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天的功夫,关于赵日升的文章和韩平的漫画就在小小的县城传遍了。
出乎韩平预料,他投稿讽刺漫画并成功登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小小的县城里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起来。
赵日升?
那是房山县走出去的大作家,是挂在县文化馆荣誉墙上的大人物,他的名字自带光环,他的文章引发讨论是理所当然,但他很少写小说,诗歌百姓了解的不多,这位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些距离。
可韩平不一样啊!
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依旧陌生,但认识他的人同样不少。毕竟一个小县城能有多大,有什么风吹草动,几天时间就能传遍整个县城。
韩平家里的事情,知道的人不少。
“韩平?就是县小那个教历史的韩老师?”
“是不是父母都没了,一个人带着个四五岁小闺女的那个?”
“对对对!就是他!听说他老婆……唉,跑了!回大城市了!就剩父女俩在这熬日子!”
“哎哟,前阵子是不是还听说……他想不开来着?被救回来了?”
“就是他!画漫画的真是他?那个韩平?”
巨大的反差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人们。
在不认识的他的人眼里,韩平是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生活窘迫、甚至一度绝望轻生的普通小学老师。
结果,突然有一天他摇身一变,成了在县报上画什么讽刺漫画,还能和本县最著名作家一起被大众讨论的人?
这简直比他们平日里听的故事还精彩!
于是,从第二天一大早开始,韩平那原本门可罗雀的家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先是隔壁的张大妈,拎着半篮子刚摘的青菜,借着送菜的由头,眼神里充满了探究:“小韩啊,听说……昨天那报纸上的画,是你画的?哎哟喂,画得可真好!你说说,你咋那么会画画,以前咋没见你透露你有这能耐?”她一边说着,一边不住地往韩平的脸上瞟,似乎想找出点画家的与众不同来。
接着是巷子口修自行车的王大爷,啥东西都没带就热闹来了,“韩老师!行啊你小子!不声不响干大事了!那画,画得好!没给咱房山县的爷们丢脸。就是……你这手是啥时候学的?以前怎么没听说啊?”
然后是学校里的几位不太相熟的同事,也借着“顺路”、“看看楚瑜”的名义登门,话里话外都围绕着那幅漫画:
“韩老师,深藏不露啊!昨天那报纸我也看了,看到那副画后,我就在猜画家韩平会不会是你。嘿,结果还真是你啊!”
“画得太棒了!赵作家的文章配上你这画,绝了!”
“真没想到韩老师你还有这本事!以前在学校怎么见你没露一手?”
“韩老师画的浅显易懂,就算不识字的农民看了,都知道其中含义。”
面对这一波波或好奇、或赞叹、或带着点八卦意味的访客,韩平表现得很平静。他没有刻意回避,也没有得意忘形。
他只是面色如常,坦然地承认:
“没错,那幅漫画是我画的。”
“嗯,画漫画……也是没办法,我家里情况大家也知道,都快没米下锅了。我一个大老爷们无所谓,但我不能饿着孩子。所以就想试试看能不能赚点稿费,贴补家用,让楚瑜日子过好点。”
他的语气诚恳,带着一丝生活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坦然和一种为父则刚的责任感,“总不能一直靠大家接济,孩子看着呢。”
他的回答朴实无华,没有炫耀,也没有卖惨。
可就这么寥寥几句,却恰恰戳中了来访者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看着韩平这依旧简陋的家,看着依偎在父亲怀里、睁着大眼睛,不吵也不闹,乖巧听着大人说话的小丫头,再看看韩平虽然憔悴却依旧平静的神色,那些原本带着好奇心里的邻居和朋友,眼神都渐渐变了。
同情、理解、敬佩,取代了最初的好奇。
“唉,不容易啊小韩!”
“韩老师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硬气!好样的!”
“韩老师,有这本事就别藏着掖着,好好画!日子总能好起来!”
“就是!为了孩子,也得坚持下去!有啥难处就言语一声!”
邻居和朋友们最真诚的鼓励和的关怀,温暖了韩平的心。
韩平一一谢过,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访客。
喧嚣过后,韩家终于恢复了平静,只留下韩平和韩楚瑜这一大一小。
等人走后,韩楚瑜才仰着小脸,懵懂地问:“爸爸,为什么那么多叔叔阿姨来看我们呀?”
韩平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因为爸爸画的画,登在报纸上了呀。大家觉得好看,又好奇,就来看看。”
“哦!”小楚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明白画画是什么意思。
她的小脸上满是骄傲,抱着韩平的胳膊,高兴的说:“爸爸是画画大王!画的画最好看!”
女儿纯粹的崇拜和依恋,是韩平最大的动力。
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好奇的访客,父女俩的生活迅速回归了正轨。
在暂时衣食无忧的情况下,韩平一边教女儿读书识字和一边继续搞创作。
他觉得《成语画廊》第一个故事的投稿基本上是稳的,既然如此,他更应该再接再厉。趁着这段空闲时间,多积攒一些存稿。
因此,继续为《成语画廊》添砖加瓦,就是眼下最紧要的事。
有了《狐假虎威》的成功经验,韩平对儿童漫画的创作愈发得心应手。
他熟悉了儿童漫画的风格,也就是线条简洁流畅,角色形象夸张可爱,表情动作生动传神,画面重点突出情节,色彩明快和谐。
这种风格不需要像讽刺漫画那样追求深刻和尖锐,更注重趣味性和清晰的故事表达,再加上故事简单明了,画起来速度自然快了许多。
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天完成一个成语故事的线稿草创!
早晨,楚瑜吃完饭后,她会自己复习韩平教的知识,练练字,或者自己在院子里安静玩耍。到了这时候,韩平便会安心的伏案创作。
《守株待兔》:一个懒散的农夫靠着树桩打盹,一只撞晕的兔子倒在他脚边,远处是荒芜的田地……
《刻舟求剑》:一个呆头呆脑的书生在小船上刻下记号,船下是流淌的河水,一把剑沉在水底……
《掩耳盗铃》:一个贼眉鼠眼的人捂着耳朵去偷一个大铃铛,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
《画蛇添足》:几个人比赛画蛇,一个人画得飞快,得意洋洋地给蛇添上了脚,结果输了比赛……
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在韩平的笔下快速成型。
他的灵感似乎源源不绝,对成语典故的熟悉让他能迅速抓住故事的核心和戏剧冲突点。
速度是保证了,但线稿往往因为速度原因比较粗糙,从细节上看,无疑是不合格的。
当然,韩平并非追求速度而牺牲质量。
这些只是草稿,是故事的骨架和雏形。后续还需要更精细的誊描、更严谨的构图调整、更生动的表情刻画,最后才是上色。
现在他追求速度,是为了积攒足够的稿子,有了草稿,誊描的时候也会快许多。
当然,韩平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秉持着对内容认真负责的态度。
成语的出处、故事的逻辑、寓意的准确性,这些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毕竟,《成语画廊》的漫画,是给孩子们看的,说是成语启蒙漫画也不为过,容不得半点马虎和错漏。
为此,他特意找了个张媛媛来家里看望楚瑜的机会,厚着脸皮找她借书。
“张老师,那个……能不能再麻烦你个事?”韩平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
“韩老师你跟我还客气什么?说!”张媛媛爽快地问。
“我想找你借本成语词典。”韩平厚着脸皮解释道,“虽然脑子里大概有数,但怕记岔了细节。我的漫画是给孩子们看的东西,得严谨点。”
张媛媛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由衷地赞叹:“韩老师,你想得太周到了!这是对孩子负责,咱们当老师的,就该有这种负责的态度。你等着,我家里正好有一本《新华成语词典》,还是我读师范时买的,挺全的!我这就去给你拿!”
没让韩平等太久,张媛媛就带着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来到韩平家。
“韩老师,书我带来了,你看看合不合用。”
张媛媛将词典交到韩平手中后,笑着道。
“合用,真是太谢谢张老师了!”韩平感激道。
他只是简单翻了几页,发现词典被保护的很好。
之后的一段时间,每当韩平落笔前,都会仔细查阅词典,确认成语的准确含义、出处典故,确保故事的核心精神不出偏差。
就这样,日子在一天天过去,他过的非常充实。
虽然有些枯燥,但韩平觉得只要有女儿陪在他身边,就不会感到寂寞。
韩平像一个勤恳的农夫,画纸是田地,漫画是种子,只要他默默耕耘,总有收获的那一天。
白天,他照顾女儿,构思创作,画出一个个成语故事的草稿雏形。
晚上,等楚瑜睡了,他会对照着成语词典,对白天画好的草稿进行细致的打磨和调整,争取让线条更加流畅,构图更加合理,角色的表情动作更加生动传神。
他的生活依旧清贫,餐桌上依旧多是粗茶淡饭。
但心境却完全不同了,现在的他充满希望。每天只要看到女儿的笑容,他就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周的时间,在专注的创作中悄然滑过。
当韩平再次整理手边的画稿时,不算已经寄出的《狐假虎威》,他已经完成了七个成语故事的线稿草创!
分别是《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拔苗助长》、《井底之蛙》……七个画面各异、妙趣横生的故事雏形,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
虽然这七个漫画故事还只是铅笔勾勒的草稿,线条略显潦草,细节有待完善,但每一个故事的核心情节、主要角色的形象特征、以及最重要的趣味点和教育寓意,都已经清晰呈现。
存稿有了,现在,他就等《看图说话》的回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