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影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 第五章 宣传
换源:


       第五章宣传

滋啦——嗡——”

悬挂在礼堂门口、主干道两侧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猛地响起电流通过的噪音,紧接着,一个严肃而洪亮、带着不容置疑权威感的女声,瞬间撕裂了校园的平静:

“现在播报重要通知。我校1990届政法系研究生祁同伟同学,胸怀报国之志,心系贫困地区,主动申请赴西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授予祁同伟同学‘优秀毕业研究生标兵’荣誉称号。其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值得全校师生学习。学校号召全体应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支援边远贫困地区建设……”

广播声如同滚雷,一遍遍在校园上空回荡,字字句句清晰无比地砸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汉东政法大学瞬间被引爆了。

校园主干道上,鲜红的巨大横幅一夜之间拉了起来,上面是醒目的白色大字:“向祁同伟同学学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宣传栏里,祁同伟穿着白衬衫、目光坚定(其实是每年学生会的证件照)的大幅照片被贴在正中央,旁边配着激情洋溢的长篇通讯报道:《热血青年志在四方,优秀学子请缨西海固——记我校研究生祁同伟主动申请赴西夏扶贫先进事迹》。报道里,祁同伟被塑造成一个心系家国、理想崇高、甘愿舍弃优越前程投身艰苦建设的完美典范。

校广播站的高音喇叭,从早到晚循环播放着校党委的决定和号召:“响应祁同伟同学号召。踊跃报名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建设。将青春书写在祖国最壮丽的画卷上。”

梁璐是在课间被几个女同学半拉半拽地拖到教学楼下听广播的。她刚刚还在教室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谈论着父亲梁群峰如何轻易就能将某个不听话的“小人物”摁死在某个角落。此刻,她站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下,初夏明亮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她精心打理的卷发和那条价格不菲的嫩黄色连衣裙上。广播里那个熟悉又刺耳的名字——“祁同伟”——像淬了毒的针,狠狠扎进她的耳膜。

“……主动申请赴西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开展扶贫工作……”

“嗡”的一声,梁璐只觉得一股冰冷的血液猛地冲上头顶,又在瞬间退去,留下刺骨的寒意和一片眩晕的空白。她精心描绘过的脸庞上的血色褪得干干净净,惨白得如同刷了一层劣质的墙粉。那双总是带着几分矜持和高傲的眼睛,此刻瞳孔骤然收缩,里面翻涌起难以置信的惊愕、被愚弄的狂怒,以及一种猎物彻底脱缰而去的恐慌。

她手里下意识握着的、那支父亲刚从国外带给她的镀金钢笔,笔身冰凉。她无意识地、死死地攥紧,纤细的指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凸起发白,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却感觉不到丝毫疼痛。

“啪。”

一声极其轻微、却又异常清晰的脆响从她指间传来。紧接着,一股粘稠、漆黑、带着浓烈化学气味的墨汁,如同骤然迸裂的污血,猛地从断裂的笔杆裂缝中飚射出来。

漆黑的墨汁,像一道狰狞的、无法愈合的伤口,瞬间溅染在她鹅黄色的裙摆上。那刺目的黑,在明媚的阳光下迅速晕开,污浊不堪,如同她此刻被彻底撕碎的面具和尊严。

“啊。”旁边一个女生被溅到,惊呼出声。

梁璐却浑然未觉。她只是死死地盯着广播喇叭的方向,仿佛要用目光将那冰冷的铁壳子烧穿。广播里那个毫无感情的女声还在继续,每一个字都像鞭子抽打在她脸上:“……授予‘优秀毕业研究生标兵’称号……号召全体应届毕业生……”

她的身体无法抑制地微微颤抖起来,嘴唇抿得死紧,一丝鲜红从下唇被咬破的地方沁出,混着那浓黑的墨渍,在惨白的脸上形成一幅诡异而扭曲的图案。那里面,是滔天的恨意,还有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计划彻底落空后的茫然和恐惧。

祁同伟。他竟敢。他竟敢用这种方式,狠狠地、响亮地,抽了她一记耳光。用最决绝的姿态,跳出了她精心编织的、自以为万无一失的牢笼。

全校动员大会在最大的礼堂召开。吴明仁校长站在台上,满面红光,声音洪亮,极富感染力:

“……祁同伟同学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源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源于对贫困地区同胞的深厚感情。这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是我们汉东政法大学的骄傲。”

台下,黑压压的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宣传攻势冲击得嗡嗡议论。羡慕、敬佩、不解、怀疑的目光交织在一起。

“乖乖,祁主席这是玩真的啊?西海固?那地方听说喝水都难。”

“学校这是把他当典型捧上天了。这阵仗。”

“他是不是得罪人了?被逼的?”

“别瞎说。没听校长说嘛,觉悟高。主动申请。”

坐在角落里的侯亮平,听着周围的议论,看着台上校长激昂的样子,嘴角撇了撇,凑近旁边的钟小艾,压低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气:

“啧,祁师兄这一步棋,走得险,但也真是……高啊。这下子,怕是因祸得福,入了上面大佬的法眼了。小艾,你说是不是?”他试图捕捉钟小艾的反应。

钟小艾坐姿端正,目光平静地看着主席台方向,脸上没什么表情,仿佛周遭的喧嚣与她无关。听到侯亮平的话,她只是极轻微地侧了下头,长长的睫毛垂着,淡淡地“嗯”了一声,目光却似乎穿透了人群,落在了前排某个空着的座位上——那是祁同伟的位置。她的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放在膝上的笔记本边缘。

汉东政法大学掀起的这股“支援西部”的旋风,其猛烈程度远超校长吴明仁的预期。

省教育厅的简报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汉东省委主要领导的案头。省委书记曲恒放下简报,靠在宽大的真皮椅背上,手指习惯性地在光亮的扶手上敲击着,脸上露出一丝饶有兴味的笑容。

“汉东政法大学……祁同伟……西海固……”他轻声念着这几个关键词,眼神深邃。

“书记,这事反响很大,舆情很正面。”旁边的秘书长适时补充。

“正面?岂止是正面。”曲恒站起身,踱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省城的繁华景象,声音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沉稳和愉悦。“一个顶尖高校的研究生,学生会主席,放弃可能留在省直机关的机会,主动申请去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说明了什么?”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办公室里的几位核心幕僚:“这首先说明我们汉东省的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理想、有担当。其次,这体现的是我们汉东省对西部兄弟省份的深厚情谊和无私支持。这是讲政治、顾大局的生动体现。”

他走回办公桌,拿起红笔,在教育厅那份简报上重重地划了一道,做了批示:

“此系新时期青年工作与区域协作之创新典范,意义重大。请省委办公厅牵头,教育厅、人社厅全力配合汉东政法大学,将此项工作做实、做响、做出成效。要作为近期宣传工作重点,大力弘扬这种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怀。并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支援学生无后顾之忧。”

批示一下,整个汉东省的官僚机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很快,一份由省委办公厅、教育厅、人社厅联合草拟的《关于组织高校优秀毕业生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的试点方案(草案)》摆上了省委常委会的会议桌。这份方案的核心条款极具开创性:

“一、建立汉东省与西夏民族自治区对口人才支援协作机制。首批试点以汉东政法大学为主。

二、支援服务期原则定为三至五年。服务期间,人事关系保留在汉东省人才中心,由省财政按略高于汉东同级人员标准发放工资津贴及艰苦边远地区补贴。

三、服务期满后,支援人员拥有双向选择权:

(1)自愿留在西夏当地工作的,由西夏方面根据其表现及当地政策妥善安置;(2)自愿返回汉东工作的,汉东省将开辟‘绿色通道’,按其服务期间所获最高职级(需西夏方面出具任职证明),结合汉东实际岗位需求,予以优先安置,原则上不低于原定服务期满后在汉东可达到的职级水平。”

这份草案,在省委常委会上几乎获得了全票通过。它巧妙地平衡了“支援兄弟省份”的政治任务与“人才回流”的本省利益,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服务期和双向选择的机制,在全国尚无先例。

“同志们。”曲恒书记在总结时,语气铿锵有力,充满了政治家的远见。“这份方案,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祁同伟一个同学的问题,更是我们汉东省探索人才流动、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次破冰之举。要快。要形成正式文件,与西夏方面尽快签署协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这个‘汉东—西夏模式’响彻全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