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玉树临风是潘安 > 第五章 高平陵之变(二)
换源:


       夏侯湛早已知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今互联网上议论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夏侯湛浏览了许多议论这一事件的文章。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夏侯湛认为司马懿之所以发动高平陵之变,而且能够有惊无险的取得成功,说明司马懿必有过人之处。司马懿首先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也就是说司马懿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其次司马懿能长期伪装衷心侍奉曹魏三代,说明司马懿也是一个能够隐忍的人;还有就是司马懿在看透曹爽的幼稚和胸无大志的本性后,抓住时机果断出手,说明司马懿是一个勇于冒险的人。

首先司马懿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这应该与司马懿的出身有一定的关系,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阿父司马防为京兆尹,京兆尹相当于京城太守。祖上三代均为市长级别高官,司马懿出身于世族大家,受家庭环境影响,再加上自带不甘平庸的基因,司马懿也想有所作为,但生于乱世,一直没有得到机会。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这段时间里,司马懿一边刻苦学习,一边静观时势变化,与此同时,司马懿还不忘精心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虽然先后有九个儿子,但他认为将来能成大器者非司马师和司马昭莫属。

因为出身于门阀世族,司马懿也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曹操起事之初,曾经征召过小有名气的司马懿,但司马懿找借口婉拒曹操。在当时的司马懿看来,曹操一没有高贵的出身,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二是曹操的势力比较弱小,属于白手起家,与袁绍刘表等大军阀相比实力差距太大,所以从一开始司马懿打心眼里就瞧不起曹操。出乎司马懿意料的是曹操最后竟然横扫诸多势力比他强大得多的军阀,统一了北方,成为汉之丞相,此时司马懿非常后悔当初看走了眼。

看到比自己年龄略小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也已正式出山,司马懿开始有些慌了,很后悔当年低估了曹操,没有响应曹操的征召而出仕,现在曹操可能也不需要他了,不过曹操爱才惜才尽人皆知,狡猾的司马懿便心生一计:一方面通过关系向曹操极力举荐自己,另一方面又在大庭广众面前大造舆论声势说他司马懿如何聪慧如何博学如何多才云云。司马懿的这些手段还真见效,没过多久,曹丞相也不管司马懿本人是否愿意,就直接强征他入仕。再次得到曹操的征召,司马懿当时高兴得长舒了一口气,他就害怕曹操再也不会给他机会了,因为过去曹操在急需用人之际,被他司马懿装疯卖傻拒绝了,当然司马懿这一招也是跟曹操学的。曹操小的时候好飞鹰走狗,它的阿叔很看不惯,就经常在曹操阿父曹嵩面前告曹操的状,告状的次数多了,曹操便心生一计,有一次就在阿叔面前假装口角歪斜,阿叔问他怎么了,他就对阿叔说自己中风了。当曹操的阿叔把曹操中风的情况告诉曹嵩后,曹嵩马上跑来看曹操,看到曹操一切如常,曹操的阿父就问曹操说,我刚听你阿叔说你中风了,曹操就对阿父说,那是因为阿叔不喜欢我才这么说的。从此以后曹操的阿父就再也不相信曹操阿叔的话了。

曹操的再次征召,正中司马懿的下怀,入士后的司马懿在曹丞相面前毕恭毕敬,但此时曹操是谋士如云战将如林,司马懿并没有马上得到曹丞相的重用,这让司马懿大失所望。

其次司马懿又是一个能隐忍且善于伪装自己的人。

曹操不仅爱才惜才,也善于识才。入士之初的司马懿没有立即得到曹丞相的重用,一是因为在加入曹操集团之前,司马懿寸功未立,曹丞相并不真正了解司马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渐渐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狼是一种非常狡猾且凶狠的动物,狼顾之相就是描述狼走路的样子,狼在走路的时候总是左顾右看,时不时地还回头望一下,有很高的警惕性,很狡猾。如果一个人走路的神态也和狼一样,说明此人心怀叵测最终有图谋不轨的可能。后来,曹操还曾经做过一个三马食一槽的恶梦,这个梦始终萦绕在曹丞相脑海里,时不时地在曹丞相的心间激起波澜。

当司马懿得知曹丞相看出自己藏有野心时,心里很恐惧,很害怕曹操从此抛弃他。从此以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地伪装自己,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夹起尾巴做人。在曹操面前装得忠心耿耿,在一般人跟前也表现得非常谦卑,自此以后,司马懿的狼顾之相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曹操暮年,遴选接班人时,在曹丕和曹植之间左右摇摆。看着曹丕和曹植,曹操心里不由想起赤壁大战时战败自己的孙权,虽然自己大败于孙权,但他很欣赏孙权的才能,曹丞相认为,同样年纪相仿的人,自己的这两个阿儿与孙权根本没法相比,时常感叹生子不如孙仲谋!看到曹操的犹豫,司马懿马上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关键时期一定不能站错队。司马懿认为曹丕虽然文采不如曹植,但在为人处世方面明显地成熟老练。曹植虽然文采斐然,但在政治方面表现得任性幼稚不稳重。曹操虽然从来没有征求过他司马懿的建议,但司马懿还是笃定,将来曹操一定会选择曹丕,于是司马懿就经常往曹丕那里跑,极力接近曹丕,帮他出谋划策,帮他化解危机。果不其然,最后曹操选择了曹丕,这次司马懿赌对了。

由于在曹操立储这件事上,帮曹丕鞍前马后的精心谋划出力不少,所以曹丕被立为太子后,非常信任司马懿。虽然曹操临终时多次反复提醒曹丕谨防司马懿,说司马懿是个有野心的人,肯定不会长久甘为人臣,但曹丕被司马懿的言行所迷惑,最终还是把阿父的话当作了耳旁风,使得司马懿逐渐青云直上,成为掌握实权的大将军,曹丕的托孤大臣。再后来,司马懿又成为魏明帝曹睿的托孤大臣,司马懿可谓三朝元老,深得曹丕和曹睿的信任。

在担任辅佐大臣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司马懿一直表现得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司马懿是绝对的忠臣,以致后来人们都怀疑曹丞相当年对司马懿的疑心,认为曹丞相就是多疑。

再者司马懿是敢于冒险的人,也是一个忘恩负义且非常凶残的人。

发动政变伊始,狡猾的司马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拉拢包括郭太后,以及以太尉蒋济为首的一干大臣都站在了自己一边。司马懿在幼帝面前历数曹爽权倾朝野,结党营私,僭越帝器等几大罪状,然后逼迫大将军曹爽交出包括兵权在内的一切职务。为了让曹爽痛快地交出权利,司马懿除了威逼曹爽外,又对曹爽许以退职后可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加以利诱,同时,为了让幼稚懦弱的曹爽相信他司马懿,司马懿还煞有介事地当着少帝、王公大臣还有众多民众的面,对着洛水信誓旦旦起誓他司马懿绝不背弃自己的誓言,最终大将军曹爽就真的相信了司马懿,乖乖的交出了手中的一切权力,幻想着享受荣华富贵。

可一旦曹爽交出权力之后,司马懿立刻狼性毕露,马上翻脸不认人,罗织曹爽任人为亲党同伐异,器物规格御制等十大罪状,残忍地诛杀曹爽及其党羽近五千人之多。对曹魏的托孤,自己的洛水之誓,对大将军曹爽的许诺都成了欺骗和谎言,相信他的人最后不是被他侮辱就是做了他的刀下鬼。

野心可以让一个人有奋斗目标,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忍耐可以让其持之以恒,砥砺前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凶狠使人有决断力和魄力,富有冒险精神,当机会来临时会毫不犹豫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应该说这三点是古往今来所有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特质。

司马懿通过多年的隐忍,最终却背叛曹氏家族对他的充分信任,背弃自己的洛水之誓,残忍地诛杀曹氏集团近五千人,彻底铲除了曹氏集团在朝中的势力,为自己的家族开创基业打下坚实基础。

后世有很多人,也包括今天的我们都认为司马懿是成功者,对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展现的智慧勇气胆识推崇备至。

对此,夏侯湛则不敢完全苟同,司马懿有成功的一面,三国归晋,司马家族成为最后的赢家;但司马懿背叛曹氏家族对他的充分信任,背弃自己的洛水之誓,通过多年的隐忍,在关键时机冒险一击,终于实现了夙愿,就这一点来说,司马懿是成功的。

但论道德品质和做人,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不值得人们效仿,作为臣子的不忠还有背弃自己的洛水之誓,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恶劣影响:为达到自己篡权的目的,不择手段;公然背弃曾经的誓言,让中国的政治家们陷入诚信危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权,亦然。

夏侯湛记得《大学》里的很经典的一段话“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一个意不诚心不正的人,怎么能够治国平天下!

其实,在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之前,也曾经有过一次著名的洛水之誓。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率大军气势汹汹的攻打洛阳,而守护洛阳的朱鲔则顽强抵抗。当洛阳城被层层包围之后,刘秀派遣廷尉岑彭劝降朱鲔。岑彭曾经是朱鲔的部下。面对岑彭的劝降,朱鲔在城上直接回应道“我深知自己罪过太重,不是我不降,而是我不敢降!”

朱鲔何出此言,原来朱鲔曾经是绿林军将领,他过去拥立大汉宗室刘玄为帝,帮助其建立了更始政权,并在更始政权中担任要职,在这期间他参与了谋害刘秀兄长刘演。刘秀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他是被自己的兄长刘演带大的,兄长如父母。所以朱鲔也知道自己罪不可恕,刘秀是绝不会原谅他的。

刘秀心里很明白“干大事的人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刘秀决定以大局为重抛弃个人恩怨,为了让朱鲔相信,刘秀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都先后被自己否定,最后还是岑彭建议他说“既然洛水是神水,皇帝何不在公众跟前,面对洛水发誓,因为对着洛水发誓,也就是对着神灵发誓;若背叛洛水之誓,就是背叛神灵,必将遭到上天的惩罚!”于是刘秀就在众人面前对着洛水发誓:‘朱鲔只要投降,就绝不杀他,而且还能保住他的官爵。’

当岑彭把刘秀对着洛水发誓经过告诉朱鲔后,朱鲔仍然心存疑虑,试探着从城上放下一条绳索,对岑彭说“你的话要是当真,那就请你顺着这根绳索上来。”

岑彭当即毫不犹豫地顺着绳索爬上了城头,朱鲔见此情形,认定刘秀不会欺骗他,于是马上答应投降。

就当时的情况,光武帝刘秀已经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基本掌控了国家大局,朱鲔虽然拥兵十万,洛阳城墙也很坚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洛阳城犹如一座孤城,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刘秀的洛水之誓无疑给了朱鲔一定的安全感。

朱鲔决定投降后,还把自己用绳索捆了起来,让岑彭带着他向刘秀负荆请罪,见此情景,光武帝也被朱鲔的诚意所感动,立即亲自给朱鲔松绑,并让岑彭连夜把朱鲔送回洛阳。

第二天一早,洛阳守军大开城门,全部投降了光武帝,刘秀也立即践行自己的誓言,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并封他为扶沟侯,享受荣华富贵到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洛水之誓,刘秀也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最宽容和最讲诚信的皇帝。

刘秀的宽容和大度,也为他赢得了人心,为东汉政权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后世统治者对待降将的重要参考,这也深刻体现了诚信和宽容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反观司马懿,作为三朝元老,深得曹丕、曹睿的信任,先后被曹丕和曹睿任命为托孤大臣。司马懿不应该忘恩负义,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本可以选择精心辅佐曹氏后代,为国家的振兴和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名垂千古的忠臣;但由于野心作祟,利用曹氏家族对自己的充分信任,悍然发动高平陵之变。况且在曹爽交出一切权力后,已经不再对司马懿构成任何威胁,司马懿竟然背弃自己的洛水之誓,残酷屠戮曹氏族人。充满血腥的篡立,成为后来中国民族几百年屈辱的滥觞,也让统治者在民众中的信用崩塌,统治者应该深刻反思。

夏侯湛对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