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绍圣天下 > 第十二章 李宪的谋算
换源:


       “当年,熙宁变法的时候,那时候的皇太后,也就是现在的太皇太后,对于此举就非常的反对,朝中亦是有着不少人攻讦着王安石。这些人中,就有当今的首相吕大防,还有已经致仕闲居的潘筠,也就是潘律之父。”

那张黄纸上的内容,李宪显然是看过的,他从赵煦手中接过以后,就将其投入到了火盆中,橙红色的火焰,随即冉冉升起。在火焰之中,赵煦仿若看到了扳倒旧党夺回皇权的极大希望。

“官家您九岁登基,正是主少国疑之际,为了防止朝廷有人擅权欺君,亦是为了防止女主压制皇帝,这才有了这枚兵符。有了它,再加上圣旨,官家你都可以随时随地,诏禁军血洗宫城,维护自身。或者,可以诏大宋各地兵马,进逼东京城,以振皇威!”

对于这枚兵符的来源,李宪亦是非常清楚的,其实就是神宗皇帝为了护佑赵煦稳固皇位秘密制作的。它和慈宁殿里的那枚兵符完全一样,都具有调兵遣将的作用。

兵符一至,圣旨一道,哪怕是当今朝廷主管兵权的枢密院,也没办法节制。

“这是朕的底牌,须得藏住,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

赵煦压抑自己内心的激动,眼眸之中透露着一股狡黠,就像是狐狸一样,还有着一丝的迷惑性。他伸手将装有兵符的匣子合了起来,随后藏在了自己的袖袋里,再然后双手抱拳,朝着李宪施了一礼。

“李卿,待朕廓清朝廷,再将你接回宫内。”

望着赵煦给自己施礼,再听着赵煦这么说,李宪不由得眼眶有些湿润。眼前的官家虽然年幼,但甚是重情重义。跟着这样的官家,哪怕是粉身碎骨,那也不带后悔的。

赵煦见状,拿出手帕,为他擦去眼角的泪痕,道:“李卿,朕小的时候靠你照顾,现在朕长大了,没想到还是要靠你替朕出谋划策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感念回报你的恩义了。”

感受着赵煦的动作,李宪再也绷不住了,眼角的泪水,就像是一串串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快速的滑落。

岁月无情,斯人已逝,多少旧事难现,人们睹物思人,亦可见人念故往。李宪哭了,他想到了神宗赵顼,想到了自己服侍赵顼的那十八年的一幕幕,如今见到与赵顼神似的赵煦,怎能压抑住自己的情感?

赵煦听着李宪的哀哭,心中亦是有些难过,他伸手拍了拍李宪的肩膀,一句话也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李宪鼻子一抽,泪水止住,便是将赵煦扶到了屋内的主座上,随后跪下叩拜:“老奴,叩谢圣恩!然而,臣不过是一介宦官,能在这安乐观度过晚年,已是知足了!”

“故而,臣不要官家说什么回报恩义,臣只想看到官家,坐稳皇位,将来能够像神宗皇帝陛下一样,意气风发地治理大宋,为天下创一个太平盛世!”

“朕,一定!”

听着李宪带着哭腔的说辞,赵煦神色严肃,他赶紧将李宪扶起,郑重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兵符是父皇赵顼的后手,亦是他对后世之君的期许,赵煦能做的,唯有子承父业变法强宋,且,这亦是他本来的想法。

“但,朕现在亦是有着烦恼。”

“官家,请说!”

良久之后,李宪擦拭完眼泪,赵煦方才开口。

李宪在神宗一朝,虽然是朝廷内侍,但亦是在军队之中担任着些许的职务,这注定着他和武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大宋西北的一些将领,有不少是他提拔上来的。

“前些日子,王昶替朕把脉,不需他多说,朕亦是心里有数,若是身体再是这般孱弱,恐命不久矣。”

赵煦叹息了一声,脸上浮现出忧虑之色。

“因而,王昶建议朕,效仿真宗皇帝,学习骑射,以强身健体。奈何,朕久居深宫,对武将并不怎么熟悉。若是在朝中选拔,必会遭到太皇太后的阻挠,因而只能想方设法地调外部武将进京,教朕习武。”

事实上,对于兵符一事,赵煦并不知晓,属实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他今日来到安乐观,真实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宪在大宋军队中的关系,诏一些武将入朝。当然,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的话,赵煦也不必来找李宪。毕竟,一道圣旨,就可以解决。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赵煦自己说的那样,大宋的武将多如牛毛,哪些是与旧党一体的,哪些是新党培育的,或者哪些是真才实干的,赵煦一概不知。

因此,赵煦只能来安乐观,通过李宪去了解那些武将,或者说,让李宪为自己推荐。

不需要赵煦解释什么,李宪当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便是道:“若是诏在外武将入朝教习武艺,恐会引起吕大防等人的警觉,他们会想,官家诏武将入朝,会不会利用武将,将自己突然拿下?如此,吕大防等人必定会当庭弹劾那些武将,将他们罢黜,甚至是胁迫官家你。”

“如此,该当如何?”

赵煦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滴。对于李宪所说,他从未想到过,而今看来,旧党等人的威胁时刻存在,若是不能规避这种威胁,恐怕自己将处处受制于人。

虽然说,赵煦得到了赵顼留下的兵符,但出师无名,赵煦不可能像个疯子一样,真的调兵进京,捕杀旧党众人。一旦筹谋不好,赵煦甚至是会被旧党反杀,彻底被废去皇位。

“臣可写信给那些相熟的将领,在官家需要的时候,以圣旨为准,确保他们的忠心。至于教习武艺这件事,倒是有个变通之法。”

李宪突然邪魅一笑,仿若朝局时政,被他拿捏得死死的。

“武将本人不行,可以诏武将子弟入朝,他们与官家年龄相仿,能说到一起去,也能相互玩得来。习武嘛,无人作伴怎可行?哪怕朝中有人借此攻讦武将,官家亦是能为他们开脱,而不至于被胁迫。毕竟,武将之子,对那些人来说,可没有什么威胁性。”

“绝妙!”赵煦两眼一亮,但随即神色一怔,“武将之子入朝,倒有点质子的意味了。”

“做事总得要有防备。”李宪沉声,“官家既然想要做出一番大业来,破局之法,神宗皇帝留下的黄纸上已经写清楚了。如此做法,倒也能避免那些武将临阵倒戈。”

“确实如此。”赵煦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李卿,你既然有如此的谋划,不妨给朕推荐一个合适的武将之子?”

“环庆路兵马都监折可适之子折颜质,年方十五,武艺纯熟,既可教授官家习武,又可与官家相伴。”

“朕,记下了。”

折家时代都是武将,这一点,赵煦还是清楚的。对于李宪的推荐,没有多想什么,赵煦便是答应了下来。

两人正要多说些什么的时候,屋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就听见门外传来童贯的声音:“官家,不知怎么回事,吕大防来安乐观了,眼看着就要到大门了,王昶怕是没法将其拦住。”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