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是分清聪明人与傻子的最佳范本……
上一期的防护服事件结束之后,国内的紧张疫情基本上就结束了。这时候,大家都可以戴着口罩上街,每个人该干嘛干嘛,物价也恢复正常,防护服从物资紧张时的两三百,跌到了三四十块,五六十块一件,口罩从物资紧张时的三四块钱一只,跌到了一块钱一只。
在我的印象里,整个物价高涨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也就是二十多天吧,就这,还是因为有个春节放假的因素在里面,如果不是因为春节放假,估计这物价最多能挺一个星期,撑死了。
物价高涨期间,女老板一直想扩大生意,谈了好几个项目,比方说还有一个红外体温计,据说广东那儿有个新开的小厂,邀请女老板入股,钱投进去,不仅能给货,还能给股份。女老板拿着对方的投资建议来找我,我就大概瞄了一眼,就知道这玩意儿有风险,建议女老板少掺和。还好,很多时候,我的建议还是有用的,女老板最后没掺和那什么红外体温计,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这么简单一个小医疗器械,最后生产的实在太多,亏本都没人要。
在国内疫情的紧张阶段,唯一的例外就是防护服生意,对于这件事,女老板没有问过我的意见,她自己和人家签了三个月的长期采购,想不到的是,女老板命很硬啊,阴差阳错的,被她逃过一难。
其实,在这个合同里,我反对的并不是签三个月合同,而是服装厂那个坑爹的高价格,220元一件,太离谱了。都已经签上长期合同了,这个服装厂还不给个诚意价,就想着趁物资紧缺,坑我们一把,最后让他赚不到这笔钱,也是活该。
而今天这一期的内容,又是一个持续三个月的合同,但这个合同就比服装厂那个靠谱多了,合作伙伴也非常有诚意,堪称是长期合作的典范,最后的结局,也是皆大欢喜。
当然,中间也有些小波折,而这件事,就是我三救女老板中的第二件。
接上期,把日历再往后拨两三个月。
此时,国内已经复工复产,一切如常,除了人员流动管控严一点,没有什么特别。
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疫情在国外爆了,尤其是在美国,爆发的尤其严重,新闻上天天都能看到美国那边医院的惨状。
原本,我们的疫情物资生意已经趋于平淡了,我们只是正常的给各家企事业单位供口罩,一块钱一只,或者八毛钱一只,聊胜于无。
可美国的疫情一爆发,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生意又火起来了。
还记得上一期我提过一种猪嘴口罩吗?国内疫情的时候,女老板从苏北一家工厂拿回来一大堆N95的猪嘴口罩,这些口罩里的铁丝都生锈了,是苏北那家工厂的长期库存,而且卖十几块钱一只,贵的要死,国内根本没人要,存在我们仓库里,大家都觉得这玩意儿肯定卖不掉了,女老板要亏不少钱。
可没想到的是,美国疫情一爆发,这批口罩居然被一家有国企背景的外贸公司看中了,被他们家一次性全部清仓。
啥情况?
就在我们一头雾水,完全看不懂之际,女老板带上我,出差去了一趟苏北,到那家做N95猪嘴口罩的工厂去了。
到了这家工厂,我才弄清楚这一切的原委。
原来,这家工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获得美国N95口罩官方认证的口罩厂之一。美国这种N95口罩认证是要花钱的,所以国内口罩厂很少会去做这种认证,认证的流程时间很长,疫情是突然爆发的,其他工厂想临时再做认证也来不及,所以,整个国内大概就四五家有这个认证,我知道的有:上海一家,浙江一家,山东一家,还有就是苏北这家。
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这家苏北工厂看着周边其他口罩厂生意火爆,觉得机会来了,也想赚一笔,可没想到的是,他们家的N95猪嘴口罩太贵了,十块钱一只,根本没人要,最后找到女老板,女老板收留了他们家的猪嘴口罩,所以,双方算是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
不过,风水轮流转呀。
国内疫情消停了,美国的疫情却爆发了,这时候,风水就转到这家苏北工厂来了,因为他们家有美国N95的官方认证啊。
一时间,国内没人要的破猪嘴口罩,瞬间变成了香饽饽。
这时候,就不是女老板收留破猪嘴口罩了,而是变成了,女老板需要主动出击,找人家进口罩了。
到了这家工厂,从外面看,没什么特别的,在当地不显山,不露水,办公楼也非常简朴。
我开着女老板那辆帕拉梅拉进到工厂里,停在停车场显得鹤立鸡群。
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个?因为这是一个伏笔。本期的最后,会呼应一下这句话。
当然,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未来的情况。
我跟着女老板进了朴素的办公楼,在一间办公室里见到了他们的副总。前期的生意,都是女老板和这位副总对接的。
见面之后,女老板大致提出了想要深入合作的意思,还把我介绍给了这位副总。他们两人确认合作之后,我们就开车回南京了。
自此之后,女老板就再也没有来过这家工厂,后面无论是谈判、还是签约,包括后期的跟单,全部都是我一个人去的。
没错,我前面所说的,带着公司的公章出来签约,说的就是这件事。
女老板在电话里和对方沟通好大概的合作方式之后,就没再过来,而是让我带着公司的公章,过来和对方签约。
这绝对算得上是最高的信任级别了,女老板这公司的注册资金可不算低哦,在一众小企业里算相当高了,可她胆子就是这么大,把公章丢给我,让我一个人开车去口罩厂签合同。
这是一份相当大的合同,总价一千多万,不知道我人生的后二十年,有没有机会突破这次纪录。
合同内容是:在一百天的时间里(也就是三个月),工厂每天向我们供货一万只口罩,这一百天里,无论价格如何波动,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化,这每天一万只的供货、价格都不许改变,我们付钱,他们给货。
哎?和上一期的防护服合同很类似哦?那也是一个包生产线的合同呢,好巧不巧,时间也是持续三个月。
那么,这个口罩合同,是不是一个坑爹合同呢?
开玩笑,这合同是我去签的啊,我怎么可能签坑爹合同?
这份合同和防护服合同的最大区别,就是价格。
只要足够便宜,这合同就不坑爹。
我们签的这一百万只口罩,价格是十块出头。
那么,这个价格坑不坑爹呢?
答案是,并不坑爹,而且,在这件事的最后,这个价格到底高多少,合理不合理,我都推断出来了。
当然,即便这时候我并不清楚对方的底线,但我至少知道,有美国官方N95认证的口罩,卖我们十块出头,此时正值美国疫情爆发,这个价格绝对是不贵的。
那一天,我带着公章,又见到了女老板引荐给我的那位副总,他知道我是带着公章来的,所以也没浪费时间,直接就开始谈合同细节。
口罩价格什么的,其实女老板已经和副总基本谈好了,我也没争取到啥更多优惠,好像有一部分前期的口罩被我杀了五毛钱吧,数量不多,而这一百万只口罩的价格是定死的,不是我能谈的。
但我还是在这份合同上加上了我的印记。
我强烈要求,合同最后要加上一句话,经双方协商一致,口罩工厂可按市场价格回收贸易公司滞销的口罩。
之所以要加这句话,已经是我能做的最大努力了。前面国内疫情大家都看见了,这价格波动简直是天壤之别,虽然口罩工厂给的价格很到位,而且相当有诚意,我依然对未来的风险有所警惕。
这可是持续三个月的合同啊……三个月里,价格变化成什么样子,谁能保证?
其实,这句话也没什么约束力,因为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如果双方协商不一致,口罩厂就不用回收,毕竟人家也是做生意的,需要审时度势,不可能做亏本生意。
不过也不能小看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最终成了现实。虽然没有约束力,但靠着这句话,让双方最后的合作有了根据。并且,通过最后关头的合作,让我看出了口罩厂的真正底线,以及我所签约价格的实际含金量,这个最后再说。
回到签约的时候。
副总看我强烈要求加这句话,他心里有点把握不住,于是他就到他们董事长办公室去请示了。
我在会议室里等了大约十分钟,副总从董事长办公室出来,告诉我一会董事长可以抽空见我一下。
趁等待的机会,我给女老板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女老板听说对方董事长要见我,突然来了兴致,在电话里交代我,让我告诉对方董事长,说她愿意出钱,和口罩厂合作扩张生产线,一起生产口罩,一起分红。
哎,这个女老板,心可真是大。
挂了女老板的电话,我对她提出的意见却是嗤之以鼻的,做买卖就做买卖,还想参与到生产里去,生产有多复杂,女老板一点逼数都没有。而且,早期国内疫情时期,很多投产口罩的老板都亏得裤衩都不剩,这些事情她不知道吗?
算了。
电话打完,口罩厂董事长那边准备好了,让我过去。
说实话,我这辈子没佩服过几个人。在整本回忆录里,也就大白胖子,还有大白胖子时期,那个做润滑油的私企老板让我佩服过,可惜我从头到尾都没见那个私企老板长啥样儿。
而这一次,我就要碰到另一个让我佩服的人了。
没错,就是这个口罩厂的董事长。
这个董事长愿意见我,也是符合商务礼仪的,毕竟我们跟他签了一千多万的合同,说大不大,但对一个曾经的小厂子来说,也不算是小单了,董事长出个面合情合理。
副总打开董事长办公室的门,这位董事长站起身来向我点了个头。
这位董事长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穿着一身束身的短款大衣,头发剃得非常短,整个人看起来有点酷。
他请我坐到他的对面,跟我说道:“你提的要求,副总已经跟我说了。”他说的就是我要求加的那句话,经双方协商一致,口罩厂可以回收口罩那件事。
“说真的,我没见过你们老板,但是听说她是一位女士。女性在商战里搏杀,很不容易,作为一位女士,敢和我们签这么大的单,而且持续保价一百天,还是很有胆量的。”这位董事长夸赞了女老板一番,“既然女士都如此有魄力,那我们也必须有诚意,你们一定要求加上这句话,那就加吧。”
这位董事长很有底气啊,也不奇怪,这句话没什么约束力,但有这句话,双方的合作就可以更加灵活,对彼此不一定是坏事。
最终,这句话被我加进合同了。
原本和董事长的谈话就到此结束了,但是还有女老板交代的话呢,虽然我对那番话嗤之以鼻,可该说总要说出来。
于是,我对这位董事长说道:“对了某总,还有一件事,我们的女老板想和您合作,一起出资,建立新的生产线……”
我话还没说完呢,董事长的脸色就变了,他冷笑一声:“哼!”
这时候,我已经知道这位董事长的态度了,和我想得完全一样。
果然,董事长接着说了一句话:“建一条新产线?这建产线,需要考虑设备、工人、原料、价格波动,这一切的一切,你们女老板考虑过吗?她懂什么?”
OK,说到这里就行了,我已经完全懂他了,我笑了笑,离开了这位董事长的办公室,估计他也懂我。
从头到尾,我和这位董事长没说上超过三句话,除了客套以外,几乎都记录在了这里。
就凭一句话,我就已经完全懂了这个人,再多说一句都是多余的。
他一定是一个理智、讲道义、有风险意识的人,这种人做生意,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用不了多久,就会证实我的推断,时间不需要太长,三个月就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