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准备出国,捡到沈默 > 第一章 放菜假
换源:


       六五年对底层百姓来说是个好年份。

庄稼丰收了,告别了大饥荒。

农民从食不果腹,啃树皮吃草根,到人人都能吃上一口饭。

虽说依旧是吃不饱穿不暖。

但相比饥荒年月,有劳动力的成年人,已经拥有足够的温饱能力,不用担心劳而无获。

四九城是种花家政治文化中心。

万丈高楼未建起,家家户户还都住在平房里。

狭窄颠簸的胡同,鱼龙混杂的四合院。

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化气息。

南锣鼓巷位于东城,以中海为中心。

往里走三公里是故宫,四公里是王府井,再里走是天安门。

在老京城人眼里,首都范围很小。

所谓的四九城,在古时被划分为‘里九外七皇城四’。

东南西北四个内城被称为皇城,里九指的是四个皇城的城门。

四个皇城门在建国后被划分为四个区,也就是以后所说的二环内。

如今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哪怕朝阳、海淀、丰台...这三个有名的区也叫近郊,而再外围的其他地方,则统统称为县。

‘出了城四区,不叫四九城’!

这是当下根深蒂固的观念。

...

南锣鼓巷隶属闹市。

七八岁的小孩们成群结伴,放飞自我在街道上嬉戏玩闹。

这个年纪小孩大多还没脱离婴儿时期的臃肿。

然而经历了大饥荒人人吃不饱的年月,眼下虽孩子裹着不薄的棉质外套,也难掩身上的削瘦菜色。

好在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抖擞,在这为数不多的休息日,大多数人玩的不亦乐乎。

小孩玩闹,大人们则负责搞定过冬的食物。

今天工厂和学校放两天菜假。

所谓的菜假就是职工存储过冬粮食的日子。

正常职工一周要上六天班,只有周日才休息。

在四九城这种人员密集居住的地方,供销社买粮,不是当天排队当天就一定能买到。

虽说年假有七天,可如果买粮全部赶到年头,那供销社不管是人工还是储备,完全跟不上消耗。

所以,一般工厂和企业都会专门给工人开设一个‘菜假’抢粮的日子,以防发生工人屯不够过冬粮食,陷入没食物过冬的窘迫。

抢粮日。

往往一大早,一家老小就会带着积攒的粮票和窝头,去供销社排队。

去早的中午之前就可以买到,而那些晚到或者没有买到粮的,也不气馁,跟供销员打好招呼,明天继续来排。

排上队,买到粮,男同志肩上负责扛着两大袋,女同志扛着一袋。

十四五的半大男孩也能学着父亲扛起一包。

女孩们还承担不起这个份量,大多只能跟在母亲后头帮忙扶着托底,以防栽倒。

别看大包小包的抗,但这些粮食储备还远远不够。

从冬月开始,到腊月底,要经历数次的积累,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过冬的消耗。

六口之家,一个月至少需要一百五六十斤的存储,其中以玉米面、白菜、红薯为主。

饥荒是过去,可经历过了‘低标准,瓜菜代’。

底层人民不再相信任何流言蜚语,工人对囤粮的执念无人能撼动。

家家户户平日里省吃俭用,只为在过冬时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去想怎么不去挨饿。

想到日思夜想年夜饭,那顿肉陷白面薄皮饺子...小孩鼓气干劲,大人也充满盼头。

......

沙井胡同是南锣鼓巷八个胡同之一。

巷子里很宽,胡同入口却很窄。

往胡同里走,视野才会宽阔起来。

沙井胡同有一个附近最大的四合院。

......

此时。

大四合院前,一行人穿着红星字样的工人,成群扎堆尤为显眼。

领头的叫易忠海,是这个大四合院民主推选的话事人之一。

院里人都管他叫一大爷。

他将两袋粮卸载地上,走向人群询问。

......

“大家回来的都挺早,怎么样,都在供销社买到粮了吧?”

望着手里两小袋粮,一位中年妇女哀声叹气。

“诶呦,甭提了一大爷,白菜比上个星期贵了一分钱,这一分钱,放到前两天都能差出一斤白菜了!”

旁边人抱怨:“有的吃就不错了,打冬月起,这菜以后是一天一个价。”

易忠海笑笑没说话。

作为八级钳工,他不仅在院里地位显赫,在轧钢厂工人里也是颇有威望。

哪怕不经意间,都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环视一圈,所有人都大包小包的往院里抗,看来个个都是满载而归。

当然。

这其中也有例外。

院里三大爷阎埠贵,一身老旧中山装,满脸菜色,两手空空,看着周围人一包包的粮食菜,目光投来羡慕。

“我说老易啊,你可真行,你们家就两口子,还买了这么老些肉?

这一块大肥肉,好家伙,你这,得多少钱啊?”

说着还倒吸溜了一口,防着哈喇子落下来。

阎埠贵是小学教师,工资四十一块五。

单轮工资他绝对不是院里最少的。

可他有一家子人要养。

七口之家,平均下来,一人不到六块钱。

贫困户的标准是每人每月五块,六块钱只吃粗粮,一个月吃个半饱没问题。

可想见个荤腥,那除了过年,简直是奢望!

不当家做主,不知茶米油盐。

阎埠贵为了把一大家子的日子过圆,就必须处处精打细算。

一大爷见阎埠贵两眼放光,顺手把肉往身后藏了藏。

“我说老阎,这些肉你别惦记了。

这是我准备过年给老太太包饺子留的,想吃肉,你自个跑供销社去买去,那肉还多着呢。”

阎埠贵一脸讪笑。

易忠海:“说说你吧,看你这两手空空,怎么,今年你家不用囤粮了?”

阎埠贵啧了声:“不是,今儿去买粮,那得多贵啊!”

“我一大早就去遛弯钓鱼去了,压根没跑去买粮。”他凑到易忠海跟前,小声说:“我啊,是这么想的。”

“等你们都买,完喽儿,我回头再买,到时候买的人少,供销社那一准给便宜!”

三大爷说话声音很小,跟特工接头似得,有模有样。

生怕周围人听见他那点小秘密。

易忠海感慨:“老阎,还是你会过日子。”

他心里自然明白,三大爷这点小九九在想什么,当面并没有多说。

院子前,处处喧闹。

各家各户都没着急进屋,大家还都在讨论上午买粮的事。

有的炫耀一早去买的白菜新鲜,有的抱怨菜价太贵过年都吃不上肉了,有家里人口多的,在合计怎么和买上肉的搭伙过个肥年...

易忠海站到人群前,清了清嗓子。

“大伙,先安静一下,听我说。”

场面安静下来。

他接着道。

“我上午听供销社的人说,到明天下午,这白菜红薯就要断供了,滋要再想买,就要等过了冬月。”

“院里还有谁没囤粮食的,要抓紧了,别等到没有粮,最后又家家户户去借!”

话说完,最后这个‘借’字咬的十分重。

院里的人七嘴八舌。

三大爷阎埠贵,在下面听的老脸一尴尬。

这个借字,多半指的就是他了。

方才找借口推脱,眼下立马被点破,三大爷见状也不好多呆,拿着钓鱼竿灰溜溜的走进院门。

易忠海圆滑一笑,没有理会,他接着说:“他二大爷,我刚看了一圈前院中院的人都差不多。

你是后院的,后院这边,你去挨家挨户看看还有谁没买上粮的。”

被称为二大爷的胖子,背着手一副领导架子,后面还跟着一个中年妇人扛着两包粮。

“这还用着看?”

“我用脚都能想到!”

二大爷刘海中愤愤然:“许大茂家压根就不缺粮食,聋老太太有你给帮衬着,那老于家一早起来五口子都去排队买回来了...这大院里,能赖到现在还不起的。”

“就他后院李铭成一个!”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