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太傅非臣 > 第四十九章 歧路渐深 山雨欲来
换源:


       (一)

周王朱橚被废的余波尚未平息,南京朝堂之上,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激进派已然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名单上的下一个目标。他们的策略清晰而冷酷:利用新君登基的威势,以快打慢,逐个击破,在各地藩王尚未反应过来、更未能联合之前,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瓦解。

御书房内,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朱允炆看着摊开在案上的藩王名册,齐泰的手指正点向几个名字——湘王朱柏、岷王朱楩、齐王朱榑。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既有铲除“隐患”的急切,也有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惶恐。

“陛下,”齐泰声音激昂,“周王一除,已显陛下削藩之决心,天下震动!此刻正宜乘胜追击,速速将此数王一并解决!尤其是湘王朱柏,性情刚烈,在宗室中颇有声望,若让其有所准备,恐生事端!”

黄子澄补充道:“正是!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同时派出得力御史及锦衣卫,前往各地,罗列其罪,宣读圣旨,即刻革爵拿问!务必使其无喘息之机!”

这番言论,已近乎一场针对自家叔父的军事突袭计划。

(二)

“陛下,万万不可!”

古潼的声音斩钉截铁地响起,打破了齐黄二人营造出的“必胜”氛围。他出列躬身,眉头紧锁,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忧虑。

“齐大人、黄大人此策,无异于火上浇油,逼虎跳墙!”古潼的目光扫过齐黄二人,最终落在朱允炆脸上,语气沉痛,“周王之事,已令诸王心惊。若此刻再不分青红皂白,同时对多位亲王下手,且手段如此酷急,只会让他们感到灭顶之灾将至!届时,恐非但无法削藩,反而会迫使本无反意的藩王为求自保而铤而走险,甚至……相互串联!一旦形成合力,朝廷将如何应对?”

他转向朱允炆,言辞恳切:“陛下!削藩乃国策,然需重策略,讲分寸。当以分化、安抚、逐步削弱为主。可先明发上谕,申明朝廷整顿宗室纪律之意,对有过失者稍作惩戒,对安分者加以抚慰,示以朝廷并非要尽数铲除。待其松懈,再择其一二劣迹昭彰者,稳妥处置。如此,方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大程度减少动荡!如此激进,只会适得其反,将社稷推向险境!”

古潼的分析基于人性与政治现实,力求将破坏和反弹降到最低。

(三)

然而,此刻的朱允炆,心态已然发生了变化。初掌大权的兴奋感,齐黄二人不断灌输的“皇权威严不容挑战”的理念,以及内心深处那点急于向祖父和天下证明自己并非“仁弱”的迫切,让他更倾向于那种看起来更痛快、更能彰显力量的激进方式。

而且,自从那次偏殿越界之后,他对古潼的感觉变得十分复杂。他依旧依赖古潼的智慧,但潜意识里,又对那份曾经全然的信任产生了一丝抗拒和逆反。古潼越是冷静地反对,他反而越觉得对方是在束缚自己,是在暗示自己的决策不够英明。

他不耐烦地打断了古潼的话,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悦和一丝焦躁:“先生总是过于悲观!诸王散落各地,兵权有限,岂敢轻易造反?朝廷挟大义名分,以泰山压顶之势临之,正可一举功成!若依先生之策,拖拖拉拉,旷日持久,期间若生变故,岂不更糟?朕意已决,便依齐卿、黄卿之策行事!”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明确、如此强硬地驳回古潼的核心建议。

齐泰、黄子澄脸上顿时露出得色,立刻躬身:“陛下圣明!”

古潼怔在原地,看着朱允炆那带着不耐烦和固执的侧脸,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贯穿全身。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但最终所有的话语都化作了无声的叹息。他知道,再劝无益,眼前的年轻皇帝,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的声音了。

他缓缓垂下眼帘,掩去眸中深深的失望与无力,低声道:“……臣,遵旨。”

那声音里的疏离和沉寂,让朱允炆的心莫名地刺痛了一下,但旋即被一种“乾纲独断”的虚妄快感所覆盖。

(四)

旨意迅速下达。一批批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和手持圣旨的御史,带着罗织好的罪名,扑向了湘王、岷王、齐王等人的封地。

消息传出,朝野再次哗然。这一次,不再是震惊,而是弥漫开一种真正的恐惧。许多中立的大臣都看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但却无人敢再出头劝谏。古潼的遭遇,已然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古潼变得愈发沉默。他依旧每日处理公务,协助朱允炆应对各种政务,但在涉及削藩的事情上,他不再主动发表任何意见。那种沉默,并非顺从,而是一种近乎绝望的观望。他仿佛已经预见到了那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

朱允炆偶尔会察觉到这种令人不安的沉默,这让他感到烦躁,甚至有一丝心虚。但他告诉自己,这是成为强大帝王的必经之路,先生……或许只是还不适应他的成长和决断。

他却不知道,在他一步步推动激进削藩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将自己最有力的臂膀推开。裂痕已然深种,只待一个足够惨烈的导火索,便会彻底爆发。而北方燕王府的探子,正飞速地将南京朝廷这疯狂而鲁莽的举动,传回北平。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正在加速酝酿。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