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附身家族,从架空大明朝开始 > 第23章 龙颜大悦
换源:


       商贾们正准备告辞时,为首的浙商老者忽然驻足,他转身看向方尘,语气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和期盼。

“大人,敢问这分售权,是永久的吗?”

这话一出,刚要迈出门的商人都顿住脚步,齐刷刷回头望来,眼底满是焦灼。

若是永久权限,莫说一百一十五万两,便是五百万两,他们也甘愿砸锅卖铁去争,往后世世代代躺着赚钱,这买卖稳赚不赔。

杨荣正低头数着清单上的银数,指尖划过

“一百一十五万!一百万!八十万……”

算到最后竟有六百八十多万两,惊得杨荣指尖都在发颤。

他原以为能收几十万两便算大功告成,没承想竟是近七百万两的巨款,这数字足够填满今年的一切开支,方尘这法子,简直是点石成金!

方尘却摇了摇头,“哪有永久的买卖?权限定五年,五年期满后,重新竞价,价高者得。”

“什么?”刚松了口气的商贾们顿时炸了锅。有人忍不住急道。

“五年?那前三年岂不是都在回本?后两年才能赚些利润,这……”

更有人低声嘀咕:“早说五年,刚才报价也不会这么狠了……”

包间刚散去的人又缠了上来,几个商人脸色涨红,显然对这期限很是不满。

方尘斜睨着他们,冷笑一声,“嫌短?那现在你们便可退出,我这就把名额让给候补的商号。”

这话一出,再没人敢吱声商贾们心里飞快盘算。

即便五年,江南省一年少说能售上千瓶,单瓶净利四十两,五年便是二百万两,扣除一百一十五万成本,净赚近百万,怎么算都不亏。真要退出,怕是连汤都喝不上。

浙商老者干笑道,“大人说的是,五年便五年,规矩由大人定。”

其余商人也连忙附和,脸上堆着笑,心里却暗暗咋舌。

这方尘年纪轻轻,心思却这般缜密,既让他们掏出天价,又用期限拿捏着,半点便宜都占不到。

方尘懒得再与他们周旋,挥了挥手,“三天内缴清全款,现银不足的,用地契、商铺抵押也行,逾期作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冷硬。

“滚吧。”

商贾们哪敢多言,纷纷拱手告辞,出门时脚步都有些踉跄,却没人真敢有怨言。

走廊里还飘来他们低声的议论,“五年就五年,先把这波钱赚了再说……”

“江南那块地,五年足够翻本了……”

包间里终于清静下来,只剩方尘与杨荣。杨荣捏着那张写满银数的清单,手还在抖。

“六百八十多万两,方学士,这……这简直是奇迹!”

方尘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商贾们匆匆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浅笑。

“他们不是怕我,是怕没这赚钱的门路。”

他转过身,接过杨荣递来的清单,指尖划过那串惊人的数字。

“有了这笔银子,皇帝那应该能交代了吧。”

杨荣攥着那张近七百万两的清单,脸上的笑意几乎要溢出来。

“陛下见了这数字,定会龙颜大悦!方学士啊,你这脑袋到底怎么长的?竟能想出这般妙招,在下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仔细看着面前的方中宪,方中宪明明是一个被酒色掏空的人,为何频频能想出这种法子。

方尘摸了摸鼻子,笑意里带了几分坦然,“不过是些寻常法子,算不得什么。”

这些在后世司空见惯的商业逻辑,放在大明朝却属新奇。

没有成熟的市场规则,商人多靠经验摸索,自然想不到用暗标、分售权这类手段撬动巨额财富。

他话锋一转,神色郑重起来,“对了杨大人,工坊那边的产量可得跟上,接下来各省分售铺开,少说要备几万瓶货,断不能断供。”

“放心前些日子我特意去查过库房,货架堆得满满当当,单是库存就有十万瓶左右,足够支撑一阵子了。”

“那就好。”方尘松了口气,又叮嘱道。

“还有件事,作坊制造工序必须拆分,分批次、分工坊完成。

蒸馏、调香等各环节交给不同工匠,每人只懂一环,绝不能让完整法子外流。”

杨荣眼底闪过一丝赞许,“这个我早想到了。工坊规矩已立,工匠进出必须全身搜查。

衣物、器具都要登记在册,连喝的茶水都得在指定处饮用,绝不让半分香料,半张配方纸带出工坊。”

方尘这才彻底放下心,“有杨大人坐镇,我便再无顾虑了。”

“走吧,我们去见陛下。”

御书房内,朱棣正在草拟前线的战报,这战报自然是广西叛乱的。

“陛下!大喜!”杨荣掀帘而入,声音里的激动压都压不住,将那张写满银数的清单高高举起。

朱棣抬眸,见是二人同来,放下朱笔笑道。

“什么喜事?”

待看清清单上的数字,他原本沉稳的目光骤然发亮,一把抓过清单细看,

六百八十万两,这是银两?”

杨荣忙将方才醉香楼的情形一五一十禀明朱棣,再次看准清单上六百八十万两的银数,那感觉完全不一样。

朱棣握着清单的手猛地一顿,竟怔怔地站在原地,半晌未动。

“这数字……当真不假?”朱棣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

杨荣躬身回道,“千真万确!陛下,商贾们已立文书,三日内便会将银钱缴清入库。”

朱棣这才缓缓抬眼看向方中宪,眸光流转间,想起了先前商议收益分成的情形。

那时方中宪只愿领一成利,余下九成归朝廷,是他朱棣执意要改作五五分成。

他总觉方尘辛苦操持,从研发到铺售事事亲为,只拿一成实在太少。

朱棣为立形象,当场拍板要五五均分,方尘再三推辞,终究拗不过他的旨意,才勉强应下。

想到此处,朱棣心里竟掠过一丝心疼,这六百八十万两按五五分成,方尘要得三百四十万两。

可转念一想,若非方中宪这般巧思策划,桩桩件件都想得周详妥帖,哪有这泼天的银钱入国库?

这般功绩,莫说半成,便是再多些也该当。

念及此,那点心疼便烟消云散,只剩满心的赞许与释然。

朱棣龙颜大悦,“好!好个方中宪!竟能让这些商贾掏出这般家底,北疆的军饷,下西洋的钱粮,这下都有了着落!”

他转向方尘,眼中满是赞许,“中宪,这法子是你一手促成,功不可没。

说吧,想要什么赏赐?金银田宅?还是升授官职?朕今日都依你。”

御书房内一时静了下来,杨荣也看向方尘,心想这般大功,便是求个布政使司的实职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