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江南,空气里添了几分清冽,却丝毫没冷却“非遗活态工艺展”筹备现场的热度。苏晚踩着晨光走进展厅时,工人们正忙着搭建展台,原木色的展架上已挂好部分学员作品——林晓补完的宋制褙子垂着细腻的盘扣,陈默设计的宝相花披肩在晨光里泛着云锦特有的光泽。
“晚总,周馆长和其他几位传承人到了。”小林快步迎上来,手里拿着厚厚的流程表,“扎染区的染料已经按您的要求,用了植物提取的靛蓝,亲子体验区的小绷架和彩线也都备齐了。”
苏晚点点头,目光望向展厅角落。苏奶奶正和周馆长凑在一起,手里拿着一块老绣片讨论针法,旁边坐着做蜀锦的李师傅、搞扎染的张阿姨,几位老人脸上满是对“活态传承”的期待。这是苏晚将“优秀学员作品展”升级的核心——不只是展示成品,更要让观众看到非遗“活”的过程,看到老匠人指尖的温度,看到年轻学员如何接过手艺的接力棒。
“之前的谣言,说到底是有人觉得我们的非遗传承‘虚’。”苏晚走到几位老人身边,声音温和却坚定,“这次咱们把绣绷、织机、染缸搬到现场,让大家亲眼看看,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能一针一线做出来,能走进生活的手艺。”
周馆长摩挲着手里的宋绣绷架,眼里闪着光:“苏总说得对!我父亲当年就常说,绣娘的本事,要在绷架上见真章。这次我把家里传的老绷架带来了,要让年轻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宋绣‘盘金绣’。”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顾沉舟也抽出身来帮忙。他没多言语,只是默默安排了专业安保团队,仔细检查展厅的每一个角落,连展架的螺丝、电线的接口都没放过。“高俊彦吃了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私下跟苏晚说,指尖划过展台上的刺绣绷架,“展会是你的心血,也是打破谣言的关键,不能出任何差错。”
苏晚心里暖烘烘的。她知道,顾沉舟的细心,是怕她再受委屈。前世她孤立无援时,从没人这样替她周全;如今有他在,再难的坎,她都觉得有底气。
开展前一天傍晚,展厅里的人渐渐散去,只剩安保队长带着两名队员做最后的巡查。走到刺绣演示区时,队长老杨的目光停在了周馆长带来的老绷架上——那是个黑檀木绷架,边角被岁月磨得光滑,却在靠近右侧支架的地方,有一道极细微的裂痕,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不对劲。”老杨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裂痕,心里咯噔一下。他记得下午检查时,这绷架还是完好的,怎么会突然出现裂痕?他立刻让人拿来手电筒,凑近了看,发现裂痕边缘有新鲜的木茬,像是被人用细锯悄悄锯过,只留了一层薄木连着,稍微用力就会断裂。
“不好!有人搞破坏!”老杨立刻拨通顾沉舟的电话,语气急促,“顾总,刺绣区的老绷架被动了手脚,像是想让绣娘演示时绷架断裂,造成断线事故!”
顾沉舟和苏晚赶到展厅时,老杨正守在绷架旁,不让任何人靠近。苏晚看着那道细微的裂痕,心瞬间沉了下去——这绷架是周馆长的心头宝,更是明天演示的关键,一旦在现场断裂,不仅会让周馆长难过,还会被人借题发挥,说他们连基本的设备都准备不好,谣言只会更凶。
“是高俊彦干的。”苏晚的声音冷了下来。除了他,没人会这么阴险,在这种细节上动手脚,就为了毁了展会。
顾沉舟蹲下身,仔细检查了绷架的结构,眉头皱了皱:“裂痕不深,但位置很刁钻,正好在受力点上。明天周馆长绣‘盘金绣’时需要用力拉线,绷架肯定会断。”
苏晚咬了咬唇,心里又急又气。离开展只剩十几个小时,重新找一个一模一样的老绷架根本不可能。她转头看向苏奶奶,眼里满是无措。
苏奶奶却很镇定,她走到绷架旁,摸了摸裂痕,又看了看绷架的整体结构,突然开口:“别慌,这绷架能修。”
“奶奶,您有办法?”苏晚惊喜地看着她。
苏奶奶点点头,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小铁盒,里面装着细木楔、鱼鳔胶,还有一把小小的刨子——这些都是她做裁缝时,用来修补老工具的东西。“这黑檀木质地硬,裂痕又浅,只要用木楔把缝填上,再抹上鱼鳔胶,晾干后再用刨子修平,不影响使用。”
顾沉舟立刻安排人找来台灯,给苏奶奶打光。苏奶奶戴上老花镜,手指虽然有些颤抖,却异常灵活。她先把细木楔削成和裂痕匹配的形状,小心翼翼地嵌进去,再用鱼鳔胶仔细涂抹缝隙,最后用布条把绷架缠紧,固定住木楔。
“鱼鳔胶要晾干三个小时,正好能赶上明天开展。”苏奶奶放下工具,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说,“放心,奶奶修过的工具,比新的还结实。”
苏晚看着奶奶布满老茧的手,眼眶一热。这双做了一辈子裁缝的手,不仅缝过无数件衣服,还在关键时刻,为她守住了传承的希望。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展厅的玻璃,洒在焕然一新的展台上。经过修补的老绷架立在刺绣区,裂痕早已被细心掩盖,只留下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周馆长看到绷架时,还特意摸了摸,疑惑地问:“昨天我怎么没发现,这绷架的手感更好了?”
苏晚笑着没说破,只是把准备好的金线递给他:“周馆长,今天就靠您的‘盘金绣’镇场了。”
开展时间一到,观众们涌进展厅,瞬间被各个展区的热闹景象吸引。亲子体验区里,孩子们围着张阿姨,手里拿着小绷架,认真地学扎染——浅蓝色的布料在孩子们手里翻转,染上靛蓝的花纹,虽然稚嫩,却满是童趣;蜀锦展区里,李师傅坐在老织机前,脚踩踏板,手里的梭子飞快穿梭,引得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不时发出“太厉害了”的赞叹。
最热闹的还是刺绣区。周馆长坐在老绷架前,手里捏着金线,开始演示宋绣“盘金绣”。他的手指翻飞,金线在素色绸缎上慢慢勾勒出凤凰的轮廓,每一针都精准有力,凤凰的羽翼渐渐立体起来,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飞走。
“这就是宋绣的功夫啊!”观众里有人忍不住感叹,“一根金线能绣出这么细的纹路,太不容易了。”
苏晚站在人群后,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这时,小林快步走过来,小声说:“晚总,顾总邀请的嘉宾到了,在门口呢。”
苏晚转身,就看到顾沉舟陪着几位老人走进来——为首的是时尚圈泰斗张教授,旁边还有文化部门的李主任。张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国风设计的专家,德高望重,这次能来,全靠顾沉舟的诚意邀请。
“苏晚,好久不见。”张教授握住苏晚的手,目光扫过展厅,眼里满是赞赏,“你这展会办得好啊!不是简单地摆展品,而是让非遗‘活’了起来,让年轻人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老手艺,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苏晚连忙道谢,陪着张教授参观各个展区。走到学员作品区时,张教授停在林晓的宋制褙子前,手指轻轻拂过领口的盘扣:“这盘扣的手法,有苏奶奶的影子,又加了年轻设计师的巧思,不错不错。”
他转头看向苏晚,语气郑重:“你搞的‘国风教育计划’,我早有耳闻。之前的谣言我也知道,今天一看,才明白你做的事有多有意义。你这不是在培养设计师,是在给非遗续上年轻的血啊!”
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在场的媒体们立刻围了上来,镜头纷纷对准张教授和苏晚。李主任也笑着补充:“文化部门一直支持非遗活态传承,苏总的这个展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后续我们会考虑和苏总合作,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
媒体们的提问声此起彼伏,之前的谣言早已被现场的热闹和权威的认可打破。不少家长看到亲子体验区的热闹景象,主动找到工作人员,询问如何报名“国风体验课”——“原来非遗这么有趣,我想让孩子也学学,感受一下老手艺的魅力。”
就在展会气氛达到高潮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苏总,恭喜展会成功啊!”
苏晚转头,就看到高俊彦提着一个精致的礼盒,脸上挂着虚伪的笑容,身后还跟着两个助理,手里拿着一张支票。他径直走到苏晚面前,把支票递过去:“我代表盛景文创,给展会捐一笔赞助费,不多,也就五百万。希望能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也希望苏总能给盛景一个合作的机会,咱们一起把国风做得更大。”
周围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两人身上,媒体们的镜头也转了过来。高俊彦显然是想借“赞助”的名义,蹭展会的热度,顺便挽回之前的颜面——如果苏晚收下赞助,就等于承认需要他的支持;如果不收,又会被人说“清高”“不识抬举”。
苏晚看着高俊彦手里的支票,眼神里没有丝毫动摇。她轻轻推开支票,语气平静却坚定:“高总,谢谢你的‘好意’,但我们的非遗传承,不缺快钱,缺真心。”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观众和媒体,声音清晰有力:“我们需要的,是像周馆长、苏奶奶这样,愿意一辈子守着老手艺的真心;是像学员们这样,愿意沉下心学手艺的真心;不是拿着钱,想把非遗改造成快消品,赚一波热度就走的‘假意’。”
高俊彦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手里的支票像是有千斤重,举也不是,放也不是。周围的观众们纷纷议论起来:“说得好!非遗不是用钱能买的!”“高俊彦之前搞谣言,现在又来蹭热度,太恶心了!”
张教授也适时开口,语气带着不满:“高总,做非遗传承,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老手艺,尊重匠人,而不是用资本的手段,试图掌控一切。”
高俊彦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在众人的目光里,再也待不下去。他狠狠瞪了苏晚一眼,收起支票,狼狈地转身离开,连礼盒都忘了拿。
看着高俊彦仓皇的背影,展厅里响起一阵掌声。周馆长走到苏晚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苏总,好样的!这才是做传承该有的骨气!”
苏晚笑了笑,目光望向展厅里的每一个人——老匠人专注的神情,孩子们开心的笑脸,观众们赞赏的眼神,还有身边顾沉舟温柔的目光。她知道,这场展会的成功,不只是打破了谣言,更让她坚定了初心:非遗传承这条路,或许会有很多阻碍,但只要有这些真心热爱的人在,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夕阳西下时,展会渐渐落下帷幕。工作人员开始整理展台,苏奶奶正陪着几个孩子,教他们做简单的盘扣;周馆长则在和年轻学员讨论宋绣的针法,不时拿出手机,分享自己收藏的老纹样照片。
苏晚和顾沉舟并肩站在展厅门口,看着这温馨的一幕。顾沉舟轻轻握住她的手,语气里满是骄傲:“你做到了。”
苏晚抬头看向他,眼里闪着光:“不是我一个人做到的,是大家一起。以后,我们还要办更多这样的展会,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让老手艺真正活在当下。”
晚风拂过,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展厅里的灯光依旧亮着,像是在为传承的道路,点亮一盏又一盏希望的灯。苏晚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身边,有最坚定的伙伴,有最热爱的事业,有最值得守护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