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帝师 > 第十章 裹小脑
换源:


       一番手忙脚乱之后,俞子光被抬了下去,由御医进行诊治照顾。

当然,他精神错乱的那一番话,没有人会当真的。你丫的神经兵啊,这是历史小说好吧,你以为是歪歪没下限的系统穿越文吗?

不过,经过俞子光的这一幕插曲之后。被犹如五雷轰顶般震碎三观的百官,也逐渐平复了心境,慢慢清醒过来了。

“诸位大人也莫太过惊诧,施先生诗词天赋确实举世无双。但是,先生的诗作却无一合乎格律规范。终是乡野低俗文学,实难登大雅之堂啊!哈哈哈。”

礼部尚书萧寒颇为不屑地嘲讽道。有他这么一起头,原本像霜打的茄子一般萎靡不振的文官们,瞬间就像是吞了一瓶的蓝色神奇小腰片一般,熊风突振,斗志激昂了。

“萧大人所言甚是,施先生连基本的诗词格律都不通,岂能妄谈作诗呢?”

“我建议,先生还是归家闭门,再好好研学几年诗词格律,词牌规范吧。”

……

面对场上的突变,百官突然打了鸡血般的冷嘲热讽。太傅陈小蕃却不由在心底鄙夷不堪。

自古文人相轻,文人志士首重风骨节气,从而催生傲骨风流。确实文无第一,相互交流甚至批判都很正常。但傲视他人,看不起他人的作品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自身的实力。

有实力的人装笔那叫牛笔,没实力的人装笔那叫沙笔!

这些开口格律,闭口词牌的文丑学究,怕是忘了诗词本心。诗词的灵魂是蕴意内涵,而不是一味地辞藻堆砌,格律工整。

“诸位大人教训的是啊。想云不过一介区区乡野村夫,太学肄业之徒,安敢在众位诗坛前辈大佬面前班门弄斧呢。”

“哈哈哈,原来先生连太学都没有毕业啊!”

场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嘲笑声。

“试问朝堂上的大人,哪一位不是出自北云、侵云等国内外一流太学的啊。试问先生这般,如何治国安邦,领袖百官呢?”

……

我去,给你们脸了是吧。我就出于礼貌谦虚一下,你们丫的还当真了,居然还敢蹬鼻子上脸?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是是,就云这般微末拙才,安能入诸位大人之眼。想来诸位大人皆负经天纬地之才,深谙治国安邦之道。”

众人一听,那叫一个舒坦飘飘然。还以为这小子是怕了,服软了。可是,接下来的话就不对劲了。

“短短十数年间,云国和外蛮居然签订了足足两千多份不平等条约。就这份能耐,云自认为是拍马都赶不上的。或者是云资质愚钝,不识诸位大人的深谋远虑。

外蛮们许是看在诸位大人文采斐然,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千万字的条约愣是没有一字错漏涂改的份上。给我们打个几折优惠,少割让几座城池,少赔偿几千万两白银……”

“竖子敢尔!”

话一落地,好比一盆开水倒入滚油之中。

文官之中,瞬间分成了两个群体。

一派气得不轻,想要上来动手的。不过,一看双方对比。自己这边年老体衰,那小子却是年轻力壮,身形挺拔。只要眼不瞎就知道根本打不过。只好在原地吹胡子瞪眼,骂上几句出出气了。

另一派则是被说中痛处,满脸羞愧,闭嘴不语了。

“啊,王大人……”

“御医,快传御医!”

随着急怒攻心昏厥倒地的朝奉大夫王光亮被抬出大殿,场上的气氛又再一次冷了下来。

“今次我们朝堂之上以文会友,不谈国事。诸位也决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没办法,太傅陈小蕃只好出声打破平静,并且划下道来。

“诸位大人在诗词格律上的造诣,云是自愧不如,佩服万分的。但是,云有一肺腑之言,还望诸公侧耳倾听。”

“先生请讲。”

“望诸公身居文坛高处,亦不要忘了关注云国芸芸众生之现状。”

“先生此言是何意?”

“眼下之云国,尚尊格律的怕也就是老一辈的诗人了。说实话,云还是很佩服那些能够写出优秀格律诗作的人,他们的才华毋庸置疑。

但是,对于眼下云国绝大多数人而言,追求格律的要求实在过于苛刻,不切实际。顺应时势,确保云国古典文化不至于消沉,才是云国文人所需共同努力追求的。

对于那些呆板甚至死板追求格律的,在下倒是想问他们,这与要求恢复八股文有何区别呢?

就在诸位大人领袖诗坛,严守格律之际。我云国剩下的亿万学子,却都学起了外蛮们的现代诗。这是不是很好笑呢?

国战我们输了,难不成连文化战争,我们也要一败涂地!”

场上再次寂静了下来。因为,施钟云所说的这个问题,在场之人心知肚明。甚至,在场中人,就有不少写起现代诗的。

只不过,之前大家互有默契,刻意回避掩盖这件不光彩的事情。没想到,这一次,就在这朝堂之上,被人粗暴地撕开了这层遮羞布。

“那依先生所见,我们又该如何改变现状呢?”陈小蕃这一次倒是真心请教了起来。

“只希望诸位大人,能够放下成见,降低身段,打破格律这个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牢笼。只注重诗词内涵蕴意,保留古风、通顺上口、言简意赅等基本要求。

当然,有本事能创作格律佳作的,值得推崇赞赏。但不能恃才傲物,看不起或是打压排斥那些写不了或是不想写格律诗的诗人。不独尊格律,提倡各体共兴才是!”

在场的文官,数十年来都是写格律诗的,并为之感觉高人一等。轻视古体诗,更看不起眼下流行的现代诗。施钟云的观点,冲击太大,难以接受。

“下官同意先生的观点,眼下死守格律的人们抱着本什么平水、正韵,见了后或说先学格律再写诗吧。好像是云国除了格律诗再不能写别的。

古风也不入流,一头栽进格律里从窗棂里往外看人,看世界实在可笑。格律又写不好,弄了些空架子沾沾自喜。

见了诗就拿出尺子来丈量哪个字该平,又出律了。本来是首古风说的不是诗了,叫人见了无奈又好笑。本来是并行不悖,却非弄成独木桥。这般现状,确实是要改改了!”

太中大夫鹍山(诗词吧某大佬,他的这番话我借用了)突然出列,赞同施钟云的观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施钟云抱拳行礼,感谢鹍山的声援,同时也佩服他越众而出的勇气。

“诸位大人,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的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适应方式。

试看怂宋,政绩军事一塌糊涂,但是在文学上,他们却是成功的。唐诗宋词,这个称号得以传承千年靠的是什么,是宋朝文人的聪明,懂得变通的能力。

要知道唐末宋初,这段时间内,词的地位一向很低。李小煜,柳小永等人虽说现在名声显赫,但是在那时就不好说了。

在诗歌方面,唐诗犹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山横亘在眼前,若是延续唐诗的创作,自己永远取得不了什么巨大的突破,更不会有宋词日后那足以与唐诗比肩的地位了。于是乎宋人创新了。

而日后的元曲,明清小说无不是如此。要不然,你有听过什么元诗,明清诗词的称呼吗?”

施钟云这一番论断振聋发聩,再加上此前太中大夫鹍山的支持影响下。这一下子,文官阵营中,就有不少人动摇了。

打铁就要趁热,施钟云当下狠狠一挥衣袖,大喝道。

“百年前,我云国废除女子裹小脚的陋习。难不成,今时今日,诸位大人仍要裹小脑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