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潼被廷杖斥责、闭门思过的消息,如同在滚油中投入了一把烈火,瞬间点燃了朝野上下所有针对他的敌意和野心。齐泰、黄子澄一派趁势发动了全面进攻,誓要将这个最大的政敌和潜在威胁彻底踩入泥沼,永世不得翻身。
一道道弹劾古潼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朱允炆的案头,言辞越来越激烈,罪名越来越骇人听闻。不再仅仅是“恃宠而骄”、“干预朝政”,而是升级为了“勾结藩王,意图不轨”、“妖言惑众,动摇国本”、“收受贿赂,结党营私”……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被精心炮制出来,甚至有所谓的“燕王府旧人”出面作证(自然是齐泰等人威逼利诱的结果),指认古潼曾与燕王暗通款曲。
与此同时,仿佛上天也在刻意配合这场政治围剿,各地灾异频发。黄河下游决口,淹没数县;淮南发生蝗灾,铺天盖地;甚至南京周边都发生了轻微的地动。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二)
齐泰等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们授意心腹官员,巧妙地将这些天灾与“朝中出了奸佞”联系起来,流言蜚语在市井间迅速传播,矛头隐隐指向了刚刚失势、又颇具神秘色彩的古潼。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来自钦天监。
这一日朝会,钦天监正使在齐泰目光示意下,战战兢兢地出列奏报,声音因恐惧而发颤:“陛……陛下……臣夜观天象,发现……发现紫微帝星晦暗不明,而……而荧惑星(火星)光芒大盛,犯主星之侧,其色赤红,主……主妖孽丛生,奸佞当道,祸乱宫廷,危及国运啊!”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天象示警,在古代是极其严重的政治事件。
朱允炆脸色一变:“可知应在何事?何人?”
那监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抢地,不敢抬头,声音却异常清晰(显然是排练已久):“臣……臣等连日推算,星象所指……似乎……似乎与近日朝中诸多异动及灾异相应……尤……尤其是……”他像是耗尽了所有勇气,猛地抬手指向殿外(古潼府邸的方向),“尤与那位被陛下斥责、闭门思过之臣的命格……方位……暗合!此乃……荧惑守心,大凶之兆啊!若不……若不及时清除妖氛,恐……恐有倾覆之祸!”
“荧惑守心”!这是足以让任何帝王心惊肉跳的凶兆!虽然古潼并未在场,但所有人都知道指的是谁。这是用最恶毒、最无法辩驳的方式,将古潼打成了祸国殃民的“灾星”!
(三)
朝堂之上,瞬间被一种狂热而恐惧的气氛笼罩。
齐泰立刻率领大批御史言官跪倒在地,齐声高呼:“陛下!天象示警,灾异频仍,皆因朝中有奸佞作祟!古潼此獠,不仅结党营私,诽谤君上,今更引得天道震怒,降灾于民!此乃国贼也!臣等恳请陛下,顺应天意,速速处置古潼,以平息天怒,安定民心,稳固社稷!”
“臣等附议!请陛下速断!”“清除奸佞,以谢天下!”“为国除害,刻不容缓!”
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不仅齐泰一派,许多原本中立甚至同情古潼的官员,在天象和灾异的巨大压力下,也为了自保而选择了沉默或随大流。勋贵集团乐见文官内斗,冷眼旁观。一时间,古潼仿佛成了千夫所指、人神共弃的罪人。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只觉得头晕目眩,耳边是震耳欲聋的喊杀声,眼前是群情激愤的臣子。天象、灾异、民意(被煽动的)、朝议……所有的压力如同重重巨浪,从四面八方向他挤压过来,几乎要将他碾碎。
他脑海中一片混乱。他知道这些指控大多荒诞不经,他知道这是齐泰等人的阴谋。可是,“荧惑守心”……这个罪名太大了!大到足以压垮任何帝王的心理防线!更何况还有湘王之死带来的阴影和那份“遗诏”的暗示……
他该怎么办?保古潼?那就是逆天意,拂民心,与满朝文武为敌!甚至可能真的被冠上“昏君”的骂名!处置古潼?……那他……他真的要亲手……
那个雨夜偷听到的“离开”的对话,再次尖锐地刺入他的脑海,带来一阵窒息般的恐慌和……一丝阴暗的念头。
(四)
退朝后,朱允炆如同虚脱般回到后宫,却发现以皇后(或地位高的妃嫔)为首的一些宗室女眷也跪在殿外哭泣哀求。
“陛下!近日宫中多有怪事,人心惶惶,皆言是因……因那人引得天道不满所致!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后宫安宁,求陛下早做决断啊!”“陛下,不能再犹豫了!难道要为了一个臣子,赌上整个大明国运吗?”
连最亲近的人也加入了逼迫的行列。
朱允炆被彻底孤立了。他感觉自己被无数双手推着,逼向一个他无比抗拒却又似乎无法逃避的悬崖边缘。
各方势力都在逼迫他,用江山、用天命、用民心、用亲情,逼他交出古潼。
他的理智在告诉他这是阴谋,但他的情感(尤其是那害怕失去的恐惧和扭曲的占有欲)和巨大的压力,正在将他推向另一个极端。
是顺应“天命民心”,牺牲古潼以保全自己和皇位?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排众议,保住那个可能随时会离开他的人?
朱允炆的内心,在疯狂地撕扯着。而古潼的命运,就悬于他这极端痛苦的挣扎之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