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笃、笃……”
白色的粉笔尖划过粗糙的黑板,发出清晰而富有节奏的声响,像是敲打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弦上。
教室里,鸦雀无声。
几十双眼睛,瞪得溜圆,紧紧盯着黑板上的漫画形象。
韩平背对着学生,几个漫画形象出现在黑板上。
左边,是一个清朝官员的形象。
圆滚滚的身躯裹在臃肿的官袍里,顶戴花翎歪斜着,脸上挤着肉,眼睛眯成两条贪婪的细缝,嘴角耷拉着,一只手还夸张地伸向前方,一颗银元宝被他攥在掌心。那副脑满肠肥、只知盘剥的丑态,简直要从黑板上窜出来。
右边,几个洋人形象与之形成刺目的对比。高耸的礼帽,西装革履,深陷的眼窝和高挺的鼻梁勾勒出傲慢与狡诈。
其中一个洋人手里,赫然举着一杆冒着烟的鸦片烟枪!鸦片烟被他画的如同有生命的毒蛇,扭曲着、翻滚着,向着画面中央代表着瘦弱中國百姓的枯瘦人影笼罩过去,仿佛要将他们吞噬。
“嘶——”
教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孩子们的心被这幅直观又冲击力十足的对比图狠狠吸引住。
这么多年,他们还没见过老师在黑板上画画的。
韩平没有回头,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背后那几十道灼热的目光。
他放下白粉笔,拿起一支黄色的,在代表清朝官员和洋人的区域上方,分别写下两个大字——“贪”、“狡”。
字迹遒劲,如同烙印。
接着,他在画面中央,那被鸦片浓烟笼罩的瘦弱百姓上方,重重地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大字——“毒”!
叮铃铃,上课铃响起。
韩平放下粉笔,转过身。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平静而温和的目光缓缓扫视过整个教室。他的目光并不严厉,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孩子们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好奇地看着这位与众不同的历史老师。
“同学们好。”韩平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老——师——好——”孩子们拖长了调子回应。
韩平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用力地写下四个大字:鸦片战争。
白色的粉笔字迹落在墨绿色的黑板上,清晰而醒目,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今天。”韩平转过身,面向学生,声音沉稳地响起,“我们要翻开中国近代史沉重的一页。这四个字,代表了一段我们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也蕴含着我们祖先不屈的抗争……”
“同学们,你们看看黑板。左边是什么人?右边是什么人?中间,又是什么?”
短暂的沉默后,一个前排的男生迟疑地举手:“老师……左边是……是当官的?右边是……洋人?中间……是被烟熏的百姓?”
“说得对!”韩平点头,走到黑板左侧,指着那肥胖的官员,“看看他们的样子。‘贪’!他们贪的是什么?是洋人给的银子!是压榨百姓的血汗!”
他的手指移到右侧的洋人,“‘狡’!他们狡猾地运来什么?是鸦片!是毒药!”
他的手指猛地指向中央那血红的“毒”字和被浓烟笼罩的百姓,“这‘毒’,像瘟疫一样蔓延!吸干了百姓的骨血,腐蚀了清政府的根基!当官的只想着银子,洋人只想着赚钱,谁管百姓的死活?谁管国家的存亡?!”
他的声音并不激昂,却字字千钧。
孩子们的心被揪紧了,他们不懂这些,却从板画上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沉重感。
就在这时,韩平拿起粉笔,走到了黑板中央偏右的位置,抬手作画。
只见一个身着布衣,身形清瘦却挺拔如松的身影被快速勾勒出来。
重点在那张脸上——韩平用了最简洁的几笔:紧抿的嘴唇,微蹙的眉头,尤其是那双眼睛!深邃、锐利,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无畏、无惧和坚定!
“哇!”孩子们不自觉地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
这个人物与之前那些板画形成了天壤之别!
韩平没有停下,他用红色的粉笔,在这个清癯官员的身后,快速地勾勒出几个巨大的木箱轮廓,又在箱子周围画上熊熊燃烧的火焰!
“他是谁?”韩平放下粉笔,转身面向学生,声音带着一种引导。
“林……林则徐!”好几个声音同时喊了出来,带着激动。
有聪明的学生翻开课本,看到了课本上的那个名字。
“对!林则徐!”韩平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力量,他用力指向那团火焰,“他在干什么?”
“烧鸦片!虎门销烟!”孩子们齐声回答,声音里充满了兴奋和崇敬。
“为什么是他站出来?”韩平追问,目光灼灼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当别人都在‘贪’,放任这‘毒’害肆虐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他,敢做这焚毒烟,对抗强敌的事?”
教室陷入短暂的思考。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生怯生生地举手:“因为……因为他勇敢?他不怕洋人?”
“勇敢!说得好!”韩平肯定道,“但这勇气从何而来?”他指向林则徐那双锐利的眼睛,“更因为他心里装着什么?”
“装着……国家?”另一个男生试探着说。
“装着百姓!”又一个声音补充。
“对!”韩平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他心里装的是国家!装的是千千万万被鸦片毒害的同胞!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和担当!”
他顿了顿,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充满敬仰的眼神,“这,就是一个民族英雄的‘风骨’!”
“风骨……”孩子们小声念着这个词,看着黑板上那个在烈火前屹立的身影,眼神变得不一样了。一种对英雄崇拜之情,悄然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
然而,韩平话锋一转,拿起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下方快速勾勒。一条简陋的箭头从海洋指向海岸线(代表英军入侵)。然后,他画了一个简易的天平。
天平的左边,画了一把破旧的大刀,旁边潦草地写上“清军”。
天平的右边,画了一门大炮,旁边写上“英军”。
“轰!”韩平用红色粉笔在炮口画了一个爆炸的符号,声音低沉下来,“林则徐烧了鸦片,断了洋人的财路,也断了那些贪官污吏的财路。洋人恼羞成怒,开着坚船,架着利炮,打上门来了!”
他指着天平:“那么清政府有什么?破刀,烂枪!敌人有什么?巨舰大炮!这仗,怎么打?”
孩子们的心又揪了起来,开始为林则徐担忧起来。
韩平在天平下方,画了一个摊开的卷轴,在上面用刺目的红色写下三个词:割地!赔款!开口岸!
“这就是结果——《南京条约》!”韩平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叹息,“腐朽的清政府输了,割让了土地,赔了天文数字的银子,被迫打开了国门……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烧出了民族的气节,却也烧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
他放下粉笔,目光扫过一张张因为思考而显得格外严肃的小脸:“同学们,林则徐是英雄吗?”
“是!”回答响亮而整齐。
“他的抗争,有意义吗?”
“有!”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输了?”韩平抛出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仅仅是因为武器不如人吗?”
短暂的沉默。孩子们皱着小眉头,努力思考着。
“因为……因为当官的太坏了!像您画的那样,光知道贪钱!”一个男生愤愤地说。
“因为军队……太没用了?”另一个声音迟疑道。
“因为……”那个扎羊角辫的女生想了想,小声说,“因为……人心不齐?有人怕洋人?”
“说得都很好!”韩平赞许地点点头,做了总结,“武器落后,只是表面!更深层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制度的落后!是像这些蛀虫一样的贪官污吏!”
他指着左边那些官员漫画,“是军队的废弛!更是整个民族在长期的封闭和压迫下,像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和进取心!”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打在孩子们的心上:“林则徐的失败,是整个旧中國的失败!他用一己之力点燃了反抗的火种,却无法照亮整个黑暗的天空!他个人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所有清醒者共同的悲剧!这失败,是我们民族永远的痛,也是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不自强,就要受欺!”
下课铃声,就在这沉重的余音中,骤然响起。
“叮铃铃——”
铃声清脆,却无法立刻打破教室里弥漫的凝重气氛。
孩子们还沉浸在刚才那堂用漫画和语言构筑的历史硝烟里,小脸上带着思考的痕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黑板上那几幅震撼人心的漫画形象。
韩平深吸一口气,准备宣布下课。
“老师!”一个前排的男生突然站起来,指着林则徐的画像,急切地问,“那……那后来呢?林则徐后来怎么样了?他……他没事吧?”
孩子的声音里带着担忧,显然已经将自己代入到了那个悲壮的英雄故事里。
韩平动作一顿,看着那孩子纯真的眼睛,心头微暖。他放下黑板擦,温和地说:“后来林则徐被腐朽的清政府发配到遥远的伊犁。但他没有倒下,即使在边疆,他依旧心系国家,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在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男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的担忧化作了更深的敬仰。
“好了,同学们,”韩平提高声音,“下课!值日生……”
“老师!”又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女生,她指着黑板,小脸微红,带着点不好意思的请求,“那,那个黑板上的画能不能……先别擦?我们还想再看看,照着画。”
“对!老师别擦!”
“再留一会儿吧!”
几个胆大的孩子也跟着附和起来。
韩平一愣,看着孩子们眼中真诚的喜爱和不舍,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笑了笑,点点头:“好,那就再留一节课。值日生先不用擦了。”
“好啊!”教室里响起小小的欢呼。
韩平拿起教案本,走下讲台。孩子们看他的眼神里,除了对老师的尊敬,更多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和崇拜。
走出教室,韩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提前搞这种形式的课件,他也有不小的压力。
好在,他成功了。用他的方式,把一段沉重的历史,用漫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刻进了这些孩子的心底。
这感觉,比单纯收到稿费单,更让他感到充实和满足。
“韩老师?”一个略带惊讶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韩平转过头,是隔壁班的语文老师,王老师。
她看了眼韩平,又探头看了看教室里,孩子们正围在黑板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的样子,好奇地问:“哟,韩老师,你这节历史课上的什么内容?孩子们这反应,可少见啊!”
韩平笑了笑,还没回答,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略显严肃的声音:“韩平同志,你黑板上的那些画,是怎么回事?”
教导主任李建国,站在不远处,眉头微蹙地看着他。
显然,教室里的动静和现在孩子们围着黑板议论的景象,引起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