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全能星途缔造者 > 第11章:水军背后的镀金钢笔
换源:


       江逸盯着主控台屏幕上那个突然跳红的警告框,指尖在领带夹边缘轻轻一划。系统刚刚切断了林初夏对HX-65编号的访问请求,反追踪机制自动激活,连接中断前的最后一帧画面里,断裂合金丝的编号末四位与某个废弃舞团装备清单完全匹配。

“三年前霍氏旗下的‘星焰女团’。”林初夏低声说,手指仍在虚拟键盘上滑动,“解散公告写的是经营不善,但她们最后一次公演的舞台液压系统出现过三次非指令性泄压。”

江逸没应声。他调出社交平台实时舆情面板,原本平稳的数据流骤然扭曲——“数据造星”四个字正以异常速度爬升热度,弹幕池中开始密集出现结构相似的短句:“算法操控情感”“练习生只是程序里的变量”“江逸用数据喂养粉丝”。

林初夏迅速切换界面,抓取前五百条高传播量评论。她的手套已经裂开两处,露出内层织物下的导电纤维,但她顾不上更换。分析结果跳出:八成以上账号注册时间集中在四十五天内,IP归属地高度集中于东海新区某数据中心机房,语言模式符合典型水军脚本特征。

“不是自发讨论。”她抬头,“是预设指令触发的集群行为。”

江逸按下腕表侧面按钮,机械表盘微震,心跳频率同步接入监控系统底层。他调出“净语1.0”的部署日志——这是团队三个月前悄悄上线的AI过滤模型,未对外公布,连公司内部也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光标落在启动键上,他顿了一秒,随即确认执行。

后台瞬间响应。数千条恶意词条被标记拦截,直播平台弹幕净化率从47%跃升至91%。但就在同一时刻,微博热搜榜单刷新,“数据造星造假实锤”冲进前十,三名百万级营销号同步发布长文,附带所谓“内部流出的心理操控实验记录”。

“伪造的。”林初夏快速比对文档元数据,“格式模板来自我们去年提交的文化产业研讨会材料,但内容经过重组拼接。有人知道我们的文件结构。”

江逸目光停在热搜链接的发布时间上。三点十七分,正是苏晚棠谢幕后、团队进入短暂休整的间隙。攻击时机精准卡在公众注意力峰值回落前的窗口期,既避开演出高光时刻的舆论压制,又能利用余热发酵负面话题。

“这不是为了质疑技术。”他声音压低,“是为了让人怀疑使用技术的人。”

林初夏正准备进一步追踪文档传播路径,忽然发现攻击指令包中残留一段加密时间戳协议。她将数据导入离线解析环境,剥离伪装层后,特征码浮出水面——与三年前霍氏票务系统的底层架构一致,属于未公开的私有协议。

“能锁定源头吗?”江逸问。

“需要更高权限穿透代理链。”她说,“但现在每多一次深挖,对方就越可能察觉我们在反向追踪。”

江逸沉默片刻,转身走向巨幅数据墙。墙上投影着全国社交情绪热力图,红色区域正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扩散。他手指划过屏幕,最终停在东海金融园区某栋写字楼坐标点。那里是霍氏娱乐总部所在地。

他打开私人通讯频道,声音冷而稳:“查霍绍庭过去七十二小时签署的所有对外合同,特别是公关服务类。”

指令发出后不到十分钟,助手回传信息:昨夜十一点零三分,霍氏法务部通过加密通道提交一份跨境舆情管理协议,服务内容标注为“品牌形象优化”,执行方为一家注册于境外的数字传播公司。

江逸眼神一沉。

几乎同时,总控台警报轻响。一条跨平台预警弹出:某短视频平台出现标题为《你看清江逸的真面目了吗?》的剪辑视频,播放量正在急速攀升,每分钟新增十万以上观看,转发评论中大量使用“傀儡偶像”“情感剥削”等煽动性词汇。

林初夏立即调取视频源文件,发现其背景音乐采样自《机械心跳》副歌片段,但经过变速处理,节奏变得压抑诡谲,配合快速闪现的练习生训练画面,营造出一种被操控的窒息感。

“他们用了我们的作品反噬我们。”她说。

江逸站在原地,左手缓缓抚过腕表表面。滴答声与服务器风扇的低鸣交织在一起,像某种倒计时。他没有下令删除视频,也没有组织公关反击,而是转向林初夏:“启动‘透明计划’预备方案。”

林初夏一怔。

“公开部分非核心算法逻辑。”江逸说,“做一支科普视频,标题就叫《我们如何用数据保护舞台安全》。重点展示苏晚棠右膝负荷预警、升降台应力监测这些真实案例。”

“可这会暴露我们的技术思路……”

“只要我们还在明处做事,就不怕亮出一部分底牌。”他打断,“真正的漏洞从来不在数据本身,而在人心怎么解读它。”

林初夏点头,立刻着手整理素材。她提取出苏晚棠训练期间的关节压力曲线、设备疲劳预警记录,以及当晚故障发生前三秒系统自动提升氮气助推阈值的日志。这些数据原本用于内部复盘,如今将成为对外解释的武器。

江逸则在内部会议系统留下指令:“所有成员今日暂停对外互动,技术部进入一级响应状态,任何外部采访请求一律暂缓回应。”

命令下达后,他回到控制台前,目光再次落回HX-65编号上。这个代号像一根刺,扎在供应链与舆论战的交汇点。物料替换、水军围攻、伪造证据——每一步都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

他调出霍绍庭的行程记录,发现对方今早九点曾与一名境外媒体顾问密会,地点就在公司顶楼会议室。监控显示,会谈期间,霍绍庭一直用一支镀金钢笔在笔记本上书写,偶尔抬头看一眼窗外的信号塔方向。

那支笔江逸见过多次。表面是签字工具,实际内置微型存储芯片,可用于传递加密信息。更关键的是,它的笔尖合金成分特殊,能在特定纸张上留下肉眼不可见的导电痕迹,适合制作物理隔离网络下的隐写载体。

江逸闭了闭眼。他终于明白这场攻击的本质——不是单纯抹黑,而是试图把“数据造星”从技术讨论升级为道德审判,让公众不再关心真相,只记住恐惧。

林初夏完成了科普视频的初步剪辑。画面中,动态图表清晰展示着系统如何提前两天预测到苏晚棠的右膝风险,并自动调整排练强度。旁白冷静陈述:“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它是提前伸出手,拦住危险的那一道屏障。”

江逸点头示意发布。

视频上线十五分钟后,弹幕风向开始微妙变化。有人留言:“原来他们真的在防着演员受伤?”“我以为只是炒作,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监测?”“那根断掉的合金丝到底是谁换的?”

质疑仍在,但不再一边倒。

江逸却没有放松。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这种级别的舆论操控行动不会因一次反击就停止,对方一定还留有后手。

他正准备调取更多水军账号的行为轨迹,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发起攻击的账号,在发布首条评论后,都会在十七秒内收到一条来自同一服务器节点的确认反馈。

这个时间太精确了。

他让林初夏截取其中一批账号的交互日志,放大时间轴。果然,每一组操作之间都存在固定的指令延迟,像是某种自动化调度系统的呼吸节律。

“他们在用同一个控制中枢。”林初夏说,“而且……这个节奏,和霍氏内部会议系统的投票确认机制很像。”

江逸眼神骤冷。

就在这时,办公室灯光微微闪烁了一下。主控屏右下角跳出一条系统提示:外部DNS请求异常,疑似正在进行域名仿冒诱导。

江逸立刻切断外网接口,转为局域网运行。他知道,下一波攻击可能不再是言论层面,而是直接指向系统安全。

林初夏的手指在终端上疾驰,她将HX-65的关联证据链打包加密,标记为最高优先级,准备提交给江逸。她的手套彻底撕裂,指尖渗出细小血痕,但她浑然未觉。

江逸站在数据墙前,看着“透明计划”视频的转发量缓慢上升。他知道,这一战无法靠单次反击取胜。真正的战场不在热搜榜,而在每个人打开手机时,心里那一瞬间的信任动摇。

他抬起左手,机械表盘上的指针正指向深夜十一点二十三分。

服务器风扇依旧低鸣,屏幕上,一个新的IP集群正在悄然集结。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