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远离喧嚣市中心的一栋岁月痕迹明显的办公楼里,正是《看图说话》编辑部所在。
编辑部办公室不算小,入目可见就有六张办公桌。
办公室靠墙的文件柜塞满了稿件和过刊,墙角堆放着等待处理的读者来信和退稿。
这间办公室的采光不错,天气好的时候能为编辑部省不少。
此时正是上班时间,编辑们有的在低头看稿,有的在小声交流。
其中一位年龄在四十来岁的中年编辑叫陈国栋,他是编辑部的资深编辑,也是负责初审漫画稿件的主力。
此刻,陈国栋正皱着眉头,心里充满了无力感。
他面前摊开着一份新收到的投稿,只看了几页,便重重地叹了口气。他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他拿起旁边的红笔,在稿件封面页上写了不予采用几个字。
“唉……”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简单的一声叹息,其中却饱含着无奈和深深的忧虑。
这已经是他今天审阅的第七份投稿了,无一例外,全部毙掉。
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确实吹遍了神州大地,文艺界迎来了久违的松绑。
文学期刊、青年杂志、甚至一些通俗读物都卖得如火如荼,街头巷尾的书报亭人满为患,群众对精神食粮的渴求迸发出惊人的购买力。
这本该是文化和出版事业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个黄金时代,似乎唯独漏过了他们《看图说话》。
不,不只是他们,应该说和儿童、漫画沾边的都不好过。
生存困难!
这四个字像沉重的石头压在陈国栋和所有编辑部成员的心头。
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核心问题,陈国栋看得清清楚楚。
整个社会,对漫画家,尤其是儿童漫画家,太不重视了!
在主流观念里,漫画是什么?
是小人书,是给小孩子消遣的玩意儿,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边缘艺术。
画家?
那得是画国画、油画、搞版画雕塑的才叫艺术家!
画漫画的?尤其还是画给小孩子看的漫画?那算什么正经职业?
漫画家既没有崇高的艺术地位,也缺乏稳定的经济回报。
有才华、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谁愿意投身于此?
更遑论去研究儿童心理,琢磨如何用画面逗乐孩子、启迪心智了。
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因为不重视,所以漫画界人才匮乏,专业且优秀的儿童漫画家可谓凤毛麟角。
许多投稿者要么是业余爱好者,画工粗糙,叙事混乱。要么是美术院校的学生练笔,作品充满个人表达,却严重脱离儿童审美和接受能力。
因为缺乏专业人才,自然难以收到高质量的稿件。
陈国栋每天面对的大多是构图呆板、形象单一、故事乏味或说教意味浓重、色彩运用要么过于灰暗沉闷要么就是刺眼俗气的作品。
说句泄气的话,他觉得几十年前的漫画都比现在的漫画作者画的好看。
这些作品,别说吸引孩子,连他这个审稿的都觉得味同嚼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没有好稿子,期刊内容质量自然难以提升。
故事老套,画面缺乏吸引力,读者自然会大量流失。
就比如《看图说话》杂志,经历过最初几年的爆发后,可以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孩子们是最诚实的读者。
不好看?
那就不看!
现在谁家都不富裕,家长也不会花冤枉钱。与其买孩子不喜欢看的杂志,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买文学杂志上。
就算买儿童杂志,也是买《少年报》《青年报》之类的刊物。
因此,他们这类儿童漫画刊物的销量,自然是一期不如一期。
虽然凭借着创刊十年的品牌积累和全彩印刷的稀缺性,《看图说话》目前还能勉强维持,靠着幼儿园和小学的订阅和一些老读者的支持,赚着微薄的利润,尚不至于立刻关门大吉。
但陈国栋只要想到《看图说话》杂志已经连续六个月下滑的销量,心情就越发沉重。
去年年末,国务院发布《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要求期刊出版单位自负盈亏。
此前,我国报刊杂志多依赖财政拨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1984年的政策调整标志着我国报刊行业开始向市场化转型,推动期刊业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
这份通知如同一道催命符,悬在了《看图说话》的头顶。
现在还能赚几个钱,勉强糊口,但如果销量继续这样低迷下去……自负盈亏?拿什么盈?拿什么亏?
在这么下去,恐怕他们杂志离停刊解散的日子也不远了!
想到编辑部里那些同样为这份事业默默奉献、充满理想却日渐绝望的年轻同事,想到那些可能再也看不到有趣图画书的孩子们,陈国栋就觉得胸口堵得慌。
他即是为杂志的命运担忧,又是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陈国栋四十多岁的人了,如果不在这个单位……他简直不敢想象那个结局。
“唉……难道儿童漫画,真的就找不到出路了吗?”他喃喃自语,目光扫过桌角那厚厚一摞等待他审阅的投稿信封,眼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力感。
他机械地拿起下一个信封,来自……
“河北省,房山县?”
他例行公事地拆开信封,抽出里面的稿件,里面的东西似乎比一般的投稿厚实一些。他展开画稿——
《成语画廊》之《狐假虎威》
当那几页彩色画稿完全展现在陈国栋眼前时,他本有些混不在意的表情,突然变了。
瞳孔骤然收缩,似乎看到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这……这是……”
他下意识地扶了扶下滑的眼镜,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几乎要将脸贴到画稿上!
冲击!
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活泼又充满智慧的视觉冲击力,像一道强光,瞬间刺穿了陈国栋心中积郁已久的颓丧之气!
首先抓住他眼球的,是那鲜明到近乎耀眼的色彩运用!
这不是那种业余画家七窍通了六窍的色彩运用,而是那种赏心悦目、充满童趣、妙到毫巅的色彩搭配!
熊猫博士的黑白色的身体搭配蓝色小马甲,机器人歪歪充满未来感的圆球身体和,老虎的橙黄条纹,狐狸狡猾灵动的火红皮毛,森林生机勃勃的深绿,天空纯净的淡蓝……
几幅画的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强烈,却又在韩平精准的掌控下达到了奇妙的平衡,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明亮、欢快、生机盎然的气息!
光是这色彩,就让人眼前一亮,心情不由自主地轻松愉悦起来!
这在他审阅的无数灰暗、沉闷或配色混乱的投稿中,简直是鹤立鸡群!
除了色彩外,还有那前所未见的角色形象设计,也让他叹为观止!
熊猫博士不再是动物园里那种写实的熊猫,也不是此时的那种过于简化幼稚的造型。
它圆滚滚的身体穿着合体的蓝色小马甲,显得憨态可掬又可靠;大大的黑眼圈眼睛闪烁着温和智慧的光芒。手里的书籍和头上那副随时可能滑落的夸张大眼镜,既点明了他知识分子的身份,又增添了无穷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这形象既保持了熊猫特色,又有超凡脱俗的卡通审美,可爱而不幼稚,智慧而不刻板!
机器人歪歪,更是一个天才的设计!
完全跳脱了此时科幻作品中方块盒子一样的机械人形象。
圆润流畅的线条拼接成身体,关节处可爱的螺丝钉装饰,特别是那个作为脑袋的大显示屏!可以变幻出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情符号(“?”、“!”、“^_^”、“X_X”),瞬间赋予了它拟人化的灵魂!
那根标志性的、微微歪斜、偶尔闪烁小灯泡的天线,不仅呼应了“歪歪”的名字,更完美地诠释了它那充满好奇心、有时又有点小迷糊的独特个性!
未来感与萌感的完美融合,充满了想象力和亲和力!
故事中的角色同样生动有趣。
呆萌的老虎、狡猾的狐狸、惊慌逃窜的小动物……每一个故事里的角色都设计得特征鲜明,表情生动夸张,充满戏剧张力和卡通式的喜感!
这……完全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视觉大餐!
然后,是那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分镜叙事!画面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重点情节用特写突出,如狐狸得意的脸、老虎恍然大悟的“O”型嘴,视角的变化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代入感。
故事脉络清晰无比,即使不看文字,仅凭画面,孩子也能大致理解发生了什么!
这叙事功力,绘画技巧绝非业余爱好者可比!
最后,是那寓教于乐的完美结合!
故事本身源自经典成语《狐假虎威》,内核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但韩平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角色、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巧妙地包裹在欢乐的故事之下。
熊猫博士在结尾处点题,简洁明了,水到渠成。
有趣,好看,还能学到东西!
这不正好符合《看图说话》对漫画作品的要求吗?
陈国栋看得如痴如醉,多少年了……不,应该说他从来没有在自家刊物上看到过这么出色的作品!
他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这仅仅几页的故事,心中的震撼和惊喜如同惊涛骇浪,一浪高过一浪!
国内目前的漫画家……他脑海中闪过那些投稿者的名字和作品。
他们中不乏有绘画功底的人,但很多人放不下身段,或者说,根本不懂得如何“讨好儿童”。
他们要么追求所谓的艺术性,画得作品晦涩难懂,属于自娱自乐。要么带着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画面刻板陈腐,比之几十年前的作品还不如。
要么就是简单地模仿一些舶来的、并不符合国情,缺乏灵魂。
他们认为画儿童漫画上不得台面,是小儿科,不愿意深入研究儿童的喜好和心理。
但眼前这个来自房山县的漫画家韩平……他完全不同!
他的漫画,从角色设计到色彩运用,从分镜叙事到故事内核,完完全全是为了让孩子爱看、看懂、看得开心而生的!
他放下了所有无谓的文化人的脸面和艺术家的矜持,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儿童创造快乐,这份伟大事业中!
这种纯粹性,在当下国内的漫画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啊!
“完美……太完美了……”陈国栋喃喃自语,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这不仅仅是一份画稿,这简直是给濒死的《看图说话》送来的一剂强心针!
《看图说话》有救了啊!
故事完美,画面完美,理念完美!
这绝对是国内罕见的、甚至是独一份的儿童漫画佳作!
其成熟度和完成度,远超他审阅过的所有投稿,甚至比编辑部之前刊载过的许多作品都要优秀!
巨大的喜悦刺激之下,连日来的阴郁被一扫而空!
陈国栋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太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但他已经顾不得这些。
没有丝毫犹豫,陈国栋拿着画稿,大步流星地冲出办公室,朝着走廊尽头那间挂着“主编”牌子的办公室疾步走去。
他心中只有一个无比强烈的念头:
“我们的刊物……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