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重生我在山村打造商业 > 第十一章:大棚蔬菜,寒冬里的新希望
换源:


       《重生九零:我在山村开挂逆袭》

龙窝村的冬天来得早,刚过十一月,就下了场小雪,山尖尖上白茫茫一片,地里的活儿也停了。往年这时候,村民们除了猫冬就是凑在一起打牌,今年却不一样——合作社的仓库里天天挤满了人,都在琢磨着陈铁柱说的“温室大棚”。

“铁柱,那大棚真能冬天种出菜?”王大娘搓着冻红的手,一脸怀疑,“咱这地界,冬天土都冻得邦邦硬,菜苗能活?”

“大娘,能活。”陈铁柱正趴在桌上画图纸,头也不抬地说,“我去县城农技站问过,人家北方都这么种,用塑料膜把棚子捂严实了,里面比外面高十几度,种黄瓜、西红柿都行。”

“真能行?”二柱子凑过来,看着图纸上歪歪扭扭的棚子,“这玩意儿搭起来得花多少钱?要是赔了……”

“赔不了。”陈铁柱放下铅笔,拍了拍胸脯,“我算过账,一个棚能收三茬菜,城里冬天的新鲜菜贵得很,一茬就能回本。再说,系统……”他差点把“系统”俩字说漏嘴,赶紧改口,“再说,我跟周老板都打听好了,他在城里有门路,咱种出来多少,他收多少。”

他没说瞎话,系统奖励的“中级农业科技包”里,不光有大棚搭建技术,还有详细的反季节蔬菜种植指南,从选种到施肥,说得明明白白,比农技站的手册还管用。

可村民们还是犯嘀咕。建一个大棚得用钢筋、塑料膜、竹竿,少说也得两百块,对穷惯了的龙窝村人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

陈铁柱看出了大家的顾虑,召集社员开了个会:“大棚的钱,合作社先垫一半,剩下的等卖了菜再扣。谁要是还怕担风险,就先跟着干,拿工钱,等看到回头钱了再入股。”

这话一出,不少人动了心。李老五第一个举手:“我跟着干!铁柱说行,就准行!”二柱子也跟着附和:“我也干,大不了白忙活几个月,总比在家闲着强。”

最后,有十五户社员愿意跟着试种,陈铁柱选了块背风向阳的平地,打算先建三个大棚试试水。

建大棚的活儿比栽果树还累。冬天地里上冻,挖地基得用镐头一点点刨,钢筋又沉,几个人抬一根,走不了几步就满头大汗。陈铁柱带头干,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缠满了布条。

林小荷每天都来送热水,见他累得直不起腰,就拿出药油给他揉肩膀:“慢点干,别伤着身子。”她的手轻轻按在他的肩膀上,暖暖的,陈铁柱心里一荡,干活更有劲了。

赵金牙也想跟着建大棚,却又拉不下脸,就让刘翠花来打听:“他婶子,你说这大棚真能挣钱?要不……咱也建一个?”

刘翠花白了他一眼:“早干啥去了?人家动工的时候你不吭声,现在想掺和了?我可告诉你,要干就自己去跟铁柱说,别指望我!”赵金牙被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最后还是厚着脸皮去找了陈铁柱,说愿意出钱,让合作社帮忙搭个棚,陈铁柱爽快地答应了。

忙活了一个月,三个大棚总算搭起来了。白色的塑料膜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像三个鼓鼓囊囊的大馒头。陈铁柱按照系统指南,在棚里拉了温度计,又弄了些煤球炉,天冷的时候烧炉子增温。

播种那天,陈铁柱特意选了个晴天。他从县城买来的黄瓜、西红柿和青椒种子,都是耐低温的品种。社员们围在棚里,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撒进育苗盘,眼里满是期待。

“这种子金贵着呢,一颗能结好几斤菜。”陈铁柱一边撒种一边说,“等出苗了,得保持棚里温度在二十度上下,水也不能多浇,不然容易烂根。”

林伯也来帮忙,他拿着小铲子,把土拍得平平整整:“铁柱这法子,比老辈人聪明多了。以前冬天想吃口新鲜菜,得去县城买,贵得能抵二斤肉。”

种子播下去后,陈铁柱几乎住在了大棚边的小屋里。每天天不亮就去掀棚膜通风,中午再盖严实,晚上还得起来看看温度计,生怕温度不合适。社员们轮流来帮忙,谁都不敢马虎。

过了十来天,绿油油的小苗终于冒了出来,嫩得能掐出水。陈铁柱看着那些小苗,比看到自家玉米丰收还高兴,赶紧按照系统提示,给小苗施肥——这肥也是按系统配方配的,用草木灰、鸡粪和骨粉混合发酵的,比化肥还管用。

眼瞅着小苗越长越壮,麻烦却来了。一天早上,陈铁柱发现最西边的大棚膜被划了道口子,里面的温度降了不少,几排小苗都蔫了。

“谁干的?”陈铁柱气得发抖,这口子一看就是用刀划的,不是风吹的。他第一个就想到了赵金牙,可赵金牙的棚子也在建,没理由来捣乱啊。

他蹲在棚里,看着蔫了的小苗,心疼得不行。林小荷赶来看到这情景,也急得直皱眉:“会不会是……外村人干的?”

陈铁柱摇摇头:“咱这大棚刚建起来,外村人都不知道。”他突然想起前几天,村西头的张老三来过,说想低价租个棚,被他拒绝了——张老三在镇上赌钱输了不少,说不定是他干的。

陈铁柱没声张,悄悄找了李老五和二柱子,让他们夜里多留意。果然,第三天夜里,张老三鬼鬼祟祟地摸到大棚边,手里还拿着把刀,被守在暗处的几人抓了个正着。

“我……我就是想看看……”张老三吓得脸都白了。

“你想划膜是不是?”陈铁柱瞪着他,“我知道你赌钱输了,缺钱可以跟我说,我让你在合作社干活挣钱,你干这事,对得起全村人吗?”

张老三被说得满脸通红,“扑通”一声跪下了:“铁柱,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你饶了我这一回吧!”

最后,陈铁柱没送他去派出所,让他在合作社干三个月活抵债,还得负责把划坏的棚膜修好。张老三千恩万谢,干活比谁都卖力。

这事过后,陈铁柱在大棚周围拉了铁丝网,又安了两个大灯笼,夜里亮堂堂的,再也没人敢来捣乱。

转眼到了春节前,大棚里的黄瓜和西红柿开始结果了。嫩绿的黄瓜吊在藤上,红通通的西红柿像小灯笼,看得人眼馋。陈铁柱摘了一篮子,先给林伯和村支书送去,剩下的让周明拉到城里,当天就被抢光了。

“小陈,你这菜太抢手了!”周明在电话里直咋舌,“城里超市给我打电话,说要长期供货,价钱再涨两毛!”

第一茬菜卖了一千多块,除去成本,每个入股的社员都分了五十多块,比秋收时分的还多。王大娘拿着钱,笑得合不拢嘴:“真没想到啊,冬天也能挣这么多!铁柱,明年我家也建个棚!”

赵金牙的棚子也搭好了,见陈铁柱的菜卖得火,急着问:“铁柱,我的棚也能种你那菜不?种子给我留点呗。”

“能种。”陈铁柱笑着说,“种子管够,技术也教你,不过得按合作社的规矩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行行行,都听你的!”赵金牙满口答应,现在他是打心眼儿里佩服陈铁柱了。

春节过后,龙窝村的温室大棚一下子增加到了十个,成了乡里的新鲜事。乡长特意来看了一趟,拍着陈铁柱的肩膀说:“小陈,你这是给咱乡带了个好头啊!我给你申请个‘致富带头人’的奖状!”

陈铁柱没把奖状当回事,他心里盘算着更大的事——等天暖和了,就把大棚技术教给邻村,联合起来搞个“蔬菜基地”,再建个冷库,夏天也能存菜,冬天接着卖,这样就能挣更多钱了。

这天晚上,陈铁柱躺在大棚边的小屋里,听着外面的风声,心里热乎乎的。系统提示音又响了:“检测到宿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解锁‘区域合作’功能,可获得周边村庄资源对接信息。”

陈铁柱笑了,看来,他的路还能走得更远。窗外,大棚里的灯光透过塑料膜照出来,像一片温暖的星空,映着龙窝村的希望。他知道,这个冬天过后,龙窝村会迎来一个更热闹、更红火的春天。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