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视频通古今:百战成诗古人破防 > 第22章 居然将知识教给天下人,他不成圣,谁成圣?!
换源:


       【时间一晃,袁老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已经过去了三年。】

【1964年夏天,袁老成立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全力开疆拓土!】

【成立小组后,袁老制定了第一个首要目标,就是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

【正常水稻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植物,通俗来说就是近亲结婚,然后繁殖后代的植物。】

【但近亲繁育的水稻基本上没有优势和活力,也正是因为这样,水稻的产量才一直都上不去。】

天幕上,十分详细的介绍了水稻的育种、开花和结果。

天幕下的农民一时间都感叹不已。

“原来,水稻还有这么多的知识啊。”

躲在暗处的许多寒门士子们纷纷奋笔疾书,将这些知识全都记录下来。

“太好了,如果这些知识都是真的,我们家的粮食产量也会上去的,到时候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了。”

他们这样想着,但提到‘读书’的时候又迟疑了。

他们自问也读了很多圣贤之书,只可惜依旧不得朝廷重用。

在过去,他们一直以为自己读书还不努力,还不精妙。

但是现在……

当他们看着天幕上的知识,也第一次怀疑,那些‘圣贤之书’是否有用。

而有很多年轻、思想活络的年轻人,早就抛弃了过去的想法,转而投入全新的学习当中了。

……

而古代的那些世家大族的族长族老们,对这个袁老十分不满。

他们希望的……

是所有人安分守己,接受他们的统治。

而不是去思考这些知识到底对不对。

这一幕幕。

明明对天下万民有着莫大的好处。

但他们就是不喜欢。

至于所谓的粮食产量,一开始的确是让人惊叹。

但在了解到了它的成长过程,这种惊叹迅速被不满所替代。

哼!

粮食绝收了又怎么样?

反正饿死的都是穷人。

然而天幕却从来不会考虑这些“恶人”的感受,依旧毫无保留的传播着后世的成就。

【而水稻雄性不育株,就是丧失了雄性功能的水稻,无法进行自花授粉,繁衍后代。】

【但雌性功能未坏,可以通过人工干预进行配种杂交,帮助水稻雄性不育株异花授粉,传宗接代。进而有可能生产出有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不过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极其难见……】

【寻觅,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每当烈日当空的时候,一定会看见袁老在茫茫稻田里,将身体完全弯曲成90度以上,手拿放大镜和镊子,日复一日,一株又一株的的观察挑选。】

【一共看完了几十万株稻穗,才成功找到了六株性状不同的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

弹幕:

(他说,自己身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却无法做到让人们远离饥饿,感到羞愧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为生民立命!)

(这就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致敬!袁爷爷就在太阳底下一颗颗地找啊!)

(即使是大海捞针,也还是捞了起来!!)

(弯腰找了几十万次,天那!)

天幕下的古代。

那些天天喊着“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读书人们,都羞愧难当。

他们扪心自问,自己每次也只是喊喊口号,说一些“为国为民”的话,但这也只是说说而已。

真正去实践的又有几个人呢?

“唉~看着天幕上的这个‘圣人’,我才知道我读了那么多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一个读书人丧气不已,甚至都说出了以往自己绝对不会出的脏话。

另一个读书人说道:“是啊是啊,我以前也只会说‘只要皇帝贤明,励精图治,众正盈朝,上天感念陛下之功德,自会风调雨顺。’”

“现在看来,将那些东西寄希望在虚无缥缈的上天,简直是愚蠢至极!”

“我也是啊,我们年年说,月月说,天天说‘农人耕作不易,却不知如何不易’。”

天幕中,随着袁老的事迹越说越多,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古代读书人。

北魏时期。

贾思勰看着手中的《齐民要术》,一时间竟然有些无地自容。

跟天幕上那个真正肯弯腰,肯实干的背影相比。

他是连万分之一都达不到。

因为他也只是用笔,将百姓们成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知识搜集起来而已。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进行不停的实验。】

【直到培育出稳定的雄性不育系,就不用再费时费力的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了。】

【1966年,袁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成为论文,瞬间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天幕下。

古人们的心情十分复杂。

既为后人高兴,又对后人感到嫉妒,然后就是失落。

为什么,他们这个时代就没有像“袁老”这样的人呢。

“天哪,这袁老居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书,并且让天下人看!”

“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在古代,知识是非常昂贵的。

在古人看来,研究出如此能培育出高产种子的书,要比那些“之乎者也”的圣贤之书还要昂贵。

可是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昂贵”的知识,这个袁老居然毫无保留的让全天下的人看。

“就凭他的这种行为,他不成圣,谁成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