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太傅非臣 > 第四十一章 雷霆手段 阴影初现
换源:


       (一)

朱元璋的旨意,来得毫无征兆,却又迅疾如雷。

首先被卷入风暴的是颖国公傅友德。这位功勋卓著、在军中威望极高的老将,被翻出了陈年旧账——其子傅让在京营任职时,曾因琐事与一御史发生冲突,态度骄横。此事本已了结,此刻却被重新提起,并无限放大,斥其“纵子行凶,藐视法纪,恃功而骄”。

紧接着,宋国公冯胜也未能幸免。有人告发其家中私藏兵器甲胄逾制,且与北平燕王府过往甚密,有“交通藩王,图谋不轨”之嫌。这些指控真伪难辨,却极其致命。

朝堂之上,朱元璋一反常态,未曾将此事交由刑部或都督府详查,而是直接以雷霆万钧之势下旨申饬,言辞极其严厉,剥去两人所有官职爵位,责令闭门思过,听候发落。其麾下旧部或被调离,或被闲置,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

整个过程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两位昔日驰骋沙场、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国公,转眼间便从云端跌落泥沼。无人敢求情,所有人都被老皇帝这突如其来的、近乎冷酷无情的清洗手段震慑住了。

(二)

消息传到东宫时,朱允炆正在与古潼商议漕运改革的细节。闻听此讯,他手中的朱笔“啪”地一声掉落,溅起几点墨汁,脸上血色尽褪。

“傅公、冯公……这……皇祖父为何……”他声音颤抖,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一丝恐惧。他深知这两位老将的功绩和地位,更明白皇祖父此举绝非仅仅因为那些牵强的罪名。

古潼站在一旁,面色凝重如水。他比朱允炆看得更深。朱元璋这是在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为皇太孙登基扫清潜在的军事威胁。这些功勋老将,资历太老,部下遍布军中,对新君而言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他们可能与藩王有旧,更容易被利用。老皇帝要在自己死前,亲手拔掉这些钉子,确保军权能相对平稳地过渡到朱允炆手中。

“殿下,”古潼的声音低沉而冷静,试图安抚朱允炆的情绪,“陛下此举……虽有伤功臣之心,然……或亦是出于巩固国本之深虑。傅、冯二位国公,在军中根深蒂固,陛下或是担忧……”

他没有说下去,但朱允炆已然明白。他想起祖父那日病榻前关于“平衡”和“威胁”的教导,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原来所谓的“驾驭”、“制衡”,到了最后,竟是这般血淋淋的模样!这与他内心所向往的“仁德”治国,相差何止千里!

他感到一阵恶心和眩晕,仿佛第一次真正窥见了权力核心那黑暗血腥的真相。

(三)

然而,朱元璋的“清扫”并未停止。在敲打了军方巨头后,他的目光转向了朝堂。

几位以刚直敢言、甚至时常顶撞朱元璋的老臣,接连因一些可大可小的过错被严厉斥责,或罢官,或贬谪。这些人并非巨贪大恶,甚至多有清名,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资历老,脾气倔,不易掌控。

朱元璋显然是在为朱允炆创造一个更“听话”的朝堂环境。他要除掉的不是恶人,而是所有可能在未来掣肘新君、甚至被古潼这样的智囊利用来对抗皇权的“不稳定因素”。

古潼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心中的危机感达到了顶点。老皇帝的手段狠辣果决,远超他的预期。这不仅仅是在为朱允炆铺路,更是在……警告他。

那些被清理的老臣,某种程度上正是“权臣”的潜在土壤。朱元璋是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也包括他古潼: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绝对统治的存在,都会被无情铲除,无论其是否有罪,无论其过往功绩如何。

他能感觉到,一双冰冷而锐利的眼睛,正在暗处死死地盯着他。皇帝的身体或许正在衰败,但他的意志和掌控力,直到最后一刻都不会放松。

(四)

是夜,东宫书房内灯火通明,却气氛压抑。

朱允炆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他对着古潼,声音里带着痛苦和迷茫:“先生!皇祖父他……为何要如此?傅公、冯公乃国之柱石,那些老臣虽言语直率,却也是忠心为国!如此手段,岂不令天下功臣心寒?”

古潼沉默了片刻。他知道,此刻不能再一味地用冰冷的权术来安抚朱允炆,那只会让他更加崩溃。他需要引导他理解,甚至……接受这种黑暗。

“殿下,”古潼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理解,“陛下的做法,或许过于酷烈。但请殿下试想,若陛下百年之后,殿下初登大宝,面对这些功高震主、部旧遍地的老将,面对这些倚老卖老、动辄以死相谏的老臣,殿下……真的有把握能完全驾驭他们吗?”

“若其中有人被藩王拉拢,或只是单纯不认同殿下的新政,届时引发的动荡,恐怕远甚于今日。陛下……是在用他自己的声名和手段,替殿下承担这‘鸟尽弓藏’的骂名,为您换一个更安稳的开局。”

这番话,残酷却现实。朱允炆怔住了,他从未从这个角度去想过。皇祖父的冷酷背后,竟然可能藏着这样一种近乎自毁的、为他铺路的决绝?

看着朱允炆挣扎、痛苦、逐渐理解却又难以接受的复杂神情,古潼心中并无多少轻松。他知道,朱元璋的刀,已经挥了起来。下一个,又会轮到谁?这血腥的洗礼,才刚刚开始。而他和朱允炆,都被裹挟在这股巨大的、无法抗拒的洪流之中,走向未知的终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