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汉铭千古传 > 第三十八章 安家落户
换源:


       “一千缗钱、四十两白银?还补一百缗木料钱?”

杨承愣了愣,手指下意识地敲了敲桌面。他心里飞快盘算:当年购宅加筹备族学,前后不过六百缗钱、二十两白银,张衡这一开口,直接给到一千一百缗钱、四十两白银,折算下来,比他最初的投入多了近一倍,这比他预期的还要丰厚。而且张衡特意提“补木料钱”,既给足了他面子,又解了他“筹备白费”的后顾之忧。

书房内的气氛再次变得微妙起来。杨承看着张衡从容的神色,心里忽然有些捉摸不透,这个“蜀地客商”,不仅懂古籍,出手还如此阔绰,要知道,东汉末年蜀地虽产锦,可一千多缗钱加四十两白银,已是普通布商半年的营收,倒不像是寻常小商贩。他犹豫片刻,还是没忍住问道:“张兄对这处老宅,倒是格外上心。不知你那位远房亲戚,与张家是什么关系?”

张衡早有准备,语气自然:“是晚辈祖父的堂弟,早年因战乱迁到蜀地,与家里断了联系,直到临终前才找到晚辈,托付下这桩心愿。”

他没有说“是自己的祖宅”,只说是“远房亲戚的老宅”,既保留了余地,又不会让杨承起疑。

杨承点了点头,没再追问,只是陷入了沉默。他心里盘算着:若是答应张衡,不仅能赚一笔银子,还能结交这个“出手阔绰又懂规矩”的布商,日后说不定能在蜀地做绸缎生意;可若是不答应,虽能按计划办族学,却也驳了张衡的面子,还错过了一笔好买卖。

张鲁和郭钰都屏住了呼吸,等着杨承的答复。张衡则端起茶杯,缓缓喝了一口,眼神平静,他知道,杨承此刻心里定在权衡利弊,而他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过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杨承才缓缓开口:“张兄的诚意,杨某感受到了。只是这宅子毕竟牵扯族学,杨某也不能擅自做主,得跟族里的长辈商量一下。”

他看着张衡,语气诚恳:“张兄先回客栈等候,给杨某三日时间,三日之后,杨某定给张兄一个答复,如何?”

张衡心里松了口气,杨承没有直接拒绝,反而说要“商量”,这就意味着事情有转机。他起身拱手:“多谢杨老爷通融!晚辈就静候杨老爷的好消息。”

杨承也站起身,笑着说:“张兄客气了!这三日,张兄若是在丰县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杨某说,杨某定尽力帮忙。”

一行人走出杨府时,阳光已渐渐升高。张鲁忍不住问道:“老爹,杨承说要商量,会不会是故意拖延啊?”

张衡摇了摇头,语气笃定:“不会。他若是想拖延,就不会说‘三日之后给答复’。咱们现在只需耐心等候,三日之后,自有结果。”

郭钰也点头附和:“兄长说得对。杨承重利又重面子,咱们给的条件足够优厚,他没有理由拒绝。”

第二日傍晚,张衡正在客栈整理布道用的典籍,忽听楼下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杨府的管家,手里捧着个红木托盘,托盘上放着一封烫金信封,神色恭敬:“张老爷,我家老爷请您明日巳时去府中一叙,说是关于老宅的事,已有答复。”

张衡接过信封,指尖触到信封上“杨府”的火漆印,心里便有了数,杨承提前一日答复,显然是族中长辈已应允,这比预期的还要顺利。他对管家拱手道:“有劳管家跑一趟,明日巳时,晚辈定准时登门。”

管家应声离去后,张鲁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老爹,杨承提前找咱们,是不是答应赎宅了?”

“大概率是。”

张衡拆开信封,里面是杨承亲笔写的短笺,字里行间透着客气,只说“族中长辈已议妥,盼与张兄一晤”,虽未明说结果,却透着积极的信号。他将短笺递给郭钰,语气从容:“宝宁,明日你随我一同去,带上五十缗定金和印泥,若是谈妥,便先立个‘赎契文书’,按规矩,大额交易需有文书为证,免得日后生变。”

郭钰接过短笺,点头应道:“兄长放心,我这就去准备。”

次日巳时,张衡、郭钰带着备好的定金和文书,张鲁也跟在身后,一同前往杨府。刚到门口,就见杨承已站在台阶下等候,脸上带着真切的笑容,不再是之前的虚言客套:“张兄,快请进!族中长辈已商议妥当,今日咱们就把老宅的事办利落!”

张衡心中一喜,连忙拱手:“多谢杨老爷和族中长辈通融,这份情,晚辈记在心里。”

一行人再次走进书房,家丁早已备好笔墨纸砚,桌上还放着一个木盒,看尺寸,正是装宅契的盒子。杨承请三人落座后,开门见山道:“不瞒张兄,昨日我将你的诚意和条件跟族中长辈一说,长辈们都赞你‘懂规矩、重情义’,当即就答应了赎宅的事。”

他说着,将桌上的木盒推到张衡面前:“这是老宅的宅契,你先查验一下,上面的印鉴和字迹都是当年的原样,没有动过。”

张衡打开木盒,里面果然放着一张泛黄的宅契,上面“张家老宅”的字样清晰可见,右下角还盖着当年房行的朱红印鉴,与他手中的抵押文书副本能对应上。他仔细翻看片刻,确认无误后,才将宅契放回木盒,语气郑重:“宅契是真的,多谢杨老爷。”

杨承笑着摆手:“咱们是朋友,说这些就见外了。按之前说好的,一千缗五铢钱、四十两白银,再加一百缗木料补偿,不知张兄今日是否方便交接?”

“方便。”

郭钰从随身的包袱里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布囊,又拿出一个银匣:“这里面是一千缗五铢钱,分十串装好,每串一百缗;银匣里是四十两白银,都是蜀地的官银,成色足。另外一百缗木料补偿,我已让客栈的伙计送到杨府库房,杨老爷稍后可让人查验。”

杨承让管家过来清点,管家打开布囊和银匣,仔细数了数钱串,又用秤称了称白银,随后对杨承点头:“老爷,数目和成色都对。”

杨承满意地点头,拿起桌上的笔墨,对张衡道:“按规矩,咱们得立一份‘赎契文书’,写明交易内容和双方承诺,签字画押后,这桩事才算彻底了断。”

张衡点头附和:“理应如此。”

两人当场拟好文契,写明“杨承自愿将张家老宅以一千一百缗五铢钱、四十两白银的价格赎回给张记,此后老宅归属与杨氏无涉”,随后分别签字,又按上鲜红的指印。杨承将其中一份文契递给张衡:“张兄收好,这是你的凭证。”

张衡接过文契,与宅契一同放进木盒,心里终于松了口气,从抵押到赎回,跨越二十多年的祖宅,终于重新回到张家手中。他看着杨承,语气真诚:“杨老爷,今日之事,多谢你通融。日后若是杨老爷有需要蜀地绸缎的地方,晚辈定以成本价供应,绝不加价。”

杨承闻言大喜:“那杨某就先谢过张兄了!我正愁找不到可靠的蜀地绸缎商,日后咱们定要多做些生意。”

一行人又寒暄了片刻,张衡见事情已办妥,便起身告辞:“杨老爷,宅契和文契都已拿到,晚辈就不打扰了。日后有机会,再上门拜访。”

“好!我送送你们!”

杨承亲自将三人送到府门口,看着他们带着宅契离开,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这桩交易,他既赚了钱,又结交了可靠的商友,可谓双赢。

走出杨府,阳光正好,张鲁忍不住抱着木盒欢呼:“老爹!咱们终于把祖宅拿回来了!这下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了!”

张衡摸了摸他的头,眼神里满是欣慰:“是啊,终于拿回来了。等明日,咱们就去老宅看看,再找人修缮一下,以后在丰县,也算有个真正的家了。”

郭钰跟在一旁,笑着说:“兄长这招‘以礼相待、以利动人’,真是高明。既收回了祖宅,又结交了杨氏,以后在丰县布道,也多了个助力。”

次日清晨,天刚亮,张衡就带着众人往老宅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内的景象让人心头一酸,张道陵幼时种的老槐树虽还立着,却枝桠稀疏,树皮上爬满青苔;三进院落的青砖地裂了不少缝,墙角长着半人高的杂草;正屋的门窗破了好几处,阳光透过破洞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宅子…比我想象中还要破。”郭钰皱了皱眉,伸手摸了摸门框,指尖沾了层灰。

张衡走到里屋,看着墙上祖父张大顺当年题的“守拙”二字,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依旧有力。他伸手摸了摸墙面,心里满是感慨,八十多年了,这处宅子终于又有了“家”的模样。他转身去检查屋顶,发现几处瓦片破损,连忙喊来郭钰:“宝宁,屋顶东南角的瓦片得换,我看那处漏雨痕迹明显,得赶紧补好,免得日后下雨渗进屋里。”

郭钰应声赶来,踩着梯子爬上屋顶,张鲁在下面递瓦片,郭碧则帮忙扶着梯子。郭钰一边换瓦片,一边笑道:“兄长放心!等修完屋顶,咱们再把门窗的破洞补上,换些新木框,保证结实。”

院子里,卢氏和李氏已经打扫出不少杂草和垃圾,郭凝则把捡来的枯枝捆成一束,说要留着烧火。阳光渐渐升高,照在院子里,众人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老槐树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到了傍晚,老宅已初见雏形,屋顶的破瓦换了新的,门窗的破洞用木板补上,屋内的灰尘清理干净,杂草也除得差不多了。卢氏和李氏还从集市买了新的粗布窗帘,挂在窗户上,淡蓝色的窗帘随风飘动,给老旧的屋子添了几分生机。

张鲁累得满头大汗,却依旧兴奋地跑遍每个屋子:“老爹!你看!正屋能住人了!西厢房的窗户也修好了!咱们今晚是不是就能住进来了?”

张衡笑着摇头:“还得等几天,门窗还没刷漆,地面的裂缝也得填,等这些都弄好,咱们再搬进来。”

他看着眼前的老宅,又看了看身边忙碌的家人,心里满是踏实,这处失而复得的祖宅,不仅是一处住所,更是他们在丰县扎根的根基。

卢氏端来凉茶,递给众人:“大家都累了,先喝口水歇歇。明日咱们再去集市买些木料,把缺腿的桌椅修好,再添置些新的被褥,就能尽快搬进来了。”

李氏也附和道:“是啊,我还想在院子里种些蔬菜,咱们自己种的菜新鲜,吃着也放心。”

众人围坐在老槐树下,喝着凉茶,聊着修缮计划,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祥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