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卫国,田泽华的喜爱和看重又加深了一层。他不再仅仅是把李卫国当做一个得力的助手或者有前途的后辈,而是真正开始将他视为可以托付鸿宾楼未来的希望。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田泽华给予李卫国的指导也变得更加深入和细致。他不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菜品做法,而是开始向李卫国讲解一些更深层次的烹饪理念,比如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原理,不同调味料之间的平衡与融合,如何根据时令节气选择最佳食材,如何通过烹饪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本味等等。
“卫国,做菜不光是把东西做熟、调好味那么简单。”田泽华会在灶台旁,一边观察李卫国的操作,一边提点道,“你要理解食材的‘性’。什么食材适合猛火快攻,什么食材需要文火慢炖;什么调料能提鲜,什么调料会遮味;什么时候下料,什么时候勾芡,这里面都有学问,要用心去体会。”
他甚至会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和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李卫国。“比如这吊高汤,火候是关键,既不能大滚,也不能完全不沸,要保持那种似滚非滚的‘菊花心’状态,才能把食材的鲜味慢慢吊出来,汤色清澈而不浑浊。”
“再比如这炒菜时的勾芡,要看准时机,勾得太早,菜不清爽;勾得太晚,汁芡分离。芡的厚薄也要根据菜品来定,浓芡、薄芡、琉璃芡,各有各的用处,不能一概而论。”
这些都是几十年经验积累下来的宝贵心得,是寻常师傅轻易不肯外传的“干货”。田泽华如今却毫无保留地教给李卫国,足见他对李卫国的器重和期望。
同时,田泽华也开始有意识地给李卫国创造更多独当一面的机会。一些重要的宴席,他会放手让李卫国负责更多核心菜品的制作;有时甚至会安排李卫国尝试研发一些新菜式,或者对传统菜品进行改良。这既是锻炼,也是考验。
李卫国深知师傅的良苦用心,心中充满了感激。他将师傅的每一句教诲都牢牢记在心里,用心去领悟,去实践。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关于厨艺的知识和经验。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做好一道道具体的菜,而是开始思考更高层面的烹饪艺术。
在师傅的悉心指导、食客的不断认可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李卫国的厨艺境界再次攀升。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再次降临,系统反馈的信息清晰地告诉他,他的厨艺等级,已经达到了六级——专家!
六级专家!这意味着李卫国的厨艺水平,在整个鸿宾楼内部,已经真正跻身顶尖行列,仅次于总厨田泽华以及另外一两位德高望重、轻易不出手的老前辈。无论是对传统菜系的掌握深度,还是对烹饪技巧的运用纯熟度,亦或是对味道的理解和创新能力,他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达到这个境界,李卫国感觉自己对厨艺的理解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他看待食材、看待火候、看待调味的角度都发生了变化。很多以前需要刻意思考和控制的环节,现在似乎已经化作了本能。他能凭直觉感知到锅中食材最细微的变化,能在一瞬间判断出最佳的火候和调味时机。他的动作更加写意,更加自如,却又暗合章法,精准无比。
这种变化,自然瞒不过田泽华的眼睛。他看着李卫国在灶台前那份从容自信、挥洒自如的气度,看着他做出的菜品中蕴含的那种越来越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灵气,心中激动不已。
“这小子……真的成大器了!”田泽华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感慨。他知道,李卫国如今的水平,已经完全有资格继承自己的衣钵,甚至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鸿宾楼的未来,乃至鲁菜(鸿宾楼以天津风味,属鲁菜分支)的传承,或许真的要落在这个年轻人的肩上了。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再也无法遏制。田泽华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要将李卫国正式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来培养,将自己毕生所学,那些真正压箱底的、轻易不示人的绝技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在一个只有师徒二人的安静时刻,田泽华屏退了旁人,神色郑重地对李卫国说道:“卫国,你跟我学厨多久了?”
李卫国恭敬地回答:“回师傅,快一年了。”
田泽华点了点头,目光深邃地看着他:“一年……别人学十年未必能有你今天的成就。你的天赋和努力,为师都看在眼里。如今你的技艺,已经足以独当一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输于为师了。”
李卫国连忙谦虚道:“师傅过奖了,弟子还有很多需要向您学习的地方。”
田泽华摆了摆手,打断了他:“这不是客套话。为师是真心觉得,你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有天赋、也最用心的一个弟子。”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为师年岁渐长,这一身本事,总得找个可靠的人传下去。我思来想去,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你可愿意,真正继承我的衣钵,将咱们这一脉的厨艺发扬光大?”
听到这话,李卫国的心脏猛地一缩,一股巨大的暖流和沉甸甸的责任感瞬间涌上心头。他知道,师傅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这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一种信任和托付。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跪倒在地,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师傅!弟子愿意!弟子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必将倾尽全力,学习您的技艺,传承您的精神,绝不让您失望!”
田泽华欣慰地扶起他,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好!好孩子!起来吧!”他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一本用油布包裹着的、看起来非常古旧的线装册子,递给李卫国,“这是我师爷传下来的一本手札,里面记载了我们这一脉的一些不传之秘,包括几道失传的功夫菜做法,还有一些关于食材炮制、高汤吊制、特殊调味的秘方心得。你拿回去,好生研习,切记不可外传!”
李卫国双手颤抖地接过那本沉甸甸的手札,感觉捧着的不仅是一本菜谱,更是几代厨师的心血和传承。他郑重地点头:“师傅放心!弟子一定谨遵师命,妥善保管,用心研习,绝不外传!”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