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汉帝国:四百年兴衰风云录 > 第十五章节 贾谊与晁错
换源:


       汉文帝前元元年的长安,冬雪初霁,未央宫的铜钟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刚满二十岁的贾谊捧着一卷竹简,站在殿外的白玉阶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简上“安民三策”四个字。

他昨日刚从河南郡守吴公的幕府被征召入朝,今日便要面陈治国之见,青布襦裙上还沾着旅途的风尘。

“宣洛阳贾谊觐见——”内侍的唱喏声穿透殿宇,贾谊深吸一口气,举步踏入大殿。

殿内烛火通明,汉文帝端坐龙椅,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

贾谊跪拜行礼后,不等皇帝开口,便朗声道:“陛下登基以来,天下初定,然百姓流离者仍多,仓廪空虚者过半。臣以为,安民当从三事入手:其一,轻徭薄赋,使民有恒产;其二,劝课农桑,免耕织之家徭役;其三,安抚流民,许其归乡垦荒,三年不征租税。”

汉文帝闻言,身体微微前倾:“河南郡推行轻赋后,流民归乡者几何?”

“回陛下,吴公依此策行之半载,归乡流民逾三千,新开垦良田两千余顷。”贾谊抬头,眼神清亮,“百姓安乐,则天下自稳。昔日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正是因其知民之所需。”

一旁的丞相陈平捋着胡须点头,太尉周勃却皱眉道:“若减免租税,边防军需何以支撑?”

“军需可从王室用度省出。”贾谊语气坚定,“陛下减宫室之修,罢苑囿之建,省下的财帛足以补军需之缺。且民富则国自强,待仓廪充盈,再整军备,方是长久之计。”

汉文帝沉吟片刻,忽然笑道:“洛阳少年,果然有奇才。你的安民三策,朕准了。”

贾谊伏地谢恩时,余光瞥见站在朝臣末位的晁错。

那人身着粗布官服,眉眼间满是认真,正低头在竹简上记录着什么。他知道,这位来自颍川的学者,日后会成为与自己并肩的治国能臣。

汉文帝前元十年,贾谊已任太中大夫,晁错也因精通刑名之学,被擢为太子舍人。

这年秋日,胶东王刘濞私自铸钱、煮盐,甚至拒纳郡国租税的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之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刘濞恃功自傲,目无朝廷,若不加以约束,恐生祸端。”

贾谊手持奏疏,在殿上慷慨陈词,“臣以为,当削其封地,收其铸钱、煮盐之权,以儆效尤。同时,将诸侯王之子弟分封各地,使大国分为小国,势力自弱,不敢再与中央抗衡。”

他的话音刚落,晁错便出列附和:“贾太中所言极是。今诸侯王占地千里,拥兵数万,稍有不满便拒奉诏令。臣曾查得,淮南王刘长私设宫卫,制度堪比皇宫;楚王刘戊三年不朝,反怨朝廷约束过严。若不及早削藩,他日必成尾大不掉之势。”

然而,周勃等老臣却纷纷反对:“高帝分封子弟,为的是拱卫王室。今诸侯皆陛下骨肉,削藩恐伤亲情,更易引发叛乱。不如以安抚为主,待其子孙继位,势力自然衰减。”

汉文帝看着争论不休的群臣,心中犹豫不决。他深知贾谊与晁错所言有理,却也忌惮诸侯王的势力。

最终,他只采纳了“分封子弟”之策,将齐国分为六国,淮南国分为三国,却未敢削夺诸侯王的实权。

退朝后,贾谊与晁错在宫门外相遇。

秋风卷起落叶,落在两人的官服上。贾谊长叹一声:“陛下仁慈,却不知姑息养奸之害。今日不削藩,他日诸侯叛乱,百姓又要遭逢战乱之苦。”

晁错握紧手中的竹简,眼神凝重:“贾兄莫急。今太子已深知诸侯之患,待太子继位,我等再进削藩之策,必能推行。只是这安民之策,仍需抓紧落实,若百姓富足,即便日后有乱,朝廷也有底气应对。”

贾谊点头,望着远处的未央宫,心中满是忧虑。他知道,自己与晁错的治国之路,注定充满坎坷。

汉文帝前元十一年,贾谊因多次上疏提及“诸侯之患”,触怒了不少宗室王侯,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离京那日,晁错亲自送到渭水岸边:“贾兄此去长沙,虽远离朝堂,却可在地方推行安民之策。”

晁错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心中百感交集:“晁弟,长安的事就拜托你了。削藩之议不可停,安民之策不可废。若有一日,你能执掌朝政,定要完成我等未竟之事。”

船桨划开水面,溅起细碎的浪花。

贾谊站在船头,望着渐行渐远的长安城楼,忍不住写下《吊屈原赋》,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抒发自己的悲愤与不甘。

到了长沙后,贾谊并未消沉。

他走遍长沙国的郡县,见当地百姓因水患频发,粮食歉收,便亲自教百姓开挖沟渠、种植耐旱的麦粟。

他还上疏汉文帝,建议在长沙、淮南等地设立“常平仓”,丰年储粮,灾年放粮,以稳定粮价。

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没过几年,长沙国的百姓便不再受饥馑之苦,流民也纷纷归乡。

而在长安,晁错也未停下脚步。他利用担任太子家令的机会,多次向太子刘启讲述诸侯之害,还写下《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提出“徙民实边”之策,既加强了边防,又解决了流民问题。太子对他极为信任,称他为“智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