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太傅非臣 > 第四十五章 新朝暗涌 心漪微澜
换源:


       (一)

国丧期的南京朝堂,笼罩在一片压抑的哀戚和山雨欲来的紧张之中。新君朱允炆端坐于御座之上,龙袍孝服加身,面容憔悴,眼神深处藏着难以掩饰的惶惑与沉重。尽管有古潼将最重要的奏疏整理节略,附上清晰的处理意见,但最终拍板的压力,依旧让他感到窒息。那龙椅,冰冷而硌人,远不如东宫的书房令人安心。

朝堂之下,暗流已然涌动。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东宫旧臣,因从龙之功,气势正盛,急于借新君登基之威,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巩固权力。而另一批前朝老臣和功勋武将,则对这群“书生”的激进和新君的稚嫩抱持着审慎的观望,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二)

今日朝议,关乎北方边镇几位重要将领的调动补缺。朱元璋晚年的清洗,留下了不少权力真空。

齐泰率先出列,声音洪亮而自信:“陛下,北地安危,关系社稷。如今各卫所缺员甚多,当速选派忠勇干才填补,以固边防,安人心。臣举荐都督佥事谢贵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此二人忠心可鉴,才干出众,定能替陛下守好北大门,震慑不臣之心!”他的意图显而易见:加强对北平的控制,将燕王朱棣置于严密监视之下。

几位勋贵老将闻言,眉头微蹙。谢、张二人资历尚浅,能否在盘根错节、且由燕王经营多年的北地站稳脚跟,并有效行使职权,他们深表怀疑。

朱允炆觉得齐泰所言有理,正欲点头,却见古潼出列。

“陛下,”古潼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却带着深思熟虑后的谨慎,“齐大人所虑周详。然北平情况特殊,燕王殿下久镇此地,威望素著。骤然以资历稍浅之官员掌重权,恐难以服众,若行事操切,反易引发不必要的摩擦,于稳定不利。臣愚见,或可暂以老成持重之将代理军务,同时派遣陛下亲信为参政、监军,徐徐渗透,稳中求进,方为上策。”

古潼的考量基于对北地复杂形势和朱棣其人的深刻了解,力求平稳,避免刺激。

齐泰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认为古潼这是在质疑他的判断,更是怯懦的表现,当即反驳,语气已带锋芒:“古先生此言,未免太过畏首畏尾!陛下乃天下之主,乾坤独断!任命官员,乃朝廷法度,天经地义,岂需看藩王脸色?若因顾虑藩王而束手束脚,朝廷威严何在?陛下威信何存?”

黄子澄立刻声援:“齐大人所言极是!正因燕王在北平根基深厚,才更需派遣陛下心腹干臣前去,宣示新政,巩固皇权!古先生一味求稳,岂非纵容?”

两人的话,直接将问题拔高到维护皇权绝对权威的高度,咄咄逼人。

(三)

朱允炆顿时感到一阵心烦意乱。他觉得古潼的建议更稳妥,风险更小。但齐黄二人是他登基的股肱之臣,言辞激烈,句句仿佛都是在维护他的权威和利益,让他难以反驳。他甚至有一瞬间的恍惚,觉得先生是否真的……太过谨慎了?以至于有些……不信任他的权威?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古潼紧抿的唇。一个被刻意压抑的记忆碎片猛地撞入脑海——偏殿那个昏暗的夜晚,那个带着绝望和炽热温度的、疯狂的吻……触感、气息、以及那种颠覆一切的冲击力,仿佛瞬间重现。

朱允炆耳根一热,心跳骤然漏了一拍,慌忙移开视线,一种混杂着羞耻、恼怒和一丝极其隐秘悸动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朝堂之上,他竟然……他竟然在想那个!

这瞬间的失神和情绪波动,让他更加焦躁。他急于摆脱这种不适感,急于证明自己的权威和决断力,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他选择了站在看似更“坚决”维护他的一方。

“齐卿、黄卿所言有理!”朱允炆的声音刻意提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虚张声势,“朝廷任命,岂容藩王置喙?便依卿等所奏,着谢贵、张昺即刻赴任!”

古潼闻言,眼底掠过一丝极深的失望,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缓缓垂下眼帘,掩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