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得了崇祯皇帝的许可,犹如猛虎添翼,立刻风风火火地展开与朝廷的合作。回到南京后,他马不停蹄地与朝廷派来的官员商讨细节。
“大人,咱这次合作,可得把这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朱寿满脸堆笑,给官员斟了杯茶。
官员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皱着眉头说道:“世子,这合作虽好,但风险也不小,你可有十足的把握?”
朱寿拍着胸脯保证:“大人放心,我这心里可有一本明白账。您就瞧好吧,不出半年,保证让辽东军费有着落。”
朱寿利用系统提供的商业策略,对合作项目进行全方位规划。
他把目光投向了南京周边的土地,那些地方虽稍显偏僻,但潜力巨大。朱寿带着工匠和谋士,四处考察,选定了几块风水宝地。
“这块地,咱们盖个大型的商业集市,再配上一些独门独户的小院,不愁没人买。”朱寿指着一块空地说道。
规划好后,朱寿又开始为资金和人力发愁。系统似乎察觉到他的困境,适时地弹出提示:【宿主可通过完成系统任务,获取资金和特殊人才助力。】
朱寿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原来是要解决当地百姓的用水难题。
朱寿利用系统兑换的现代水利知识,带着工匠们挖渠修坝,引来了清澈的河水。百姓们欢呼雀跃,对朱寿感恩戴德。
而朱寿也顺利完成任务,得到了系统奖励的一笔丰厚资金和几位擅长建筑管理的人才。
有了资金和人才,工程顺利开工。朱寿在工地上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监督工程进度,一会儿又和工匠们讨论如何把房子盖得更精致。
“这房梁,得用最好的木材,可别给我整那些歪瓜裂枣。”朱寿大声叮嘱着。
几个月后,项目初见成效。商业集市热闹非凡,店铺鳞次栉比;独门小院也别具一格,引得无数人前来询问购买。
朱寿的地产事业蒸蒸日上,赚得的银子如流水般涌进,为辽东军费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朱寿在地产界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各地的能人和商家纷纷慕名而来,想要与他合作或者加入他的团队。
“世子爷,我是扬州的绸缎商,听闻您这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我想把绸缎庄开到您这商业集市里,您看行不?”一个富态的商人满脸谄媚地说道。
朱寿打量了他一番,说道:“行啊,但你这绸缎质量可得过关,要是敢以次充好,我可饶不了你。”
“世子爷放心,我这绸缎都是上等货色。”商人连忙保证。
不仅如此,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也想跟着朱寿干一番大事业。
“世子,我自幼研习算术,擅长精打细算,愿为世子效力。”一个年轻书生恭敬地说道。
朱寿看着他,笑道:“好,正好我这儿缺个算账的能手,你就留下吧。”
一时间,朱寿身边人才济济,他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但树大招风,朱寿的成功引来了一些人的眼红和嫉妒,其中就包括朝中的一些保守派官员。
“这朱寿,不过是个藩王世子,竟如此张狂,把生意做得这么大,还和朝廷合作,简直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一位保守派官员在朝堂上抱怨道。
“是啊,得想个办法压压他的气焰。”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这些保守派官员开始在朝堂上弹劾朱寿,说他与民争利,扰乱市场秩序。崇祯皇帝看着弹劾的奏章,眉头紧皱。
“陛下,这朱寿虽然为朝廷解决了一些军费问题,但他行事过于张扬,恐生祸端。”一位大臣说道。
崇祯陷入沉思,他虽然欣赏朱寿的才华和能力,但也担心他势力过大,不好掌控。
朱寿在南京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二狗子,最近多留意京城的消息,看看那帮老家伙到底想干啥。”朱寿对小厮说道。
“是,世子爷。”二狗子连忙应道。
朱寿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应对朝堂上的压力,他决定再次求助于系统。
“系统,快帮帮我,朝堂上有人弹劾我,我该怎么办?”朱寿在心中焦急地问道。
系统提示音响起:【宿主可完成隐藏任务,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化解此次危机。】
朱寿毫不犹豫地选择接受任务,任务内容是解决江南地区的赋税难题。朱寿利用系统提供的现代税收制度理念,结合大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新的赋税方案。
他带着这套方案,再次进京面圣。
朱寿进宫后,看到崇祯皇帝脸色不太好看,心中明白此次面圣难度不小。
“陛下,臣听闻朝堂上有人弹劾臣,臣此次带来了一份解决江南赋税难题的方案,还望陛下过目。”朱寿恭敬地呈上方案。
崇祯接过方案,仔细阅读起来,越看眉头越舒展。
“朱寿,你这方案倒是有些新意,若真能解决江南赋税问题,那可是大功一件。”崇祯说道。
朱寿赶紧说道:“陛下,臣愿亲自去江南推行此方案,保证让江南的赋税更加合理,充盈国库。”
崇祯思索片刻,说道:“好,朕就再给你一次机会。若你能成功,那些弹劾你的奏章,朕一概不理;若失败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朱寿磕头谢恩:“谢陛下恩典,臣定不辱使命!”
朱寿离开皇宫后,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也充满信心。他马不停蹄地赶往江南,一场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而他也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系统的帮助,再次化险为夷,让那些质疑他的人闭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