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十年烟雨 > 第1章 雨中的蓝色雨伞
换源:


       雨水把2003年的秋天浸泡得松软,市一中的走廊里浮动着粉笔灰、湿帆布和青春期的气息。

墙壁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鎏金校训有些剥落,露出底下更深年岁的红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留下的胎记。

雨水顺着市一中老教学楼斑驳的墙皮蜿蜒而下,在布满青苔的墙角汇成小小的水洼。

初三(二)班的教室里,弥漫着新发试卷的油墨清香,与同学们雨衣上带来的湿润空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属于校园的气息。

日光灯管发出均匀的白光,将窗外灰蒙蒙的天色隔绝开来,却也将玻璃窗上蜿蜒滑落的雨珠映照得格外清晰,如同在黑板上方流动的透明音符。

童立坐在靠窗的位置,正凝神望着窗外的雨幕。他身形清瘦,穿着件洗得发白但十分整洁的蓝色校服,略显宽大。他的头发有些蓬松微乱,衬得一张脸更加棱角分明。高挺的鼻梁下嘴唇微微抿着,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但那双看向窗外的眼睛却格外清澈明亮,像雨洗过的天空,此刻正微微蹙眉,流露出些许与课堂无关的忧虑。

窗外,雨点有节奏地敲打着玻璃,广播里正在播放《简单爱》,周杰伦含糊的歌声与雨声交织成青春的背景音。

前排几个女生正传阅着新买的《当代歌坛》,杂志封面在灯光下微微反光,隐约可见孙燕姿明媚的笑容。

窗玻璃上雨水纵横,将窗外灰蒙的天空和疲惫的梧桐切割成模糊的碎片。

他的指尖在课桌下,又一次触碰到裤兜里那张叠得方正的纸条——科技馆参观,五十元。

这个数字,像一根细刺,扎在他十六岁的心上。

讲台上,历史老师讲述着古代文明的兴衰,声音平和,却盖不过童立心里盘算的声音:五十元,是母亲在环卫站清扫整整十七个街道的长度,是无数个清晨弓背弯腰换来的。

“这雨真要下到地老天荒了。”一个清亮柔和的声音从斜前方飘来。

童立闻声转头。是苏红。她也穿着校服,但内搭的鹅黄色毛衣领子柔软而崭新,衬得她肤色白皙通透,像上好的细瓷。她正微微侧头望着窗外,睫毛长而密,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阴影。一头乌黑的长发简单地束成马尾,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和优美的颈部线条,发尾随着她转头的动作轻轻晃动,扫过课本边缘。

她的桌角立着一个粉色的卡通水杯,旁边放着摩托罗拉V70翻盖手机,手机挂坠的水晶珠子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

童立的目光快速地从她身上掠过,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袖口往里掖了掖,那里有一个不太显眼的线头。

“天气预报说还要下一周。”他低声回应,声音被淹没在渐渐响起的放学铃声中。

放学铃声像一声赦令,教室里瞬间活络起来。

同学们嬉笑着取出各式雨具,讨论着周末的港台剧。

童立默默收拾好书包,他的蓝色雨伞就斜靠在桌脚边——一把褪色得近乎灰白的旧布伞,伞骨处用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细铁丝缠了又缠,像一处倔强的伤疤。

他拿起伞,随着人流走向教学楼出口。

屋檐下挤满了人。雨势正猛,哗哗地砸在地上,溅起冰凉的水汽。

童立撑开伞,正准备步入雨幕,目光却在不经意间定格。

苏红站在几步外的廊柱旁,怀里抱着几本厚厚的习题集和一摞似乎是文艺汇演用的彩纸,正望着滂沱大雨微微蹙眉。

她今天值日,显然是被耽搁了。

雨水打湿了廊檐下的地面,漫到她白色球鞋的边缘。

直接冲出去,怀里的书本和纸张必然遭殃。

童立的心跳漏了一拍。他认得那摞彩纸,是为了下周班级合唱比赛准备的背景道具,苏红是宣传委员。

几乎是一种本能,他的脚步顿住了。

他看了看自己手中这把修补过的、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旧伞,又看了看苏红和她怀里那些“重要”的东西。

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寒酸带来的踌躇,有一种基于理解的同情,或许,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想要靠近那抹明亮光晕的冲动。

他深吸了一口潮湿的空气,转身,朝苏红走了过去。

脚步有些僵硬,甚至带着点豁出去了般的笨拙。

“给你。”他把伞递过去,声音不大,却尽量显得平静,“你用吧。”

苏红显然有些意外,抬起头,清澈的眼睛里带着疑惑:“那你呢?”

“我……”童立的脑子飞快转动,一个借口脱口而出,“我去图书馆还书,就几步路,跑过去就行。”

他不能让对方有拒绝的余地,也不能让这份帮助看起来像是一种需要回报的施舍。

他把伞柄塞到苏红手里,触碰到她指尖的瞬间,像被微弱的电流击中,他几乎是仓促地收回手。

没等苏红再说什么,他已经把书包往怀里一紧,低头冲进了密集的雨帘。

冰凉的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头发、校服,但他却觉得脸上烧得厉害。

跑出很远,他才敢回头,隔着迷蒙的雨幕,看见那把灰蓝色的旧伞已经在苏红头顶撑开,缓慢地移动着,像风雨中一朵安静而坚韧的菌类。

第二天清晨,雨歇,阳光清透。

童立刚在座位坐下,苏红就走了过来,将叠得整整齐齐的雨伞放在他课桌上。

“谢谢你的伞。”她微笑着,目光落在那处铁丝修补的痕迹上,语气里没有怜悯,反而带着一丝欣赏,“这里补得很结实,手真巧。”

童立有些局促地“嗯”了一声,迅速将伞收进桌洞。

那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不同于他生活中任何一种气息的清香。

下午自习课,苏红拿着一张数学卷子过来,指着一道画了红圈的附加题。

“童立,这道题你能帮我看看吗?老师的解法我有点没懂。”

她的态度自然坦荡,是优等生之间纯粹的探讨。

那道题涉及的知识点确实超纲。童立接过笔,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

当他用简洁的辅助线将复杂的几何图形分解时,苏红的眼睛亮了起来。

“原来可以这样!你真厉害。”她的赞叹是发自内心的。

或许是为了答谢,也或许是认可了这种智力上的交流,她随后从书包里拿出一本边角微卷的《BASIC语言入门》,“这个,你看过吗?我觉得你可能会喜欢。”

那个夜晚,童立在母亲睡下后,就着昏黄的灯光翻开了那本书。

那些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奇异符号,仿佛拥有魔力,为他打开了一个绝对理性、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他沉浸在逻辑的迷宫中,解题思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激活、拓展。

窗外淅沥的夜雨声,与脑海中代码运行的无声韵律交织在一起,构成他贫瘠青春里第一个瑰丽的梦境。

然而,现实的沟壑并不会因思维的共鸣而填平。

几天后,班长开始收科技馆费用。轮到童立时,他低声说晚点交。

旁边的苏红听见了,很自然地打开文具盒:“我先帮你垫上吧。”

她的善意是真诚的,却像一面镜子,瞬间照出了童立极力掩饰的窘迫。

旁边有同学投来目光。童立的脸一下子烧了起来,一种混合着自尊和羞耻的情绪让他语气变得生硬:“不用!我自己有。”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他看见苏红脸上的笑容僵住,有些无措地收回钱,眼神里掠过一丝受伤和困惑。

那一刻,童立觉得比淋雨还要冷。

随后的日子,两人之间像是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薄膜。

童立有意回避着苏红,而苏红似乎也不知该如何打破这尴尬的沉默。

直到期中考试后,班主任按成绩调整座位。

当童立抱着书本走到新的位置——第四排靠窗——时,他发现自己的新同桌,正是苏红。

最初的几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安静。

直到又一个雨天,物理老师在黑板上画着复杂的电路图。

童立正专注聆听,忽然听见身旁极轻的吸气声。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苏红在草稿纸的角落,无意识地画着几个相连的菱形结构,很像伞骨的骨架。

“童立,”她忽然用笔帽轻轻点了点他的胳膊,声音很轻,带着一种尝试打破僵局的试探,还有一丝发现新大陆般的雀跃,“你看,伞骨这样支撑伞面的方式,是不是很像桥梁的受力结构?”

童立怔住了,转头看向她。

苏红的眼睛里没有之前的尴尬,只有一种纯粹的好奇和分享欲。

窗外的雨声潺潺,敲打着玻璃,仿佛在为这个跨越了现实尴尬的、充满想象力的联结伴奏。

他看着纸上那些稚嫩的线条,又看向窗外朦胧的雨景,心里某个紧绷的地方,忽然松弛了下来。

他低下头,嘴角泛起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然后,轻轻地、肯定地“嗯”了一声。

那一刻,雨还在下,但青春里第一道小心翼翼的裂缝中,似乎透进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