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东南冲天的火光和持续的爆炸声,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撼了整个东北乃至更远的地方。
尽管东山军对外宣称那是一次“针对顽固日伪残余势力的重大军事清剿行动”并“意外引发了敌军军火库殉爆”,但巨大的动静和事后严密封锁的态势,仍引来了无数猜疑的目光。
毛熊国驻奉天的领事馆连夜向国内发送了加密急电,对东山军展现出的强大突击能力和那场爆炸的异常当量表示“高度关注和深切担忧”。
南京方面更是连续发来措辞严厉的质询电报,要求杨兴辰“立即详细禀报事件原委”,并“切勿在东北擅启大规模战端,以免破坏抗战大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支日益强大的地方势力不受控制的焦虑和忌惮。
杨兴辰对外的回应一律是“例行军事行动,细节涉密,一切尽在掌握”,态度强硬而冷淡。他深知,与中央的博弈,靠的不是解释,而是实力。
internally,他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
“熔炉”的毁灭和“工蜂”的死亡,暂时消除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毁灭性威胁,但“影武者”的南逃和可能与南方势力乃至更复杂国际力量勾结的迹象,让他感受到了新的、或许更棘手的危机。北方初定,但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
督军府内,一场高级别的军政会议正在进行。
“此次行动,虽达成主要目标,但代价沉重,教训深刻。”杨兴辰的声音沉稳,听不出太多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冷静的总结,“我们暴露了对特殊威胁准备不足、防护手段匮乏、应对突发高科技武器失控经验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彻底解决!”
他看向霍枫:“军工研发,必须提速,且方向要更全面。‘龙瞳’和自产战机要继续推进,但同时,要立刻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基于我们缴获的‘星火’残骸和日志里的只言片语,优先开展三方面研究:
一是针对性的能量防护(哪怕是初级的防电弧、防辐射装备);
二是远程、高爆、面杀伤武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坚固或特殊目标);
三是更先进的情报侦测和反侦测技术。我们需要能克制‘星火’遗留技术的武器!”
霍枫立刻领命:“明白!我们已经初步分析了那支特殊步枪和热成像仪的残骸,虽然工艺粗糙,但设计理念极具启发性。能量防护和重火力方面,系统商城有一些基础技术可以兑换借鉴,我们会尽快拿出方案!”
杨兴辰点头,又看向负责政务和生产的官员:“控制区的整合必须加快!奉天、吉林、黑省大部已在我们手中,要迅速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恢复秩序,组织生产。
重点是:第一,肃清残存的日伪特务和土匪武装,安定民心;
第二,接收和整合原有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奉天兵工厂、鞍山钢铁厂),纳入我们的军工生产链条;
第三,推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争取广大农村的支持,为持续战争提供稳定的兵源和粮饷。”
“此外,”他加重了语气,“颁布‘求贤令’,面向全国,乃至海外,高薪诚聘各类工程师、科学家、技术工人、教师、医生!我们要聚拢一切可能的人才,不仅仅是军事,更要注重工业和科技!南方若真是龙潭虎穴,那我们就要把东山打造成真正的铁壁铜墙和复兴基地!”
一系列命令被迅速记录并下达下去。整个东山控制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心运转起来。
新政推行,工厂的烟囱重新冒起浓烟,学校里传来了读书声,农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改。一种新的秩序和希望,开始在历经战火的东北大地上升腾。
军事上,杨兴辰同样做出了调整。
“第一快速反应纵队”在此次行动中经受住了考验,虽然未能直接参与核心突击(因环境限制),但其强大的机动力和威慑力至关重要。
杨兴辰下令扩编该部队,增加坦克和装甲车数量,并正式将其作为战略预备队和突击尖刀使用。
“暗龙”部队在遭受损失后,也开始新一轮的严格选拔和训练,补充新鲜血液,并重点加强应对高科技威胁和城市、复杂环境下的特种作战训练。
同时,大量缴获的日式、奉系装备被用来武装新组建的常规步兵师,使得东山军的总体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
就在杨兴辰全力推进内部整合和军备升级时,南方的消息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传来。
凌锋的情报网络重点向南倾斜,不断发回信息:
——确认有原“影武者”系统的骨干人员,通过海路或陆路,秘密潜入上海、香港、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及外国租界。
——这些人员行动极其隐蔽,与当地原有的东瀛特务机关、黑帮势力、甚至一些神秘的西方人士接触频繁。
——南方中央军政府对东山军的壮大极为警惕,一方面加紧对南方各省的控制,另一方面似乎也在秘密接触某些境外势力,试图获取援助以平衡东山军的压力。
——坊间有零星传闻,南方某些秘密地点,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短暂停电、异常电磁干扰甚至奇怪的“灯光”现象,与之前“熔炉”异常用电的特征有相似之处。
所有这些信息都指向一个结论:“影武者”及其代表的危险技术火种,并未熄灭,而是在南方找到了新的土壤,并且可能正在与更复杂的势力结合。
这一日,杨兴辰正在批阅文件,副官报告:“少帅,南京方面的特使到了,要求面见。”
来的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神态倨傲的中年官员,姓王,是南京某实权部门的主任。
“杨少帅,”王特使开门见山,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委员长对东北近日局势甚为关切。
特命本人前来,一是表彰少帅剿灭日伪残余之功,二来,是希望少帅能以党国大局为重,即刻停止一切可能引发国际误会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关于某些特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他话语中若有所指。
杨兴辰眼皮都未抬一下,继续看着手中的文件:“王特使多虑了。东山军一切行动,皆以保境安民、抗击日寇为最高准则。至于技术研发,乃自强之本,不知有何值得误会之处?”
王特使碰了个软钉子,脸色有些难看:“少帅!明人不说暗话!奉天东南的爆炸绝非寻常!如今国际形势复杂,某些技术……非我一国一地所能独揽,贸然研究,恐引火烧身!委员长的意思,是希望少帅能将相关发现和研究人员,一并移交中央,由中央统一协调处理,方为稳妥之道!”
图穷匕见。南京方面不仅想制止,更是想直接抢夺可能存在的技术成果和人才!
杨兴辰终于抬起头,目光冰冷如刀,直视王特使:“王主任,我的兵流血收复失地时,中央在哪里?我的工程师在废墟上重建工厂时,中央的援助在哪里?如今见到一点成果,就想来摘桃子?天下哪有这般道理!”
他站起身,气势逼人:“请你回去转告委员长:东北之事,我杨兴辰自有主张。技术研发,乃我东山军民自强不息之根本,绝不会交给任何人!若中央真有心抗战,就请多拨些粮饷弹药,而不是整日想着掣肘和算计地方抗日力量!送客!”
王特使被杨兴辰的气势噎得面红耳赤,最终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打发走南京的特使,杨兴辰走到窗前,望着南方。他知道,与中央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和尖锐化。而南方的“星火”余孽,更是一个心腹大患。
“南方……”他喃喃自语,“看来,是时候提前布局了。”
他唤来凌锋:“加大向南方的渗透力度。不仅要监视‘影武者’的动向,还要设法接触南方的爱国人士、工商界人士、乃至那些对南京不满的地方势力。我们需要在那里建立我们的眼睛、耳朵,甚至……未来的支点。”
“明白!”凌锋眼中精光一闪,领命而去。
北方的根基需要巩固,南方的烽烟却已悄然升起。杨兴辰如同一头蛰伏的巨龙,一边舔舐着伤口,磨砺着爪牙,一边将警惕的目光投向了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天地。整合与砺剑,只为了应对那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棋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