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出一张A4纸,上面是我所画的简易地形图。
“渠畔,只做这个圈。富翔工业园,加周边三个大型城中村。区域小,熟人经济,知根知底。
核心就三点:
第一,低抽成。商家只抽12%-15%,骑手每单实得比平台高20%以上。
第二,快。范围小,骑手路线熟,目标二十分钟送达。
第三,服务本地化。客服是我们自己人,处理问题快,人情味儿浓。”
我指着计划书上的数字:“我们测算过,初期只要接入五十家核心商家,日单量做到五百单,平台就能微利运转。
靠的是薄利和口碑积累。
商家成本降了,可以降价或提升品质吸引顾客。
骑手赚得多、罚得少、有归属感,服务自然好。
用户得了实惠和速度,复购率就高。这是一个小范围的、良性的闭环。”
我放下手机,用诚恳的目光看着赵海生:
“赵哥您做便利店的,最清楚街坊邻居的消费习惯。我们不需要烧钱抢市场,只需要扎扎实实服务好这一片地头,把口碑做起来。就像您的便利店,开在社区门口,图的就是个方便、放心。渠畔,想做的就是一个‘线上食堂’。”
赵海生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花生米的红皮。
我说完,他沉默了片刻。
眼里却已没有刚才的轻蔑,看来他是真的把这个计划在心里想了想。
大排档的喧嚣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静音键。
我和吴克紧张地看着他,大气不敢出。
因为我们需要他的客源。
“嗯……”
赵海生终于开口,拿起酒杯抿了一口,目光扫过我和吴克。
“想法……很实在。切入点抓得准,避开了平台的锋芒,打的是人情和效率牌。像老吴说的,接地气。”
我和吴克的心都提了起来。
“但是,”
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
“启动资金呢?技术维护费用呢?前期单量起不来,骑手工资和补贴怎么扛?商家信任度需要时间积累,这段时间的推广成本谁承担?还有,如果平台搞个定向补贴,专打你这个区域,你怎么办?”
问题像冰雹一样砸下来,每一个都直指核心的脆弱点。
不愧是能开连锁便利店的人,想法就是全面。
“资金,”
我深吸一口气,思考的措辞。
“我和吴哥先顶着。我写书能赚点,吴哥……也能支持一部分。技术外包费用已经谈妥,前期功能极简,成本可控。骑手工资,初期按单结算,保底加提成,比平台高就有吸引力。推广,靠地推,我和吴哥亲自跑,发传单,一家家谈商家,成本就是人工和印刷费。我们预算有限,只能靠笨功夫。”
我顿了顿,迎上赵海生的目光:
“至于平台打压……我们小,船小好调头。他们补贴,烧的是投资人的钱,烧不起太久。我们靠的是实打实的让利和街坊的信任。他们补贴一停,用户自然回流。只要我们服务够硬,口碑够好,就站得住。而且,赵哥,您的便利店遍布这片区,本身就是天然的流量入口和信任背书。如果我们能合作……”
“合作?”
赵海生挑了挑眉,似乎来了兴趣。
“对!”
吴克抢过话头,眼睛发亮。
“海生,你那些便利店,就是现成的‘前置仓’和自提点啊!我们可以让在你店里扫码下单的用户,得到些许优惠。或者下班路过自提,多方便!省了配送费!你店里还能多引流!双赢!”
赵海生摩挲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桌上的鲈鱼热气渐散,凝固的油花在灯光下显得暗淡。
远处,老张的儿子正费力地蹬着三轮车,给熟客送最后几份宵夜,背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拉得很长。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一秒都像度日如年。
终于,赵海生拿起酒瓶,给自己满上,又示意我们举杯。
“老吴,小秦,”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分量。
“这事儿,听着悬,但你们这股劲儿,让我想起我当年开第一家小卖部的时候。”
他笑了笑,那笑容里多了几分真实的温度。
“行,我掺一股。便利店这块,我支持。具体怎么弄,再细谈。”
清脆的碰杯声响起。
冰凉的液体滑入喉咙,带着麦芽的苦涩。
这杯酒,不再是昨夜畅想未来的豪情,而是真正步入商业战场的号角声。
吴克用力拍着我的肩膀,笑得见牙不见眼。
赵海生则恢复了生意人的沉稳,开始询问更具体的细节。
“渠畔计划”,在老张大排档里,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下,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
它有了第一个重量级的盟友,有了落地的第一个支点。
理想的空盒,开始向现实延伸。
日子在键盘的敲击、商家的走访、与赵海生的反复沟通中,像被上了发条般飞驰。
窗外的景色,从盛夏的浓绿,悄然染上了初秋的淡金。
不知不觉,一个多月已经过去了。
银杏树的叶子边缘,开始透出浅浅的黄。
《真心假意》的剧情渐入高潮。
秦川终于拿到了能撼动林氏集团根基的关键证据,却陷入更危险的漩涡。林婉若即若离的态度下,藏着更深的算计还是无法言说的情愫?
读者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评论区如同沸腾的油锅。
“大大快更!卡在这里是要我命啊!”
“秦川快跑!有埋伏!”
“林婉到底是白月光还是黑寡妇?急死我了!”
黑猫后台的数据,也随着剧情高潮一路飙升。
单日稿费突破一千五已成常态,最高甚至逼近两千。
稿费入账的短信提示音,成了这段忙碌时光里最动听的背景音乐。
这笔钱,毫不犹豫地流入了“渠畔计划”的账户,变成了“渠畔”计划中流动的水源。
渠畔的骨架正在搭建。
周老板团队的小程序已经出来,界面简陋。
但核心功能:用户点餐、商家接单、骑手抢单追踪,基本跑通。
测试时,看着代表骑手的简陋小图标在地图上缓慢移动,我和吴克在电脑前傻笑了半天。
这粗糙的胚胎,却承载着我们沉甸甸的希望。
与赵海生的合作细节也敲定了。
他在花都市区的十五家核心便利店,将成为渠畔的首批“社区驿站”,提供扫码下单、商品展示(摆放合作商家的菜单二维码和宣传单)、以及自提服务。
由于省去了配送费,所以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吸引力巨大。
赵海生甚至承诺,初期会利用自己的会员系统,为渠畔做定向推送。
我也庆幸于,我们所找到的是赵海生这么一个有力盟友。
听吴克所说,几乎整个花都市的连锁便利店都有他的一部分。
地推是场硬仗。
我和吴克,加上赵海生临时支援的一个得力店员小刘,组成了三人地推小队。
我们像勤恳的工蜂,在富翔工业园上下班的人潮中穿梭,在城中村狭窄喧闹的巷子里挨家挨户敲门。
“老板,看看我们渠畔外卖!抽成低,只要12%!配送快!顾客省钱,您多赚!”
吴克的大嗓门是他的招牌武器。
小刘也有样学样。
我则负责展示手机上的小程序界面,讲解操作流程,并分发印着大大二维码和“首单立减5元”的传单。
我们三人遭遇过冷漠的白眼,听过质疑,也尝过被不耐烦的店主直接轰出来的滋味。
汗水浸透T恤,喉咙干得冒烟,双腿像灌了铅。
但每当遇到像老张那样对平台高抽成深恶痛绝的店主,或者像小马那样对平台罚款制度满腹怨气的骑手,看到他们眼中亮起的光,听到一句“听起来还行,试试看”。
所有的疲惫仿佛瞬间被洗刷。
那是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
这对我来说,与写小说时被读者催更的满足感截然不同。
更世俗,也更踏实。
傍晚,拖着几乎散架的身体回到出租屋,连饭都懒得做,我胡乱塞点面包。
打开电脑,文档里是等待更新的《真心假意》。
秦川正面临生死抉择,林婉的枪口似乎若隐若现。
读者的催更留言像雪花般堆积。
身体是疲惫的,精神却在两线作战的拉扯中异常亢奋。
一边是虚构世界的风花雪月,一边是现实世界的坎坷荆棘。
一边是上帝般的创造快感,一边是工匠般的艰难拓荒。
两者奇交织、碰撞,榨取着我的每一分精力。
我在虚构中洞察人性,在现实中体会冷暖。
两种视角的切换,如同淬炼。
我对这种生活开始感到着迷。
“渠畔生活”小程序正式上线的前夜。
没有盛大的发布会,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
只有我们三个成员,加上周老板派来的一个技术支援,挤在吴克那间的客厅里。
几台电脑亮着屏幕,显示着后台管理界面,数据还是一片沉寂的灰色。
桌上摆着外卖,从老张排档特意点的卤味和炒粉。
算是给自家平台第一单捧场,也带着点仪式感。
“老张可是我们001号商家!”
吴克指着订单,颇有些得意。
“骑手呢?谁接单?”小刘问。
“我!”
吴克一拍胸脯。
“老子亲自当001号骑手!给我闺女送夜宵去!”
为了不影响到我们,他女儿早就被哄睡了,这单显然是个测试。
气氛有些紧张,又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像等待第一声啼哭的产房。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突然,吴克的手机发出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叮!您有新的渠畔订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
后台灰色的数据条猛地跳动了一下!
像是初生的婴儿睁开眼看世界。
“来了!”
吴克低吼一声,手忙脚乱地拿起手机,点开骑手端APP。
地图上清晰地显示出商家(老张排档)的位置和他家的位置。
他抓起桌上打包好的卤味和炒粉,风一样冲出门去。
我们几个围在电脑前,死死盯着后台。
代表骑手吴克的蓝色小点,在地图上笨拙而坚定地移动着。
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定位准吗?”
“这个精度,还行。”
“速度怎么样?”
“跟大平台差不多。”
“配送状态更新及时吗?”
“5秒一次更新,应该可以了。”
问题一个接一个抛给技术员。
他是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叫小周,是周老板的儿子。
我目测应该是刚大学毕业,看样子应该是学计算机的。
他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额头冒汗:“正常!一切正常!”
终于,蓝色小点抵达了目的地。
几秒钟后,后台状态刷新:订单完成!
紧接着,用户端(吴克家)的评价跳了出来:五星好评!送得真快!
“噗——!”
客厅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笑声,紧张的气氛瞬间被冲散。
成功了!第一单!
从下单到送达,只用了十四分钟!
虽然这只是自导自演的内部测试,虽然系统简陋,用户只有一个,
但这声清脆的提示音,这枚跳动的蓝色光点,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我死寂的野心。
我们互相击掌,啤酒罐碰得砰砰响。
吴克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怎么样?送到了?”
“还行,系统第一次测试没有问题。”
我们回道。
庆功宴开始了。
卤味的咸香,炒粉的劲道,冰啤酒的刺激,充盈着这间杂乱的客厅。
也充盈着我内心的荒原,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这不是成功的终点,只是我漫长征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起点。
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此刻,火种已经点燃。
“干杯!”
吴克举着啤酒罐,粗声吼道,“为了咱们的‘小水渠’!”
“为了渠畔!”
我和小刘、小周应和着。
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巨大的平台Logo在远处高楼的LED屏上闪烁。
而在这片钢铁森林的一隅,一条微小的“水渠”,终于流出了第一股细流。
它微弱,却带着生命的温度,固执地向着干渴的土地渗透。
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汇入河流,并引领河流的方向,去往更美好的远方。
上线第一周,数据如同早春的溪流,缓慢却持续地增长。
商家:17家。
主要是吴克靠“刷脸”和我反复游说谈下来的,集中在工业园快餐和城中村小吃店。
注册用户:562人。
大部分来自赵海生便利店的引流和我们的地推传单。
日订单量:从个位数艰难爬升到稳定在30单左右。
少得可怜。
在巨头动辄百万单的体量面前,渺小如尘埃。
但每一单背后,都是真实的。
后台的评价系统,成了我们最珍贵的宝藏:
【味美价廉!比平台便宜好几块!卤肉饭量足!】(用户:富翔电子厂-小王)
【送得真快!刚下单二十分钟就送到了,汤还是烫的!给骑手大哥点赞!】(用户:城中村租户-李阿姨)——骑手正是被我们拉来的小马。
【老板人实在!听说用渠畔抽成低,今天多给我加了个蛋!】(用户:学生-小陈)
【第一次用,操作简单,客服响应快(虽然就你们几个人吧哈哈),加油!】(用户:便利店常客-赵先生)
这些朴素的评价,带着生活的烟火气和真实的满足感,像一针针强心剂,注入我们疲惫的身体。
尤其是看到小马在评价里被点名表扬,他黝黑的脸上露出的那种被认可的、略带羞涩的笑容,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证明“渠畔”存在的价值。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路,才刚开始。
而风雨,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