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汉帝国:四百年兴衰风云录 > 第四十三章 昭帝之死与昌邑王即位
换源:


       元平元年四月的长安,未央宫的飞檐还沾着晨露,内侍们却已在御座旁跪成一片死寂。

十九岁的汉昭帝刘弗陵歪靠在龙榻上,锦被下的身躯早已冰凉。这位自七岁登基便活在霍光阴影下的皇帝,终究没能熬过弱冠之年。

十四岁的上官皇后披散着发髻奔来,指尖刚触到帝袍便瘫倒在地,她身后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面沉如水,袖中的手却在微微颤抖。

殿外很快响起细碎的议论:昭帝登基十二载从未亲政,朝堂大小事皆由霍光裁决,如今无嗣而崩,天下该交由谁执掌?

太仆杜延年悄悄提醒:“广陵王胥尚在,群臣已有公议。”

霍光猛地睁眼,眼中闪过厉色:广陵王刘胥是武帝现存最年长的儿子,却与卫霍集团有着血海深仇,当年其母李姬与卫子夫的恩怨,绝非一纸诏书能抹平。

朝堂争论持续了月余,就在丞相杨敞准备草拟立广陵王的诏书时,一封郎官上书递到霍光案前:“古者废长立少,唯贤是举,广陵王失德,不可承宗庙。”

这话正中霍光下怀,他当即擢升此郎为九江太守,连夜召集心腹议事。

宗正刘德捧着宗室图谱叩首:“武帝孙辈中,唯昌邑王贺可立。”霍光摩挲着案上的玉玺,想起刘贺的身世:其父刘髆是李夫人之子,舅舅李广利谋反被诛,这孩子四岁丧父,在昌邑国终日游猎宴饮,中尉王吉屡次劝谏皆置若罔闻。

“这般昏聩,倒好掌控。”霍光冷笑一声,即刻以上官皇后名义拟诏,遣大鸿胪史乐成、光禄大夫丙吉等四人,携玺书奔赴千里之外的昌邑国。

昌邑国的宫殿里,十八岁的刘贺正搂着宦官斗蛐蛐,见使者捧着玺书闯入,竟愣了半晌才接过来。

郎中令龚遂跪地哭谏:“愿大王临行前听臣一言,入京后政事悉听大将军,垂拱南面即可!”刘贺不耐烦地挥挥手,连夜点齐昌邑国二百余臣僚,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

这支队伍一路闹出无数丑闻:行至弘农时,刘贺令人劫掠民间女子藏于车中;过灞桥时,竟让仆从牵出猎犬追逐野兔。

史乐成屡次劝阻,反被他斥退:“孤如今是皇储,些许小事何足挂齿?”

抵达长安城外渭桥时,霍光率文武百官出迎,见刘贺的车架后跟着数十辆满载财物的马车,眉头不禁皱起。

六月的长安已见暑气,霍光特意安排刘贺检阅北军五校。当旌旗蔽日的军队列阵于未央宫前,将士们齐声呐喊震得地砖发颤,刘贺竟吓得双腿一软,瘫坐在观礼台上。

“大将军治军如神,若为敌手,孤必束手就擒。”他结结巴巴的奉承让霍光颇为得意,愈发觉得自己选对了人。

丙寅日清晨,登基大典如期举行。上官皇后身着珠襦端坐帘后,霍光双手捧着传国玺绶,一步步走向阶下的刘贺。

“臣霍光,奉皇太后诏,恭请昌邑王即皇帝位!”

刘贺接过玺绶的瞬间,殿外突然响起惊雷,他下意识地缩了缩手,惹得群臣暗自窃语。礼毕后,新帝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昭帝灵柩随即迁往平陵安葬。

登基次日,刘贺便下了第一道诏书:封昌邑国相安乐为卫尉,执掌宫城宿卫;其余二百余名旧臣,或授二千石大官,或赐黄金百斤。

这份诏书像一盆冷水浇在昭帝旧臣头上——当年汉文帝入京,仅封两名代国旧臣,却大肆封赏功臣列侯,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更荒唐的事还在后面。刘贺竟带着旧臣驾着皇太后的车架,在北宫、桂宫射野猪斗猛虎;深夜潜入先帝嫔妃居所,犯下淫乱之举。

霍光的府邸夜夜灯火通明,车骑将军张安世低声道:“昌邑群臣已在商议如何除您,不如早做打算。”

霍光望着未央宫的方向,眼中最后一丝犹豫终于褪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