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1985:从画漫画开始 > 第十章 漫画刊登
换源:


       次日,韩平早早起床,给女儿做了简单的早饭。

韩楚瑜今天格外兴奋,她知道爸爸要去领“画画的钱”,还会带她去寄那个装着漂亮画画的信封!

“爸爸,我们今天能去寄画吗?”小楚瑜一边小口喝着粥,一边眨巴着大眼睛问。

“当然能。”韩平笑着给她擦掉嘴角的米粒,“领了稿费,我们就去邮局,爸爸会把给楚瑜画的故事寄出去!”

“好耶!”小丫头开心地拍起手来。

刚收拾好碗筷,门外就响起了张媛媛清脆的声音:“韩老师,楚瑜,准备好了吗?”

“张老师!”韩楚瑜听到张媛媛的声音,像只小蝴蝶一样扑向门口。

张媛媛今天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衣,衬得佳人温婉动人,她笑着揉了揉楚瑜的小脑袋,“走,咱们一起陪韩老师领钱去!”

三人再次来到《房山报》报社。

这一次,韩平的心情与上次的忐忑截然不同,充满了期待。

在财务室,他出示了身份证明,很快就拿到了一张薄薄的稿费单。

“五元整。”办公室里的会计大姐声音平淡,但对韩平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对前世的他来说,五块钱不值一提。

但在如今,比他前世赚了千百块的外快还重要。

他在张媛媛和女儿的注视下,接过那张稿费单,这是他用笔挣到的第一份实实在在的稿酬!

“谢谢!”韩平客气道。

“不客气。”会计大姐抬眼看了看他,又看了看他身边抱着孩子的张媛媛,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韩老师,漫画画得不错,今天的报纸我们都看了。”

韩平微微一怔,随即笑着点点头。看来,报纸已经发行了。

离开报社,韩平怀里揣着稿费单,衣服里面还有装着《成语画廊》彩色画稿的信封。

他抱着女儿,张媛媛跟在身侧,三人径直走向县邮局。

邮局的绿色大门敞开着,柜台前没什么人,韩平将信封递给工作人员。

“同志,寄信。”

邮局工作人员接过信封,看了看地址,“砰”的一声轻响,邮戳落下。

“好了。”工作人员将寄件凭证递给韩平。

“谢谢!”韩平接过凭证,心情又和刚才有所不同。

走出邮局,阳光照的人浑身暖洋洋。

韩平只觉得心头一块大石落地,浑身都轻松了不少。

他看着怀里格外开心的女儿,又看看身边笑容温婉的张媛媛,一股想要庆祝的冲动涌上心头。

“走!”韩平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轻快和底气,“爸爸领钱了!我们去集市!给楚瑜买好吃的!也给家里添点东西!”

“好呀好呀!去集市!”韩楚瑜立刻欢呼起来。

张媛媛也笑着点头:“刚才会计大姐不是说刊登你的漫画的报纸发售了嘛,咱们正好买份报纸看。”

县城的集市位于老城区边缘一条宽阔的土路上,每逢特定日子便人声鼎沸。

1985年,政策持续松绑,集市如同解冻的春水,日益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虽然远不能与后世相比,但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已是难得的繁华景象。

还未走近,喧嚣的人声、牲畜的叫声、讨价还价的吆喝声便已扑面而来。

土路两旁,简易的摊位鳞次栉比。

有卖自家地里刚摘下的水灵青菜、红彤彤西红柿的农妇;有卖活蹦乱跳的鸡鸭鱼虾、也有卖猪肉的摊子;小到卖针头线脑、锅碗瓢盆的也有。

还有推着独轮车、叫卖着竹编筐篓、扫帚簸箕的手艺人……

然而,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小吃摊。

一个老汉守着油锅,金黄色的油条在热油里翻滚膨胀,散发着焦香。旁边是热气腾腾的蒸笼,揭开盖子,白白胖胖的大肉包子冒着诱人的香气。

隔着没多远,一个中年妇女熟练地摊着煎饼,面糊在鏊子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还有卖芝麻烧饼的、卖糖炒栗子的、卖五香豆腐干的……各种香气交织在一起,牢牢吸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的眼球和胃。

韩楚瑜被爸爸抱着,一进入集市,那双大眼睛就忙不过来了。

她好奇地东张西望,小鼻子不停地翕动着,贪婪地吸吮着空气中弥漫的各种食物香气。

当她的目光扫过那金黄酥脆的油条、那冒着热气的大肉包、那裹着厚厚芝麻的焦黄烧饼时……那毫不掩饰的渴望和吞咽口水的动作,清晰地落入了韩平的眼中。

她的目光在那些诱人的吃食上流连,小嘴微微张着,喉咙明显地滚动了一下又一下。

但她很乖,非常非常乖。

她知道爸爸虽然刚领了钱,但钱应该不多。即使因为年纪小,对钱没什么概念,却也知道家里不富裕,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

因此,她只是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大眼睛里充满了向往,却始终没有像其他馋嘴的孩子那样哭闹着要求:“爸爸,我要吃那个!”

女儿的乖巧懂事,让韩平一阵心疼。

他的眼眶瞬间就红了,赶紧别过头,飞快地用手背抹了一下眼角,强忍着心酸。

他停下脚步,将女儿抱得更紧些,低下头,用额头轻轻抵着女儿的小额头,脸上露出笑容,温柔地说:“楚瑜,告诉爸爸,想吃什么?今天爸爸领了画画的钱,有钱!想吃什么,爸爸都给你买!”

小楚瑜被爸爸突如其来的亲昵和话语弄得一愣。她抬起小脸,看着爸爸近在咫尺的眼睛,那里面盛满了她读不懂的复杂情绪,有心疼,有愧疚,还有坚持。

她的小心脏扑通扑通跳着,目光在小吃摊上逡巡。

集市上诱人的香气还在鼻尖萦绕。

她犹豫了又犹豫,小脑袋里飞快地权衡着。

油条?会不会太贵了……肉包子?也要好多钱吧……烧饼?也不便宜的样子……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了一个相对冷清的角落。

一个老人扛着插满红艳艳果实的草把子,上面串着的,是一串串晶莹剔透,裹着亮晶晶糖衣的糖葫芦!

这是集市上最便宜、也最常见的小零嘴之一了。

她记得妈妈还在的时候,爸爸偶尔也会给自己买糖葫芦吃。

那个味道,即使现在她还记得。

她的小手指怯生生地指向那抹鲜艳的红,声音小小的,带着不确定和一丝希冀:“爸爸……那个……糖葫芦……可以吗?一个……一个就好。”说完,她还紧张地补充道,“楚瑜可以只吃两颗……剩下的给爸爸……还有张老师吃……”

“糖葫芦……”韩平的心,在女儿懂事的让人心碎的选择面前,彻底融化了。

他用力吸了吸鼻子,将心酸压下去,脸上绽开一个带着泪光的笑容,声音柔和,充满宠溺:

“好!就吃糖葫芦!爸爸给楚瑜买最大最红的!楚瑜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他抱着女儿,身边跟着张媛媛,三人快步走向那个卖糖葫芦的老人:“老伯,来一串!要糖多的!”

“好嘞!”老人笑着取下一串最大最饱满的糖葫芦,那红艳艳的山楂裹着琥珀般透亮的糖衣,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韩平付了钱,那几分钱此刻花得无比痛快。他将糖葫芦递到女儿手中,女儿的眼睛瞬间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仿佛捧着稀世珍宝,先凑近小鼻子闻了闻那甜丝丝的香气,然后才伸出粉嫩的小舌头,试探地舔了一下那晶莹的糖衣。

“哇!好甜!”小脸上瞬间绽放出无比幸福和满足的笑容,纯粹而耀眼,旋即,她把糖葫芦递到韩平嘴边,“爸爸,吃!”

韩平看到了女儿的坚持,只能咬下一颗山楂。

酸酸的山楂肉混合着脆甜的糖衣在口中化开,那滋味,是他重生以来尝过的最甜的味道。

见爸爸吃下糖葫芦,小丫头咯咯笑了起来。

接着,她又把糖葫芦伸向张媛媛那边,“张老师,你也吃,糖葫芦可甜了!”

“唉?还有我的份吗?”张媛媛有些意外的笑道。

小丫头的举动让她暖心的同时,又让她有些犹豫。

毕竟,人家父女俩吃一串糖葫芦,她一个外人吃的话,是不是有些不像话?

不过,耐不住小丫头的坚持,她还是咬了一颗糖葫芦。

“嗯,真甜!”

就这样,韩平抱着女儿,三人你一颗我一颗,分享着这串糖葫芦。

三人一路有说有笑,在喧嚣热闹的集市中穿行。

韩平用那五块钱的一部分,给女儿买了一块印着小花的棉布,准备给她做件新衣裳。

就在韩平父女享受着难得的温馨集市时光时,刊载着赵日升评论文章和韩平讽刺漫画《不堪重负》的当期《房山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房山县乃至周边几个县市,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浪。

这份地方小报,平日里读者主要是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和部分市民。但今天,它成了许多人争相传阅的焦点。

在县委大院的办公室里,几位干部凑在一起,指着报纸上那幅漫画,低声议论:

“啧,老赵这文章,火力够猛啊!直指要害!”

“你看这漫画!画得太形象了!这不就是XX乡前阵子闹的那档子事吗?这幅漫画都画出来了!绝了!”

“这幅漫画的作者叫韩平……怎么没听过?他画得是真犀利!跟赵老师的文章配在一起,简直是绝配!相得益彰啊!”

在县文化馆的阅览室里,几位老同志也在仔细读报。

“日升同志的文章,一如既往的有风骨!敢说话!”

“叫我看,这漫画才叫点睛之笔!光看文章可能还觉得太收敛了,配上这画,才能体现出农民的不容易啊!”

“是啊,图文结合,这效果……比单纯发十篇社论都强!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

在县小学老师们的家里,也有人看到了这份报纸。

“赵作家这文章写得好!有深度!这漫画……画得更好!一针见血!”

“韩平?难道是我们学校的韩老师?”

“如果真是韩老师,可太不容易了,”

“韩老师的画是真有水平,这讽刺的功力,不一般!”

甚至在街头巷尾的茶馆、理发店里,只要有人拿着这份报纸,总能引起旁人的注意。

“哎,老李,看啥呢?哟,这画……画的是啥?”

“嗨!就是骂那些乱收钱的!你看画里面农民被压的……再看旁边这肥头大耳的……画得太像了!”

“对对对!我有亲戚在乡下,就说他们那什么费什么费一大堆!这画,解气!”

赵日升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家乡名人的影响力,文章本身就如同一柄重锤,敲响了警钟,引发了思考和讨论。

而韩平的漫画《不堪重负》,则用最直观、最形象、最具冲击力的方式,将文章所批判的现象赤裸裸地解剖开来,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它的讽刺辛辣精准,形象生动夸张,极具视觉震撼力和传播力。

两者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文章为漫画提供了深刻的背景和思想支撑,漫画则为文章提供了最有力的视觉佐证和情感共鸣点。

人们在讨论赵日升文章的观点时,会不自觉地引用漫画中的形象。而在谈论漫画的讽刺效果时,又会自然联想到文章所揭示的深层问题和根源。

“相得益彰”——这个词成了许多人评价这期报纸版面的共识。

韩平的名字,连同他那幅风格鲜明、直指时弊的漫画《不堪重负》,第一次跳出了小小的县城,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虽然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个“韩平”是谁,但这幅画所带来的冲击和它所引发的讨论,已经成功破圈。

而此刻的韩平,对此还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