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即位,百废待兴,但萦绕在年轻建文帝朱允炆心头最沉重的一块巨石,并非寻常政务,而是那些手握重兵、镇守四方的皇叔们。祖父朱元璋驾崩前的警示——“防藩”——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他心里。尤其是北方的四叔燕王朱棣,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更是他无法忽视的梦魇。
齐泰、黄子澄作为拥立功臣和心腹近臣,几乎每日都会向朱允炆灌输削藩的紧迫性。
“陛下,”齐泰神色凝重,指着舆图上北平等地,“诸王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乃国朝心腹之患!尤其是燕王,久居北疆,桀骜不驯。先帝在时,尚能压制;如今陛下新立,其心难测!若不早做打算,恐生肘腋之变!”
黄子澄引经据典,附和道:“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祸,皆因分封太盛,强枝弱干所致!陛下当效仿武帝推恩之策,行削藩之实,逐步收回诸王兵权、治权,强化中央,方是长治久安之道!此乃巩固陛下权威、杜绝后患之根本!”
他们的话,句句都戳在朱允炆的恐惧点和权力欲上。他既害怕藩王作乱,又渴望能真正掌控这个帝国,证明自己并非柔弱的君主。削藩,听起来是一劳永逸解决威胁、树立权威的最佳途径。
(二)
然而,当朱允炆将齐黄二人激进的削藩构想(如寻找罪名直接废黜强藩,或强行征调藩王护卫)私下透露给古潼,询问其意见时,却遭到了冷静而坚决的反对。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古潼神色严肃,语气前所未有的沉重,“诸王就藩多年,在地方根深蒂固,尤其是边塞亲王,麾下皆是百战之兵,与京营久疏战阵截然不同。若贸然行激烈削藩之策,无异于逼虎跳墙,恐立刻引发大规模叛乱!”
他走到地图前,耐心分析:“陛下请看,诸王分布各地,若同时生乱,朝廷兵力如何四处扑救?即便只反一个燕王,其战力亦不可小觑,一旦战事迁延,其他心怀怨望的藩王难免不会趁火打劫,届时天下顷刻大乱!”
“那……依先生之见,就当放任不管吗?”朱允炆语气中带上一丝不满和焦躁,他觉得古潼总是在“拖后腿”。
“非是放任。”古潼沉声道,“削藩必行,但需讲求策略。当以温水煮蛙之势,徐徐图之。可先易后难,从那些势力较弱、无甚战功的藩王入手,陛下可下诏褒奖其忠心,同时以边境安宁、需加强中央统筹等名义,逐步收回其部分护卫兵权,或调整其封地,明升暗降。如此,既可削弱藩王整体实力,又不至于立刻激起强烈反弹。”
“对于燕王这等强藩,”古潼重点强调,“更需谨慎。当前应以安抚、笼络为主,加其俸禄,赏其子女,甚至可召其世子入京读书(实为质),以示恩宠信任,麻痹其心。同时,暗中派遣得力干臣赴北平周边任职,逐步渗透,掌控地方行政与经济,剪除其羽翼,待其势孤,再寻其错处,一举削之,方为上策。此过程或许需三五年,甚至更久,但根基稳固,风险最小。”
(三)
古潼的策略老成持重,着眼于长远和稳定,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
而这,恰恰是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所缺乏的。
朱允炆年轻,急于建功立业,证明自己,更渴望尽快消除那悬在头顶的利剑,无法忍受漫长的等待和不确定性。齐泰、黄子澄则希望通过辅佐新君完成“削藩”这等不世之功,快速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和权力基础。
因此,当朱允炆将古潼“徐徐图之”的建议转述给齐黄二人时,立刻遭到了激烈的驳斥。
“陛下!古潼此言,看似稳妥,实则是养虎为患!”齐泰情绪激动,“拖延日久,只会让燕王等人根基更深,更加难以对付!届时再想削藩,难如登天!陛下新登大宝,正应借大势,行雷霆手段,方可震慑诸王,令其不敢妄动!岂能效妇人之仁?”
黄子澄也道:“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古先生过于谨慎,乃至怯懦!削藩乃巩固皇权之必然,岂能因惧怕叛乱而裹足不前?若依古潼之策,恐陛下终其一生,都要活在各路藩王的阴影之下!”
他们的话,极具煽动性,将古潼的谨慎描绘成怯懦和纵容,将激进行动包装成维护皇权的勇敢和果决。
朱允炆听着两边截然不同的意见,内心极度挣扎。理智上,他觉得古潼的谋划更稳妥;但情感上,齐黄二人“快刀斩乱麻”、“树立权威”的说法更符合他当下的焦虑和渴望。而且,不知为何,自从那次越界的吻之后,他对古潼的感觉变得复杂,有时甚至会下意识地抗拒他的意见,仿佛采纳了就显得自己仍被他掌控一般。
(四)
几次商议下来,朱允炆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他虽然没有立刻下令采取齐黄最激进的方案,但开始更频繁地召见齐黄二人密议,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古潼在削藩这件事上的参与。他下令让齐泰、黄子澄开始秘密制定削藩的步骤和名单,优先针对那些实力较弱的周王、齐王等,试图先剪除枝叶,积累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对古潼“徐徐图之”建议的折中和……某种意义上的否定。
古潼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看着朱允炆日益坚定的削藩决心和与齐黄越发密切的关系,心中忧虑日深。他知道,一条危险的道路已经被选定,而他,似乎已无力阻止。
他只能在其他政务上更加尽心竭力,试图弥补可能在削藩上引发的动荡,同时,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失望感在他心中蔓延。陛下终究还是选择了那条看似捷径,实则遍布陷阱的道路。
信任的裂缝,因政见分歧和朱允炆微妙的逆反心理而悄然扩大。削藩之剑尚未出鞘,但其阴影已经笼罩了整个大明王朝,也成为了横亘在朱允炆与古潼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战争的引信,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