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他伸出两根手指,着重强调道:

“第一,去办理户籍卡,把户口给落下!”

“第二,去领取城镇居民副食本!这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这个本子,你就连火柴、肥皂这些小东西都买不到!记住了吗?”

何建邦心里猛地一紧,连忙点头答应:

“记住了,营长!”

他之前还真没考虑到这一点。

作为一个穿越过来的人,他满脑子都在琢磨工作、房子以及回四合院的事,差点把这些最基础的生存凭证给忘了。

今天要是没有老营长提醒,他说不定真就稀里糊涂地直接回95号院了。

“嗯,记住了就好。”

周振邦满意地点了点头:

“现在,先送我去个地方。等我的事办完了,你把车开回区委组织部还给王干事,然后自己去街道办事处,办完事儿再回家。”

“是!”

何建邦答应得十分爽快。

送老营长一程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一整天下来,周振邦为了他忙前忙后,动用了不少人脉和人情。

这份情谊,早就超出了普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他麻利地拉开了车门,让周振邦坐好,自己则发动车子,按照周振邦指的方向开去。

车子很快就到了目的地,那是一处被绿树环绕、门口有卫兵站岗的大院。

周振邦推开车门下了车,目光落在何建邦身上,平日里严厉的眼神柔和了几分,多了些许深厚的情谊。

他用力拍了拍何建邦的肩膀:

“建邦,记住,要是碰到什么问题就来找我!”

“不管是工作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麻烦!咱们是在战场上结下的情谊,现在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周振邦,永远是你的老班长,是你的老营长!”

“听见了没有?”

何建邦心头一暖,挺直腰板,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是!营长!我记住了!”

周振邦看着他标准的军礼,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随即挥了挥手:

“行了!赶紧走吧!”

“我今天刚回来,家里也有一堆事儿要处理,还有不少人要见,今天可没功夫再管你这小子了!”

说完,他不再停留,转过身大步朝着大院门口走去。

何建邦目送着周振邦的身影消失在大门里,才调转车头,稳稳地把吉普车开回了区委组织部。

接下来,他走到最近的公交站台,坐上了发出“哐当哐当”声响的有轨电车。

电车慢慢地向前行驶着,窗外的街景处处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又驶过几个站点,他在邻近南锣鼓巷的那处公交站台下了车,依照脑海中残存的方位记忆,寻到了那块悬挂着“南锣鼓巷街道办事处”标识的建筑。

跨进那扇略显斑驳的街道办大门,内里的光线显得有些幽暗。

何建邦刚刚站稳身形,一位身着深蓝色列宁装、发丝梳理得一丝不苟、年约五十上下的女干部便快步迎了上来。

这位正是街道办事处的王主任。

王主任瞧见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身形依旧挺拔的何建邦,先是习惯性地露出了职业性的笑容。

“同志,您……有什么需要办理的事务吗?”

何建邦开口应答:“您好,我是来办理户籍落户相关手续的。”

王主任微微一怔,随即追问道:“同志,您的家是在这一片区域居住吗?”

何建邦缓缓点了点头:“是的,我家住在95号大院。”

“95号大院?”王主任再度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早在新中国尚未成立之时,她便居住在97号院,后来才升任为街道办主任。

南锣鼓巷这一带的老住户,她大多都存有几分印象。

即便眼前这个年轻人她未曾见过,但对于其家中的长辈,她理应是知晓的。

她带着几分好奇询问道:“小同志!麻烦问一下,你的父母尊姓大名?”

何建邦虽不清楚王主任为何要问这个问题,但还是如实回应:

“我的父亲名叫何大清。”

“何大清?是95号院的那位何大清吗?”

王主任的双眼骤然睁大,脸上瞬间布满了震惊之色:

“哎呀!我知道你是谁了!你是何大清家的大儿子,当年这一片出了名的‘小霸王’,我听说你还曾和你父亲发生过冲突呢。”

她终于回忆了起来,语气中满是难以相信:

“我的天呐!这些年你一点音讯都没有。”

“你们家……街坊邻居们都以为你……以为你早就不在世上了!”

她目光落在何建邦身上的军装上,一切便都明白了:

“原来是去参军入伍了!真是个有出息的好小伙子!”

何建邦淡然一笑,虽说他也愿意和王主任多寒暄几句,但眼下还有更为紧要的事情要处理:

“王主任,我刚刚退伍回来,您看能否先帮我把户籍……”

“哦哦!对对对!正事才是最重要的!”

王主任从巨大的惊愕中回过神来,连连点头: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来,跟我往这边走!”

她领着何建邦走到一张靠窗的办公桌前,对坐在里面的一位年轻女办事员说道:

“小刘,给这位何建邦同志办理一下落户手续,另外还有副食本。”

“他是咱们这片儿的老住户了,是95号院何大清家的大儿子,刚从部队退伍回来。”

有了王主任的亲自交代,办理流程快得让人意外。

小刘取出几张表格:

“何同志,您先把这份《常住人口登记表》填写一下。”

“填写完毕之后,落了户,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四九城居民。”

她又拿出一个小本子:

“这个副食本,是要和您的户籍卡绑定在一起的。”

“有了它,您才能凭借票证购买定量供应的物品,像食盐、火柴、肥皂、煤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都得依靠它才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