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灵异小说 > 雾锁旧楼 > 第32章:时光的邮差与永不褪色的邮戳
换源:


       槐安里的初夏总裹着层黏腻的热,蝉鸣刚起时,“时光邮局”的帆布包又鼓了起来。晓星蹲在花田边清点信件,指尖划过一封贴着枫叶邮票的信封,邮戳上的日期是十年前——这是被山里的风雪困住的信,如今终于被采药人带了出来。信封上的字迹已经洇开,却仍能辨认出“寄给槐安里种向日葵的人”。

“晓星姐,市图书馆的人来了!”小禾举着顶草帽跑来,草帽檐上还别着朵刚摘的向日葵,“说要把咱们的‘种子档案’做成电子版,存进国家数据库呢!”

晓星把那封十年前的信小心放进防潮盒,跟着小禾往村委会走。路过“记忆石墙”时,看见石匠正给新石碑抛光,碑上刻着漠河小木的回信片段:“你们寄来的种子在冻土上发了芽,开花那天,极光刚好落在花盘上,像给种子戴了顶皇冠。”石匠手里的凿子敲在石头上,笃笃的声响像在给时光打标点。

村委会的院子里,几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正围着老槐树搭设备。为首的姑娘叫林杉,是市图书馆特藏部的,手里捧着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槐安里植物志》,纸页边缘已经发脆。“这是1987年版的,记录了刘静前辈最早培育的七种向日葵,”她小心翼翼翻开,指着其中一页的插画,“你看这株‘金边’,花瓣边缘像镀了层金,后来因为病虫害绝种了,没想到在你们的‘种子银行’里找到了保存完好的种脐。”

晓星凑过去看,插画旁有行小字:“赠陈默:此花需昼夜温差十度方能显色,像极了你的脾气,外冷里暖。”字迹带着少女的娟秀,是刘静的笔体。她忽然想起奶奶说过,陈默先生晚年总在花田边守着个恒温箱,里面就养着株“金边”,直到临终前才交给下一辈照看。

“种子银行”在村委会的地窖里,恒温恒湿的柜子排得整整齐齐,每个玻璃瓶上都贴着标签:“2010年·重瓣”“2015年·墨紫”“2020年·极光”……最底层的柜子锁着把铜锁,里面放着刘静当年用过的育苗盘,盘底还留着她用红漆画的小太阳。

林杉的团队对着种子拍照、称重、记录数据,小禾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忽然指着个编号“001”的瓶子问:“这里面的种子怎么是黑色的?像小石子。”晓星笑着拧开瓶盖,一股淡淡的松木香飘出来:“这是陈默先生用松脂封存的,说是能保存百年。里面是1998年的‘初心’,刘静前辈最早种下的那批种子里,唯一存活的一颗。”

正说着,地窖门口传来脚步声,张爷爷背着个竹篓进来,篓里装着刚采收的种子,每粒都裹着层细沙。“这是‘风沙’的种子,”老人擦了擦汗,“当年送种子去新疆时,当地老乡说戈壁风大,得用沙藏法保存,现在咱们也学会了。”他拿起粒种子塞进嘴里,“你尝尝,带着沙粒的回甘呢。”

林杉惊讶地看着竹篓:“这些是要寄去青海的吧?上周收到他们的信,说想培育能在盐湖旁生长的品种。”晓星点头,从柜子里取出个牛皮袋:“已经打包好了,里面放了咱们的培育笔记,还有这株‘耐碱’的扦插枝条,用蜂蜜泡过,成活率能提高三成。”

地窖的墙上挂着张世界地图,钉满了彩色图钉,红色代表已建立合作的花田,蓝色是待寄出的种子,黄色则是收到的回信。晓星的手指划过北纬53度的漠河,那里的图钉旁贴着张照片:小木站在雪地里,身后是片开得正盛的向日葵,花盘朝着极光的方向。

忙到傍晚,林杉的团队才收拾好设备。离开前,她把本烫金的证书递给晓星:“‘槐安里种子库’被评为国家一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了,这是证书。”证书上的编号“071”,晓星认得,是刘静当年在农业大学的学号。

送走客人,晓星往花田走,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过“时光茶馆”时,听见张爷爷在给游客讲故事:“……陈默先生当年为了找抗倒伏的基因,带着干粮在田里守了三个月,晒得像块黑炭,回来时裤腿上还沾着泥,刘静前辈笑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人’……”

茶馆的墙上新挂了块木板,上面贴着各地寄来的明信片。有云南的傣族姑娘寄来的筒帕,上面绣着向日葵;有陕西老农画的窑洞,窗台上摆着盆“金边”;还有个英国的地址,寄信人用中文写着:“感谢你们的种子,我的花园里,现在有来自槐安里的阳光了。”

晓星走到“初心”的种植区,那里的向日葵刚开花,花盘不大,花瓣是朴素的明黄色,却长得格外挺拔。她蹲下来,轻轻拨开花盘下的叶片,那里藏着个小小的木牌,刻着行字:“所有远方,都从脚下开始。”是陈默先生的笔迹。

这时,小禾举着封信跑来,信封上盖着南极科考站的邮戳:“晓星姐!南极的信!他们说在温室里种活了‘极光’,开花那天,科考队员们围着花唱歌呢!”信里夹着张照片,白雪皑皑的冰原上,一抹明黄格外耀眼,像从雪地里长出的太阳。

晓星把照片贴在地图的南极点,忽然发现地图上的图钉已经连成了片,像夜空中的星群。她想起刘静观测本上的最后一页,没有记录,只有幅画:无数条线从槐安里出发,通向世界各地,每条线上都画着小小的向日葵。

晚风穿过花田,带着种子的清香,吹得“时光邮局”的帆布包轻轻晃动。里面的信会被送往雪山、戈壁、海岛、荒原,像无数枚时光的邮戳,盖在不同的土地上。而槐安里的花田,永远是出发的起点,用永不褪色的金黄,回应着每个关于生长的约定。

夜深时,晓星在地窖的记录本上写下:“2043年6月15日,寄出‘风沙’种子300粒,附信一封。今日明白,所谓传承,不是守着过去,而是让种子带着记忆,去遇见新的土壤。”写完,她把刘静的育苗盘从柜子里取出来,放进新的恒温箱——那里的温度,刚好是十度温差。

窗外,月光落在花田上,每株向日葵的花盘都朝着月亮的方向,像在倾听来自夜空的回信。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