上支着一块洗刷得发白的厚木板,铺着一块干净的靛蓝色粗布。几个大小不一的搪瓷盆整齐排列:一盆是清亮微浊的蒜水,飘着细碎的蒜末;一盆是深褐色、散发着淡淡香料味的陈醋汁;最诱人的是那盆红艳艳、浮着一层透亮红油的辣椒油,芝麻粒点缀其中,香气霸道地钻进鼻孔;还有一盆是翠绿欲滴、切得细细的黄瓜丝。旁边是两个刷着绿漆、印着褪色红星的军用水壶,壶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里面是真正的冰镇北冰洋汽水!车尾一口大铝锅热气腾腾,蒸屉里码放着一摞摞刚出锅、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凉皮,散发着新麦的清香。
林晓雯已经到了。
她换了一件浆洗得有些发硬、但还算整洁的碎花的确良衬衫,两条麻花辫梳得一丝不苟,紧紧地贴在耳后。此刻,她正蹲在车旁,眉头微蹙,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一个用旧半导体收音机外壳改装的简陋装置——一个绑着大号电池、连着破旧喇叭的“土制扩音器”。她的手指灵巧地缠绕着裸露的电线,试图让接触不良的接头稳定下来,眼下的乌青清晰可见,显然也是一夜未眠。
车链的“咔哒”声由远及近。林晓雯闻声抬起头,晨曦柔和的光线勾勒出她清秀的侧脸和略显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睛。
“你来了。”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清晨的沙哑。
“嗯,你比我早。”高远停好车,开始解后座的面粉袋,动作麻利。
“我睡不着。”林晓雯轻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扩音器冰凉的铁壳,“我爹……昨晚摔了药碗。”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问我……是不是跟人学坏了,自甘堕落,要当……‘街边吆喝的女贩子’。”那三个字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
高远搬面粉的动作猛地一顿。他直起身,看向林晓雯。晨光中,她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像被水洗过的黑曜石,清澈而倔强。
他沉默了几秒,忽然咧开嘴,露出一个带着汗水和尘土气息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理解,有鼓励,更有一种并肩作战的温暖:“那你咋说?”
林晓雯迎上他的目光,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胸中所有的郁结和委屈都吐出去。她挺直了背脊,下巴微微扬起,一字一句,清晰而坚定地说:
“我说——‘我要当,就当最好的那个!’”
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高远心中激起巨大的涟漪。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这不仅仅是回应父亲的责难,这是她林晓雯,对既定命运发起的第一次,也是最有力的反抗宣言!
高远心头一热,重重地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只是更加用力地搬起了面粉。一切尽在不言中。
六点整,第一缕金色的阳光终于跃过百货大楼的屋顶,精准地打在庄严的国徽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沉寂的城市仿佛被这光芒唤醒,远处传来了第一声自行车的铃响。
就是现在!
高远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林晓雯刚刚调试好的扩音器开关。
“滋啦——”一阵刺耳的电流噪音率先响起,惊得屋檐下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走。
紧接着,高远那经过一夜“预演”、刻意拔高、带着北方口音特有的敞亮和热情的吼声,通过那破喇叭,带着嗡嗡的回音,瞬间炸响了清晨略显空旷的街道:
“哎——瞧一瞧看一看嘞!一口凉皮,筋道透亮,酸辣爽口,透心舒坦!一瓶冰汽,北冰洋的!滋滋冒泡,凉气儿直冲天灵盖,爽过三伏天儿!”
这充满市井活力、带着点夸张却极具诱惑力的吆喝,像一块磁石,瞬间吸引了早起买菜、晨练、赶着上班的人们。
几个挎着菜篮子的大妈停下了脚步,好奇地张望。
“哟,这谁家孩子?胆儿挺肥啊,跑百货大楼门口摆摊来了?”一个胖大妈扯着嗓门。
“看着面生,不像咱这片儿的……穿得倒还干净。”另一个瘦高的大妈推了推眼镜。
“五毛一碗?!抢钱啊!国营食堂的凉皮才卖三毛!”一个精明的老太太立刻抓住了“重点”,声音尖利。
高远丝毫不慌。他抄起一把薄如纸、白如玉的凉皮,手腕一抖,“唰啦”一声,凉皮如同白色的瀑布般在空中抖开、落下,根根分明,弹性十足。紧接着,他动作娴熟地抓起一把凉皮放入海碗,淋上红亮诱人、香气扑鼻的辣椒油,浇上金黄的蒜水,深褐的醋汁,最后撒上翠绿的黄瓜丝。红、黄、褐、绿、白,色彩鲜明,香气更是如同无形的钩子,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嗅觉神经!
“大娘,国营食堂的凉皮啥样您还不知道?面糊糊掺多了,软塌塌没嚼劲!”高远脸上堆着真诚的笑,拿起一个用旧报纸折成的小三角杯,利索地装了一小撮拌好的凉皮递过去,“您尝尝!正宗‘洗面筋’做法!三洗三蒸,纯麦子香!不好吃不要钱!免费试吃!”
那最先质疑价格的精明老太太犹豫了一下,看着那红油鲜亮、黄瓜水灵的“样品”,终究没抵住诱惑,接了过来。她小心地嗦了一口,凉皮入口爽滑筋道,酸、辣、咸、香、蒜味瞬间在口中爆开,层次分明,比她吃过的任何一家都够味!老太太眼睛猛地一亮,脱口而出:“哎哟喂!这味儿……地道!是那个老手艺!比国营食堂那糊弄人的强多了!”
“那是!”高远趁热打铁,拍着胸脯,“咱做的是良心买卖!汽水看见没?正宗北冰洋!刚从食品厂冰库拉出来的冰块镇着!瓶子上还挂着霜呢!凉到心尖儿,透心凉!五毛一碗凉皮,送一瓶冰镇汽水!这大热天的,您说值不值?”
“送汽水?”人群一阵骚动。两毛五一瓶的汽水白送?这账一算,似乎……没那么贵了?
人群渐渐围拢过来。第一个掏钱的是个穿着笔挺中山装、拎着黑色人造革公文包的中年干部。他看了看表,似乎赶时间,但又被香气吸引。“来一碗,加一瓶汽水。”他递过一张五毛和一张两毛五的钞票。
高远麻利地拌好一大碗,淋上足量的红油,又开了一瓶汽水,瓶口还冒着丝丝白气。干部接过,站在车旁,用高远提供的一次性木筷(这可是稀罕物!)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细细咀嚼,又仰头灌了一口冰凉的汽水,脸上露出一丝满足。他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点点头:“味道确实不错,用料实在。就是价……稍微高点。不过,”他看了一眼碗里分量十足的凉皮和手中冰凉的汽水,“值这个价。”说完,几口吃完,抹抹嘴,匆匆汇入上班的人流。
这声“值”,像是一声发令枪!
七点,人流高峰。搪瓷盆里的凉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高远负责拌凉皮、收钱,动作快得像陀螺。林晓雯起初还有些放不开,声音细弱,但在高远眼神的鼓励和顾客的催促下,她也渐渐放开了嗓子,招呼客人,递汽水,收碗擦桌子(一块临时架起的木板),动作越来越麻利,脸颊因为忙碌和兴奋泛起健康的红晕。那破喇叭循环播放着高远录好的吆喝,成了这条街最“潮”的背景音。
八点,两大壶冰镇汽水售罄!没买到汽水的客人有些失望,但凉皮的魅力依旧,生意依然火爆。
九点,最后一缕凉皮从蒸屉上揭下,拌入碗中。那盆翠绿的黄瓜丝也见了底。
“没了!真没了!明天赶早!”高远对着还在排队的人群高声喊道,带着歉意,也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人群带着遗憾散去。高远和林晓雯,像打了一场硬仗的士兵,背靠着冰凉的百货大楼墙壁,大口喘着气,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更看到了难以置信的兴奋和……一种共同创造奇迹的激动。
高远拉开那个用旧饼干盒改装的“钱箱”。里面堆满了花花绿绿的钞票和叮当作响的硬币:深蓝的“大团结”、墨绿的“炼钢”、浅棕的“女拖拉机手”、还有各种分币毛票,混杂在一起,散发着汗味、油墨味和收获的气息。
他手指有些颤抖,和林晓雯一起,在板车上就着晨光,仔细地分拣、清点。
“十块……十五……二十……两块五毛……一毛……五分……”林晓雯小声念着,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最终数字定格:三十七块六毛钱!
林晓雯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像是盛满了整个清晨的阳光,声音带着梦幻般的飘忽:“我们……真的……赚了这么多?”一天!仅仅一个早上!这几乎抵得上国营厂熟练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是毛利。”高远的声音虽然也带着兴奋,但更多的是冷静。他拿起那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成本:“面粉两袋,折算鸡蛋三斤,按市价算三块五;芝麻酱、香油、辣椒面、醋、蒜、黄瓜……成本大概五块;冰块是托冰棍厂王大爷弄的边角料,算人情,但也值一块钱;还有这破喇叭的电池钱……七七八八加起来,成本差不多二十块。”
他抬起头,看着林晓雯:“所以,净赚……不到十八块。”他报出了一个保守的数字。
林晓雯眼中的光稍稍黯淡了一下,但随即又亮了起来:“十八块!那也不少啊!一天十八,十天就一百八!”这对于一个曾经为几块钱学费发愁的姑娘来说,已是天文数字。
高远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心中暖流涌动。这十八块钱,在动辄成千上万的国库券倒卖面前,确实微不足道。但它的意义,远非金钱可以衡量!这是他们亲手挣来的、干干净净的第一桶金!是口碑打响的基石!是他高远在这个时代立足、证明“个体户”也能堂堂正正赚钱的起点!更是林晓雯挣脱命运枷锁、找回自信的第一步!
这十八块铜板,滚烫,沉重,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