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科幻小说 > 一凡传奇 > 第23章 节奏紧凑的准备
换源:


       距离引力波抵达还剩1096天。

陈砚的实验室还亮着灯,我顺着中央空调管道落在堆满草稿纸的桌面,十厘米高的身影刚好躲进咖啡杯的阴影里,避免能量波动被他们察觉。陈砚正用激光笔在地球轨道迁移的全息模型上划出轨迹,「推进器的喷口角度必须精确到0.03度,否则地球在迁移时会偏离黄道面,直接暴露在太阳辐射下。」

林夏端着两杯热可可走进来,白大褂上还沾着染色剂的紫斑,「太阳观测站的最新数据出来了,按现在的消耗速度,氦三储备至少要再翻一倍,才能让我们来得及把地球推到安全轨道。」她的指尖在模型上点了点,调出月球矿脉的三维图,「115号矿脉的纯度最高,就是开采难度太大,现有的设备效率太低。」

我的能量躯体泛起微光,或许是能量波动的影响,三维图上115号矿脉的标注也跟着闪了闪银光。陈砚盯着矿脉图愣了几秒,脑子里莫名涌出一个想法,激光笔的红点立刻移到115号矿脉,「这里的结构其实可以优化,用弱相互作用力场约束矿渣,减少提纯时的能量损耗,效率至少能提上来50%。」他语速渐快,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的公式,与我记忆中月面的最优开采方案完全一致,原来他们的研究,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主导了。

林夏的目光落在咖啡杯旁投出的一道阴影上,突然笑了,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想念,「总觉得一凡就在附近,这段时间忙得忘了想他,现在静下来,还真有点怀念他对着天空发呆的样子。」她拿起杯子抿了一口,声音轻了些,「他走的时候都没抱抱我,你说,我们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让他不想留下?」

我的量子通讯通道传来提示音,月球运输舰队已准备就绪,正等着我提供的优化参数启动新的开采设备。我最后望了眼实验室里相视而坐的两人,他们的对话像细小的针,轻轻刺了下我的意识,但也只是一瞬,对逃亡者而言,情感从来都是冗余的干扰。念头一动,能量躯体便在晨光中瞬间消失,朝着太空港的方向飞去。

距离引力波抵达还剩1095天。

地球的轨道迁移计划已步入正轨,大气边缘十二面体结构的秘密、陈砚夫妇的研究进展、各国对停战协议的执行情况……这些信息都会按时序记录进我的记忆库,只是作为眼前事的参考,但绝不会成为我的羁绊。

我出现在太空港的观测窗前时,朝阳正越过地平线,将金色的光洒在远处的量子通信塔上。那些塔尖的天线在晨光中微微震颤,与电离层的十二面体结构产生了微弱的共振,屏幕上的能量波形逐渐变得平稳,一切都在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而这,正是我需要的环境。

距离引力波抵达还剩1094天。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全息会议室里,十二位天体物理学家的背影围着太阳三维模型争论不休。我的能量体藏在通风管道的格栅后,量子视野轻松接收到他们的对话,

「太阳的氢聚变速率出现异常,按这个趋势,氦闪可能提前至引力波抵达前73天,我们的时间更紧了。」「不止氦闪,日冕物质抛射周期已缩短至每周3.2次,地球磁层的防御效率下降到不到67%,再这样下去,迁移前地球就会被辐射摧毁。」

当模型显示太阳直径已扩张至109.3倍标准值时,最年长的学者沉默了片刻,指尖在虚拟面板上划出一道恒星演化轨迹,这条轨迹与我记忆中记录的太阳的后续演化参数完全吻合,他们终于意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

「必须启动‘方舟计划’第二阶段,优先保障氦三开采和推进器制造。」华夏联盟的代表敲着桌面,随即在全息屏幕上调出月球氦三工厂的实时产能,「目前每日提纯180吨,加上新赶工的氚氘聚变发动机,刚好能满足地球轨道迁移动能的最低推力阈值,但我们必须再提产,留足应对突发状况的余地。」

距离引力波抵达还剩1093天。

我将量子加密钱包中剩下的70%余额转入月球开发账户,定向用于115号矿脉提炼的设备升级,既然已经定下来了启动二阶段,那就要让它发挥最大作用,尽可能的为地球迁移提供能量。全息屏幕上,氦三矿脉提炼的总体进度条开始以0.3%/小时的速率增长,比预期快了15%。

站在大气边缘的太空站内,我的能量躯体悬浮在观测窗前,当指尖划过舱壁时,窗外的电离层突然泛起紫色涟漪,这是我用强核力编织技术,强制氧原子暂时排列成十二面体晶格的结果。悬浮在我身边的暗物质探测仪的读数跳至0.058?,与层级壁障的振动频率仅差0.001?,屏幕上的波形图呈现出完美的正弦曲线,几乎要与壁障频率重合。

「还差一点点。」我对着自己低语,能量躯体因兴奋泛起细微的波纹。当太阳风掠过电离层的瞬间,我迅速释放一道高频能量脉冲,十二面体结构在大气中炸出一团金色能量云,这道光芒穿透云层时,地面的引力波预警系统发出了短暂的蜂鸣。量子视野里,地面大气观测站的科研人员正对着异常数据皱眉,「平流层出现未知能量场,导致氧分子自旋方向反转,但信号只持续了不到10秒,还找不到能量源头。」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一场跨层级穿层实验的预演。

距离引力波抵达还剩1092天17小时。

我看着能量云在大气中形成的环形波纹,脑子里的疑惑终于解开,彻底理解了层级穿越的本质,不是用蛮力突破壁垒,而是与壁垒产生共振。就像我在每个层级的形态,无论是量子云还是能量体,都是借助热寂洪流的固有频率,与层级壁垒完成终极共振,才得以穿越。而地球大气边缘的原子,在热寂的激发态下,恰好能形成与壁垒共振的「介质」,打开那道层级壁垒的「缝隙」。

此时,陈砚的实验室里新增了一台氦三结晶分析仪。当激光束穿透氦三结晶样本时,结晶内部浮现出十二面体的能量轨迹,氦三眼看已经进入了激发态,正向着简并态过度,浮现的十二面体的顶点隐隐重合在一起。

林夏兴奋地指着全息投影,声音里满是惊喜,「你看!这些结晶的分子排列,就像某种跨物质形态的密码,把宏观的天体能量和微观的物质能量连在了一起。」

距离引力波抵达还剩1092天。

我的能量躯体缩在氦三结晶分析仪的散热口旁,借着金属外壳的阴影隐藏身形,清晰地听着父母的对话。

「如果能用氦三能量激活这种分形同源的共振……」陈砚的话停在半空,手指还悬在全息投影旁,似乎在思考能量注入的最佳方式。就在这时,分析仪突然发出刺耳的警告蜂鸣,屏幕上的能量参数瞬间跳红,样本结晶在仪器过载的能量冲击下,在透明保护罩内炸成了一片淡紫色的雾。奇妙的是,这片雾没有消散,反而缓缓凝聚,竟形成了一个微型的球形,悬浮在透明的保护罩里。

我心里一动,悄悄注入一道微弱的能量流,精准地让微型球体瞬间塑成地球模型的模样,离紫雾划出的地球公转轨道,向外偏移了0.3个天文单位,这正是我计算出的「方舟计划」最优目标轨道参数,能最大限度避开太阳膨胀的影响。陈砚盯着突然稳定下来的紫色雾状地球,眼神一亮,抓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演算,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声。片刻后,他扔下笔,兴奋地补充道:「需要至少3层的量子约束场才能维持这种轨道偏移,这样才能抵抗太阳引力的拉扯!」

他们的话语、实验室里仪器的运转声,与量子视野中接收到的地面观测站的太阳膨胀警报声、月球氦三工厂里机器的嗡鸣、大气边缘十二面体结构泛起的能量波纹……这些声音在我的记忆里编织成连贯的韵律,原本杂乱的信息,此刻都成了这个世界开始奋进的拼图。我望向窗外西沉的太阳,它的边缘已泛起不祥的橙红色,那是膨胀的征兆,可在这韵律的衬托下,这份威胁竟显得不再那么可怖,因为我知道,地球的逃离已经不可逆转的开始。

距离引力波抵达还剩1091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