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尘垂首思索,他原想求陛下让小女方瑶在皇家宴会上露个脸,可转念一想,这般私愿太过突兀,贸然提及反倒显得刻意。
他终究压下了念头,另起了心思,方尘躬身道。
“陛下,臣别无所求,只想要一处宅邸,最好是靠近皇城的。”
朱棣朗声大笑,抬手便要吩咐内侍拟旨,“就这点要求?那朕应允了!来人,赏赐方爱卿…”
“陛下且慢!”方尘连忙出声打断,抬头时眼中带着几分恳切。
“臣要的不是南京城的宅子,是北直隶北京的地,而且臣不要现成宅邸,只需靠近未来皇宫的一块地便好。”
朱棣闻言微怔,眉梢轻挑,“北京?未来皇宫?”
他虽已决意迁都北京,正在规划宫城,但此事尚未完全公开,也许是和杨荣这些官员打了交道从他们身上听闻的吧?
虽不知这年轻人打的什么算盘,但区区一块地而已,不值当深究。
“既是中宪所求,那朕准了,赐你靠近未来宫城的十亩地,明日让户部给你勘合文书。”
“谢陛下隆恩!”方尘躬身叩谢,嘴角忍不住悄悄勾起。
十亩地虽比预想中少了些,但靠近未来皇宫的地界,已是千金难买。
他心里早已翻腾起别样的盘算,待迁都之后,这地界便是京城最金贵的所在。
起身时,方尘眼底藏着掩不住的兴奋,旁人只当他求地建宅,谁能知他心里装着更长远的蓝图?
用水泥夯实地基,再想法子琢磨出钢筋,虽然如今炼钢技术粗陋,造不出坚韧的钢筋,可五十年不够便等一百年,到时总有法子攻克。
等在这皇城根下建起十几层高的楼层,来往官民、甚至皇家贵族见了,定会惊得合不拢嘴。
朱棣见他谢恩时难掩雀跃,只当他是得了好地欢喜。
“不过十亩地,怎生乐成这样?往后好好做事,想要什么,朕再赏你便是。”
“臣谢陛下体恤!”方尘再次躬身。
宫门外,方尘与杨荣并肩走在宫道上,杨荣见方尘一路蹙眉沉思,脚步都慢了半拍,他忍不住好奇开口。
“方学士,瞧你眉宇间似有心事,可是方才陛下赏赐之事还有顾虑?”
方尘轻轻摇头,“倒不是顾虑赏赐,只是在想一种材料的制造方法。”
他心里正反复琢磨水泥的配方,上一世只知这东西坚硬如石,是筑城修坝的利器。
却记不清具体如何配比,只模糊记得需石灰、黏土,或许还要掺些石膏之类的石料,可那精确的比例,却怎么也抓不住。
杨荣愈发好奇,脚步微顿,“哦?是什么物件能让方学士这般费神?不妨说说,或许我能帮着参详一二。”
方尘苦笑一声,“是种特殊的材料,凝固之后坚硬异常,寻常锤子都砸不烂,我知晓大致要用哪些原料,可具体的配比却摸不准门路,正愁如何试验。”
“竟有这般奇物?”杨荣眼睛一亮,脚步都停住了。他久在朝堂,深知水利、城防的难处。
每年堤坝溃决、城墙倾颓,不知耗费多少民力财力,若真有这等坚不可摧的材料,岂不是能省下无数功夫?
他上下打量着方尘,半信半疑道。
“方大人莫不是诓我?这世上真有砸不烂的材料?”
方尘语气笃定,“绝非虚言,我这就打算去寻工部尚书,借些匠人,场地,再备齐石灰,粘土,石膏这些石料,一点点试验配比,总能琢磨出来。”
杨荣虽不懂造物之术,却信方尘的本事,闻言抚掌道。
“若真能成,便是大功一件!只是工部匠人虽多,未必懂这新法,中宪可要多费些心思了。”
他虽好奇这材料究竟是何模样,奈何还有政务在身,与方尘又说了几句,便拱手作别。
看着杨荣离去的背影,方尘深吸一口气焦虑淡了些,反倒生出几分期待。
他转身朝工部衙门的方向走去,心里暗道。
“哪怕试上百次上千次,也要把这水泥造出来,有了它,北京那十亩地上的高楼,才有了根基。”
工部衙门的大门内,铁器撞击的声音此起彼伏,混着炭火气与汗水味扑面而来。
工匠们赤膊抡锤,廊下堆着刚锻好的刀枪坯子,处处透着赶工的紧张。
方尘被引至正堂时,宋礼正对着一堆兵器图纸蹙眉,见他进来只抬眼略一点头,语气平淡。
“方学士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贵干?”
“宋尚书,晚辈今日来,是想向工部借些人手。”
方尘没绕弯子,直接说明来意,“只需几位懂石料配比的老工匠,再借一处空院,做些材料试验。”
宋礼放下图纸,好奇问道,“借人?方学士怕不是忘了,北疆和广西现在战事要紧,陛下催着赶制八千副铁甲、两万柄长刀,工部上至匠人下至杂役,连吃饭都在工坊里,哪有闲人给你折腾?”
方尘连忙补充,“晚辈并非要借主力匠人,只需三五个熟悉石灰、黏土性子的老师傅,用些寻常石料做配比试验,绝不耽误兵器赶制。”
宋礼却摆了摆手,语气冷了几分,“方学士,工部是掌国之利器的地方,刀枪甲胄,防水利才是正经事。
你那香水生意赚了银子是你的本事,但工部的匠人是用来保家国的,不是陪你做新奇玩意儿的。”
他目光扫过方尘,带着几分轻视,“要人手没有,要场地更没有,你还是请回吧。”
方尘看着宋礼紧绷的侧脸,听着院外不停歇的锻打声,心如明镜。
战事吃紧,兵器赶制确实是头等大事,宋礼拒得不无道理。
可他能感觉到,这份拒绝里不止有忙碌的缘由,更藏着几分老臣对他这突然冒头的新贵的疏离,或许还瞧不上他这非正经政务的试验。
方尘还想要争取一下,毕竟工部的人都是熟练的匠人,后续制造肯定会比较简单。
“宋尚书,这材料试验若成了,将来筑城墙、修堤坝都能用,能省无数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